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P5

  ..续本文上一页义,以闻得解脱。”

  十、恭敬供养讲经说法等诸位上师各种供品,恒常恭敬陈述所作所为。

  

莫读顺世论,断除诤义慢,

  不赞自功德,评说敌功德。

  十一、不要阅读世间顺世派等的所有恶论,因为使智慧颠倒错乱而成为智慧资粮的违缘。

  十二、应当竭尽全力断除带有我慢心理而对观点的意义争论不休,因为律藏与《俱舍论》中说一味致力于辩论是外道的做法,也是轮回与恶趣之因。

  十三、切莫以贪执自方而在他人面前炫耀赞叹宣扬自己的功德“如此如此”。

  十四、不仅是对中等者等,甚至连仇敌也不要诋毁而应评说他的功德。《摄集经》中云:“赞自毁他之菩萨,魔摄慧浅当了知。”

  

莫中他要害,亦莫以恶心,

  揭露他过咎,当观己过错。

  十五、犹如箭中心脏一般,在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或者某一时间,万万不要以宣扬对方的缺点等而击中要害,因为会刺伤别人而成为恶业。《毗奈耶经》中云:“恶语伤人之斧头。”其中宣说了说恶语的诸多过患。

  十六、在无有利益的情况下,也不要以恶心公开揭穿他人不可告人的过失。

  十七、应当一再观察自己三门的一切过错,而予以断除。《宝积经》中云:“覆盖自诸错,观察他过失,此二如毒火,智者弃此过。”

  

他由何种过,常为智者责?

  自应尽断彼,有力亦止他。

  十八、以何种过失致使别人常常受到了知取舍的诸位智者所呵责,以此为缘,自己不依靠他者而要彻底断除这些过失,如果有能力,还要制止他人而令他无有罪过。如云:“设若过充满,然不观待他,自己知遣除,彼为智者相。”

  

他害莫嗔恚,应念宿业感,

  为后不受苦,自当离诸过。

  十九、对于他人无缘无故非理加害自己,应当想到这是往昔宿业的报应,而不要嗔恨作害者,《勇部王传》中说:“度过众流转,大海业为因,是故汝不忍,诸害即非理。”如果以怨报怨、以牙还牙,那么将成为后世痛苦之因而屡屡受苦,因此为了不再遭受痛苦,自己要做到远离嗔恨的过患,如此一来也将灭尽宿业。《三摩地王经》中云:“凡愚非真实,当忍诸打骂,亦受辱拖扯,于诸余菩萨,我曾发害心,昔我造罪业,一切得清净。”

  

毫不求回报,于他行饶益。

  二十、如果发放布施,则无有希求对方回报或者异熟果报,而始终用布施及果报一并来饶益他众,就像自己享用饮食不求回报一样。《四百论》中云:“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有苦唯自受,乐与求共享。

  二十一、当别人给自己带来痛苦时,这种痛苦自己一人默默忍受,而应当将安乐与乞求者共同分享。如《摄集经》中云:“闻他恶行粗恶语,谓是自乐菩萨喜。”

  

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

  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懦。

  二十二、不用说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傲气十足或者自甘怯懦,纵然获得天人的富足圆满也万万不要趾高气扬,哪怕是穷困潦倒衰败得像饿鬼一样,也切切不可心生怯懦,闷闷不乐。如云:“修行解脱者,远离引业故,方现异苦乐,纵兴莫骄慢,纵衰莫怯懦。”

  

纵说真实语,损己失王位,

  恒说为自利,莫言其他语。

  二十三、纵然由于言语利益他众的真实语而导致自利方面丧失生命或者失去国政,也要恒常讲说无上真实之法语,纵然由于有损于他而得以生存、拥有王位,实际上也相当于已经死亡或失去了王位,因为失去了正法之故。《十地经》中云:“是故国王我,纵舍所惜命,享受世间乐,亦不舍三宝。”因此,除此之外永远也不要说不真实的语言。断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萨的主要学处。《菩提心释》中云:“善趣所欲果,恶趣不欲果,由利诸有情,及害所出生。依于有情得,无上之佛果,梵王护世间,彼等岂有获?”

