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叁品 積菩提資▪P6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能讓那些沒有發菩提心的有情發起殊勝菩提心,並且想法設法令他們堅定不移,那麼依此等流自己將在今生與後世中恒常獲得穩如山王般的菩提心。經中說:于裝有佛身舍利之藏、七種珍寶所造、面積等同叁千世界之佛塔,每日廣作種種供養,遠遠比不上將一位所化衆生安置于大菩提道的福德。這是月稱菩薩在《四百論釋》中引用的。

  

由信離無暇,依戒生善趣。

  憑依修空性,不執一切法。

  四、資糧之中以信心對業果誠信不疑而奉行取舍,結果永遠不會轉生到無暇之處。

  五、依靠持戒轉生到人天諸善趣中。

  六、憑著修習所通達的甚深空性而感得具有減少功德之違品、不失對治的不放逸,並對一切諸法無執無著的智慧。

  

正直具正念,思維得智慧。

  恭敬證法義,護法具智慧。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淨意樂在聞受正法等時,無有狡猾的心裏而保持正直的心態,由此可獲得內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聰明才智。

  八、平時思維正法,可獲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九、對于妙法與說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達法義。

  十、爲使所聞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護持,將成爲具有敏銳智慧者。

  

依憑聞正法,施法無障礙,

  感得伴諸佛,迅速成所欲。

  十一、依靠在聞受正法與平等進行法施的過程中,無有吝惜秘訣等過患的障礙,可感得恒常依止諸佛,承蒙攝受,並且一切所求之事無有阻礙迅速得以實現。關于此等的教證,《迦葉品》中雲:“恭敬說法者,不求利養也,不思唯偈頌,所聞法示他。”《念住經》中說:“聽聞演揚妙法已,盡力弘揚之智者,趨至斷除老與死,至高無上之果位。”與財施相比,法施更爲殊勝,《彌勒獅吼經》中雲:“叁千世界遍黃金,以此布施一切衆,講說四句一偈頌,如是饒益非如是。”關于不忘而受持所聞之一切法的功德,《善逝秘密經》中雲:“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極鄭重,俱胝劫中作宣說,然而不能說究竟。”

  

無貪成法利,無吝增受用,

  無慢成主尊,法忍獲總持。

  十二、不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貪執而破戒後忘失所聞,並以積累妙欲而導致一事無成。

  十叁、串習舍心而毫不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盡,這是自然規律。

  十四、無有我慢的相續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爲上上下下衆所敬仰的主尊。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傲慢的山崗上存不住功德水。其依據,在《寶箧經》中說:“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時,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內之低處,爾後水流將無勤而流淌。同理,無有我慢之菩薩無勤而現前佛陀之一切法。”

  十五、以對空性法門無所懼怕而全然接納的法忍可獲得不忘陀羅尼。

  

以授五精華,及作無畏施,

  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十六、將糖、酥、蜂蜜、芝麻油、鹽等五種精華恭敬授予他衆,作爲受到怨敵恐嚇者的護送者,解救他們于危難之中而作無畏施,依此可使一切魔衆無機可乘,具足無愛子力等成爲大力之最的佛陀。

  

佛塔供燈鬘,暗處置燈盞,

  油燈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十七、在佛塔上供酥油燈、花鬘等,在漆黑一片的暗室內放置燈盞,爲油燈加油,依此可獲得天眼,如阿那律尊者的傳記[ 阿那律尊者的傳記:阿那律尊者往昔成爲盜賊首領,一次因鞋破爛而到佛堂裏去補鞋,將供佛的油燈加油,依此感得“天眼第一”。關于詳細內容,當參閱《極樂願文大疏》。]一樣。

  

供養佛塔時,敬獻妙樂器,

  鈴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十八、在對佛塔作供養時,有條件則獻上樂器、鈴铛、聲音動聽的海螺以及妙鼓,依此將獲得天耳通。

  

