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以聞得解脫。”
十、恭敬供養講經說法等諸位上師各種供品,恒常恭敬陳述所作所爲。
莫讀順世論,斷除诤義慢,
不贊自功德,評說敵功德。
十一、不要閱讀世間順世派等的所有惡論,因爲使智慧顛倒錯亂而成爲智慧資糧的違緣。
十二、應當竭盡全力斷除帶有我慢心理而對觀點的意義爭論不休,因爲律藏與《俱舍論》中說一味致力于辯論是外道的做法,也是輪回與惡趣之因。
十叁、切莫以貪執自方而在他人面前炫耀贊歎宣揚自己的功德“如此如此”。
十四、不僅是對中等者等,甚至連仇敵也不要诋毀而應評說他的功德。《攝集經》中雲:“贊自毀他之菩薩,魔攝慧淺當了知。”
莫中他要害,亦莫以惡心,
揭露他過咎,當觀己過錯。
十五、猶如箭中心髒一般,在展開辯論的過程中或者某一時間,萬萬不要以宣揚對方的缺點等而擊中要害,因爲會刺傷別人而成爲惡業。《毗奈耶經》中雲:“惡語傷人之斧頭。”其中宣說了說惡語的諸多過患。
十六、在無有利益的情況下,也不要以惡心公開揭穿他人不可告人的過失。
十七、應當一再觀察自己叁門的一切過錯,而予以斷除。《寶積經》中雲:“覆蓋自諸錯,觀察他過失,此二如毒火,智者棄此過。”
他由何種過,常爲智者責?
自應盡斷彼,有力亦止他。
十八、以何種過失致使別人常常受到了知取舍的諸位智者所呵責,以此爲緣,自己不依靠他者而要徹底斷除這些過失,如果有能力,還要製止他人而令他無有罪過。如雲:“設若過充滿,然不觀待他,自己知遣除,彼爲智者相。”
他害莫嗔恚,應念宿業感,
爲後不受苦,自當離諸過。
十九、對于他人無緣無故非理加害自己,應當想到這是往昔宿業的報應,而不要嗔恨作害者,《勇部王傳》中說:“度過衆流轉,大海業爲因,是故汝不忍,諸害即非理。”如果以怨報怨、以牙還牙,那麼將成爲後世痛苦之因而屢屢受苦,因此爲了不再遭受痛苦,自己要做到遠離嗔恨的過患,如此一來也將滅盡宿業。《叁摩地王經》中雲:“凡愚非真實,當忍諸打罵,亦受辱拖扯,于諸余菩薩,我曾發害心,昔我造罪業,一切得清淨。”
毫不求回報,于他行饒益。
二十、如果發放布施,則無有希求對方回報或者異熟果報,而始終用布施及果報一並來饒益他衆,就像自己享用飲食不求回報一樣。《四百論》中雲:“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爲取而舍施,如商賈應呵。”
有苦唯自受,樂與求共享。
二十一、當別人給自己帶來痛苦時,這種痛苦自己一人默默忍受,而應當將安樂與乞求者共同分享。如《攝集經》中雲:“聞他惡行粗惡語,謂是自樂菩薩喜。”
縱然富如天,亦莫起驕慢,
窮困如餓鬼,亦莫生怯懦。
二十二、不用說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傲氣十足或者自甘怯懦,縱然獲得天人的富足圓滿也萬萬不要趾高氣揚,哪怕是窮困潦倒衰敗得像餓鬼一樣,也切切不可心生怯懦,悶悶不樂。如雲:“修行解脫者,遠離引業故,方現異苦樂,縱興莫驕慢,縱衰莫怯懦。”
縱說真實語,損己失王位,
恒說爲自利,莫言其他語。
二十叁、縱然由于言語利益他衆的真實語而導致自利方面喪失生命或者失去國政,也要恒常講說無上真實之法語,縱然由于有損于他而得以生存、擁有王位,實際上也相當于已經死亡或失去了王位,因爲失去了正法之故。《十地經》中雲:“是故國王我,縱舍所惜命,享受世間樂,亦不舍叁寶。”因此,除此之外永遠也不要說不真實的語言。斷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薩的主要學處。《菩提心釋》中雲:“善趣所欲果,惡趣不欲果,由利諸有情,及害所出生。依于有情得,無上之佛果,梵王護世間,彼等豈有獲?”