  

如此说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二十四、要恒常依照上述所说之言教的禁行而实际奉行。这样去做,在现世中大王你也会一切吉祥,在整个人间,成为众所信赖的殊胜正量之士,因此要坚定不移去行持。

  

汝恒于一切,三思而后行,

  由见真实义,而不随他转。

  二十五、国王你时时刻刻要对一切取舍之处,首先善加观察该做不该做而取舍好坏,依靠无误照见真实取舍的一切意义而不随他转,也就是说无需问别人,心稳固不动。关于这一点《本生传》的教证前文中已引用过。

    丁六(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分二: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

    戊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

  共有四颂。

  

由法王位安。

  一、由于奉行正法所生的这些功德,对国政无害,因而可以使王位安定兴盛。

  

名声之华盖,广大遍诸方。

  二、人们传扬“某某人对弘法利生做了如何如何的事”而使美名的胜幢、华盖广大遍布诸方。

  

群臣尽敬重,死缘何其多,

  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

  是故恒修法。如此常修法,

  自与诸世间,悉皆心悦意,

  以此为最佳。

  三、奉行正法能摄受眷属,这是一种规律,由此不仅堪为诸方的皈依处,而且也会赢得自他诸位属臣的恭敬爱戴。经中云:“若以自然美名德,具悦众生之威力,获得伪德恭敬者,燃起难忍嫉妒火。”《解忧书》中云:“如是诸众生,悉皆面临死。”因此,务必要迅速修行正法,因为自己的住宅等无不成为死缘。死缘极其众多,尽管存活的因缘也有微乎其微的部分,但也面临着挚友所欺、房屋倒塌、食不消化等的威胁,虽然自以为积累财产是生存之缘,但诸如为了积财而丧命,实际上这些也没有不成为死缘的。所以,与为了生存而积累财产相比,更应当恒常修行正法。《教王经》中云:“生老病死如磨纹,死主恶魔如信使,死缘思维不可及,无不成为死缘事,此身食养终归亡。”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恒常修法,那么一切世间与自己,自他二者都会以行法而舒心悦意或者心满意足。这种快乐是最好不过的,并且仅此足矣,因此要如是而行。

  也许有人会想:如果恒常唯一修行正法,那么就不需要成办世间的受用了吗?

  这顺便可得,因而无需刻意去成办。《妙臂经》中云:“譬如有士为果故,生长稻谷非为秸,得稻谷后无励力,禾秸之堆顺便生。如是有者欲菩提,造福虽非为受用,然而犹如禾秸堆,未成之中成受用。”

  

由法眠安稳,安乐而觉醒。

  四、如果加害对方,结果就会整天顾虑重重,心里怀着“他曾经害过我”的憎恨而彻夜难眠,醒觉时也是心神不安,菩萨的殊胜法就是不加害对方,这样一来也就无有怨敌的畏惧,也不会因耿耿于怀而心烦意乱,依靠正法可心安理得地入眠,并且在安乐的状态中醒来,因而要努力修法。

  由内无过咎,梦中亦见乐。

  五、意乐清净的内心无有贪嗔等过患,因而验相表现在甚至梦中也见到欢喜快乐的瑞兆。《毗奈耶经》中云:“造福今喜后世乐,二者欢喜极欢喜,诸业成熟见极喜,去处善妙后世喜。”

    戊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己一、广说:

  有十九颂。

  

竭力孝父母,承侍种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语无离间,

  实语始终行,获得天王已,

  依旧成天王,故当依此法。

  一、主要以大悲为前行而用衣食等孝养父母双亲,自性种族恭敬的诸位主尊也要承侍,善加享用无罪的衣食等自己的受用,修行安忍、发放布施,语言无有粗暴温文尔雅,无有挑拨离间之语,唯一说真实语。只是在这一生期间奉行此八法,以此可感得天王的果报,尔后仍旧屡屡成为天王。因此,要依止连续获得如是增上生人天安乐的正法。据说作百次供施便可感天王果报。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无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倘若有人心想:如果无有所布施的财物,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积累资粮了吗?

  二、下面以比喻来说明还有更为殊胜的资粮,三百罐饮食是《鸡豆医疗术》中所说,能煮十斗粥的陶瓷罐,煮三百罐,具有六种味道,舌的境、根、识三者接触即感到舒适的佐料品种,或者具有六十种蔬菜这般丰盛的饮食,每日三时中认真布施,也比不上在一须臾间修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广大福德少许的部分。《因缘品》中云:“每月千供施,如是行百年,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修慈心的功德在现世中也成为人天之主尊而受到一切众生慈爱,那些非天也以仁慈护佑,正如慈力王的传记那样。无有嗔恨而常常心旷神怡,身体安乐。无有毒物、人非人之兵刃的危害。无勤当中万事遂意,如愿以偿。后世将转生到梵天世界,《涅槃经》中对相关公案有明确记载。即便他人嗔恨,但由于自己能够修行慈心而心平气和,从而可行持自他二利。经中云:“谁知他烦乱,彼前自寂静,彼行自与他,二者之利益。”即便依此暂时没有能从三有中解脱,但眼前也能获得修慈心之法八种功德。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

  三、…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