不舉他過失,不說諸殘疾,

  隨護他心故,獲得他心通。

  十九、在無有必要的情況下,不揭露他者叁門的過失,當面背後從不談論說瞎子等殘疾缺陷,隨從護持他心,想方設法不傷別人心,由此可獲得了知他衆種種心的他心通。律藏等中說,甚至說一般人或旁生的過失,過患也相當嚴重,經中說尤其是如果評說菩薩的過失,則過患無量無邊。《寶積經》中雲:“何者分別菩薩行,當知彼等乃瘋人。”

  

施履及車乘,服侍羸弱者,

  乘騎奉上師,智者得神變。

  二十、對一切貧窮者施予鞋、車乘,攙扶無法行走的羸弱者,以乘騎侍奉上師或者供養車輛,侍奉上師得以休息,了知修行如此之因的智者可獲得一變多、多變一等神境通。

  

爲法而行事,憶念法句義,

  法施無有垢,故得宿命通。

  二十一、爲了正法而苦行興建經堂,如是念念不忘而銘記正法的一切句義,對以前聽聞的所有法要再叁回憶,不圖回報的法施無有顛倒宣說等罪垢,依此將獲得回憶自他先前諸世的宿命通。經中雲:“數百劫中極罕見,于此妙法生歡喜,欲解脫求功德者,切莫尋求世間事。”

  

如實盡了知,諸法無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盡一切漏。

  二十二、如實徹底了知一切萬法在勝義中體性不成立,進而加以修習,將獲得現量知曉滅盡叁界煩惱障的離果與解脫道等的第六通,即永盡一切漏的最殊勝神通。《般若五百頌》中雲:“盡尋不得法,心不現有實,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爲度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潤修行,成具殊勝佛。

  二十叁、爲了救度一切有情脫離輪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達萬法平等的智慧資糧,並非是單空而是以大悲浸潤,修行證悟空性的智慧與大悲藏,比如,見道聖者的根本慧定一體叁智相無余修行完全清淨究竟時,叁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無不齊全而成爲具一切殊勝相的如來,也就是成爲遍知佛陀,因爲證悟輪涅或諸法平等性與大悲緊密相聯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種種願清淨,佛刹即清淨。

  二十四、十萬、無數、十大願等各種願力遠離自私自利之作意,清淨無垢,將來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純淨的有情而得清淨。所有世間界直至某尊佛陀調化所化衆生的一切世界,即是佛刹。佛刹中具有圓滿清淨、廣大住處和受用也是來源于多發清淨願。經中雲:“如龍王顯示,雲集虛空界,如是佛以願,出現諸刹土。”

  

寶獻能仁王,得放無量光。

  二十五、以珍寶供養能仁王佛陀將獲得放射遍及無邊光芒的功德。

  關于以上所有內容多數來源于諸大經典,當從中了知。

    己二、攝義:

  

故知業果理,隨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因此,依照奉行上面所說的業果善資則所生果報的因果規律或者隨因而生果的道理後實地加以行持,實際上就是要恒常利益其他有情,這自然也就是利益大王你自己。《嘎雅夠熱經》中雲:“文殊,諸菩薩之行爲當從何入手,依于何者?文殊答言,天子,諸菩薩之行即從大悲入手,依于有情。”可見,菩薩的無量善行與佛果的無量功德的原因也是由這一甚深方便的威力所生。《菩提心釋》中雲:“一切聲聞離貪故,豈非獲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諸有情,則得圓滿佛菩提。”《攝正法經》中說:“世尊,諸菩薩之身業無論如何,語及意業無論如何,以見解趨入有情,隨大悲……思維成辦利益一切有情,思維我修行成辦安樂之法。”《經莊嚴論》中雲:“愚者勤自樂,未得恒受苦,堅持喜利他,涅槃成二利。[ 唐譯爲:世間求自樂,不樂恒極苦,菩薩勤樂他,二利成上樂。]”

  教王中觀寶鬘論中,積菩提資第叁品釋終。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叁品 積菩提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