如此說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二十四、要恒常依照上述所說之言教的禁行而實際奉行。這樣去做,在現世中大王你也會一切吉祥,在整個人間,成爲衆所信賴的殊勝正量之士,因此要堅定不移去行持。
汝恒于一切,叁思而後行,
由見真實義,而不隨他轉。
二十五、國王你時時刻刻要對一切取舍之處,首先善加觀察該做不該做而取舍好壞,依靠無誤照見真實取舍的一切意義而不隨他轉,也就是說無需問別人,心穩固不動。關于這一點《本生傳》的教證前文中已引用過。
丁六(積累二資生功德之理)分二:一、所生五種共同功德;二、所生二十五種特殊功德。
戊一、所生五種共同功德:
共有四頌。
由法王位安。
一、由于奉行正法所生的這些功德,對國政無害,因而可以使王位安定興盛。
名聲之華蓋,廣大遍諸方。
二、人們傳揚“某某人對弘法利生做了如何如何的事”而使美名的勝幢、華蓋廣大遍布諸方。
群臣盡敬重,死緣何其多,
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
是故恒修法。如此常修法,
自與諸世間,悉皆心悅意,
以此爲最佳。
叁、奉行正法能攝受眷屬,這是一種規律,由此不僅堪爲諸方的皈依處,而且也會贏得自他諸位屬臣的恭敬愛戴。經中雲:“若以自然美名德,具悅衆生之威力,獲得僞德恭敬者,燃起難忍嫉妒火。”《解憂書》中雲:“如是諸衆生,悉皆面臨死。”因此,務必要迅速修行正法,因爲自己的住宅等無不成爲死緣。死緣極其衆多,盡管存活的因緣也有微乎其微的部分,但也面臨著摯友所欺、房屋倒塌、食不消化等的威脅,雖然自以爲積累財産是生存之緣,但諸如爲了積財而喪命,實際上這些也沒有不成爲死緣的。所以,與爲了生存而積累財産相比,更應當恒常修行正法。《教王經》中雲:“生老病死如磨紋,死主惡魔如信使,死緣思維不可及,無不成爲死緣事,此身食養終歸亡。”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恒常修法,那麼一切世間與自己,自他二者都會以行法而舒心悅意或者心滿意足。這種快樂是最好不過的,並且僅此足矣,因此要如是而行。
也許有人會想:如果恒常唯一修行正法,那麼就不需要成辦世間的受用了嗎?
這順便可得,因而無需刻意去成辦。《妙臂經》中雲:“譬如有士爲果故,生長稻谷非爲稭,得稻谷後無勵力,禾稭之堆順便生。如是有者欲菩提,造福雖非爲受用,然而猶如禾稭堆,未成之中成受用。”
由法眠安穩,安樂而覺醒。
四、如果加害對方,結果就會整天顧慮重重,心裏懷著“他曾經害過我”的憎恨而徹夜難眠,醒覺時也是心神不安,菩薩的殊勝法就是不加害對方,這樣一來也就無有怨敵的畏懼,也不會因耿耿于懷而心煩意亂,依靠正法可心安理得地入眠,並且在安樂的狀態中醒來,因而要努力修法。
由內無過咎,夢中亦見樂。
五、意樂清淨的內心無有貪嗔等過患,因而驗相表現在甚至夢中也見到歡喜快樂的瑞兆。《毗奈耶經》中雲:“造福今喜後世樂,二者歡喜極歡喜,諸業成熟見極喜,去處善妙後世喜。”
戊二(所生二十五種特殊功德)分二:一、廣說;二、攝義。
己一、廣說:
有十九頌。
竭力孝父母,承侍種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語無離間,
實語始終行,獲得天王已,
依舊成天王,故當依此法。
一、主要以大悲爲前行而用衣食等孝養父母雙親,自性種族恭敬的諸位主尊也要承侍,善加享用無罪的衣食等自己的受用,修行安忍、發放布施,語言無有粗暴溫文爾雅,無有挑撥離間之語,唯一說真實語。只是在這一生期間奉行此八法,以此可感得天王的果報,爾後仍舊屢屢成爲天王。因此,要依止連續獲得如是增上生人天安樂的正法。據說作百次供施便可感天王果報。
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
不及須臾間,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
意喜身樂多,無有毒刃害,
無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縱然未解脫,亦得慈八德。
倘若有人心想:如果無有所布施的財物,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積累資糧了嗎?
二、下面以比喻來說明還有更爲殊勝的資糧,叁百罐飲食是《雞豆醫療術》中所說,能煮十鬥粥的陶瓷罐,煮叁百罐,具有六種味道,舌的境、根、識叁者接觸即感到舒適的佐料品種,或者具有六十種蔬菜這般豐盛的飲食,每日叁時中認真布施,也比不上在一須臾間修願衆生得樂之慈心的廣大福德少許的部分。《因緣品》中雲:“每月千供施,如是行百年,不及慈衆生,十六分之一。”修慈心的功德在現世中也成爲人天之主尊而受到一切衆生慈愛,那些非天也以仁慈護佑,正如慈力王的傳記那樣。無有嗔恨而常常心曠神怡,身體安樂。無有毒物、人非人之兵刃的危害。無勤當中萬事遂意,如願以償。後世將轉生到梵天世界,《涅槃經》中對相關公案有明確記載。即便他人嗔恨,但由于自己能夠修行慈心而心平氣和,從而可行持自他二利。經中雲:“誰知他煩亂,彼前自寂靜,彼行自與他,二者之利益。”即便依此暫時沒有能從叁有中解脫,但眼前也能獲得修慈心之法八種功德。
若令諸有情,堅發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穩固菩提心。
叁、…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叁品 積菩提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