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天肚子装的什么?我们吃的粮食,营养品,但吃下去,里面装的是什么?我们大家都晓得。佛说你们就是走路的厕所,那里装的跟厕所里一样,净什么嘛!我们衣服可以说干净,身外可以说干净点,里头是没有办法了,哪个肚子都有一包脏东西。全身也不干净,排泄的东西不干净,汗水出来不洗不擦臭得很。到了极乐世界莲花化身环境才真正净。涅槃四德就代表极乐世界的四种功德,跟我们生死轮回是正反面。我们学法相讲了我们世间是不净,我们都起不起那个概念,没有时时想,只朝净那个方面想,不净就洗,洗也洗不净,里头脏东西要排泄出来。为什么汗水臭?里头就是臭。所以莲花化身才真正干净,所以念佛法门就把三法印理论全给我们包完了。所以我们不要看念佛法门这么简单,我们学佛法从教理来学,从法相学。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释迦佛为了给我们说世间不净。但说了我们又忘了,如果随时念佛,就要对比娑婆最苦,西方极乐。对比,第一个身子不净就是娑婆最苦。佛法叫身子是苦器。娑婆世界受的身子,有了身子无量的苦就从这出来的。有了身子就有苦,身子是苦器。极乐世界莲花化身没有苦了,所以这个法门之殊胜。我们就简单配合我们学的教理说一说,我们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一番苦心,为我们说出西方极乐来跟娑婆最苦对比。这是给我们想了最好学最好懂的法门,你要信他老人家给你传的好消息。
现在做生意讲信息,买什么赚钱,买哪样要长,什么要跌。生死之中靠释迦佛给我们传信息,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生意最做得,本钱不大,要求不高,利息大得很,随便你怎么修行。谈何容易你现身修个不退菩萨,修个菩萨都不易,何况还是个不退菩萨。你在西方去了就是不退菩萨,从此不受生死,给你保了险,真正成佛。所以这个法门之殊胜,释迦佛不哄人,相信释迦佛不哄人就是佛弟子。
昨天简单把这个问题说一说。前头说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功德成就的。前面讲了无情的东西,现在讲极乐世界有情的东西。“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我们欣赏了花,还要欣赏鸟。鸟叫得好听,只举几种。“杂色”就是各种各类,不止一种,鸟的羽毛非常好看,人工做不出来。极乐世界的鸟是各种颜色的鸟。鸟“奇妙”: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趣怎么会有鸟?这个奇妙。“白鹤”可以看极乐世界的鸟,“孔雀”:尾毛长,它高兴时把尾毛蓬开,就像一把扇子,色很好看。“鹦鹉”会说话,这几种鸟我们都看过。“舍利”这个名字太宽,舍利就是鸟名。舍利弗,弗:是梵语,译为子。他妈的眼好看得很,如鸟的眼,就叫她舍利,舍利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子。舍利如黄莺,美人说话燕语莺声。舍利这种鸟似乎像我们中国的黄莺,眼很好看,有漆黑的眉毛,声好听。如果是黄莺,我们中国也有。“迦陵频伽”我们中国没有,叫妙音鸟,它的声音好听得很,天人歌神的声也没有它的声好听,除了佛的声胜过它,它还没有出壳就比任何声好听。妙音就是说法。“共命之鸟”一身二头,二头是两条命,心里思想各是各,但它感得的报共得一个鸟的身,雪山才有。极乐世界殊胜的鸟多得很,只说几样,在我们娑婆世界很贵重的鸟。
十六观经说,极乐世界的如意珠涌出种种微妙光明出百宝色鸟,颜色好看得很,极乐世界的鸟光明变化,是佛的神力所变,极乐世界没有恶趣哪有飞禽?飞禽是畜生。不是真正的畜生,是阿弥陀佛化现的“是诸众鸟,昼夜六时”是:上面说的各种的鸟昼夜六时都在叫,我们娑婆世界人睡鸟也睡,极乐世界的人根本不睡觉,所以鸟也不睡觉唱歌。“出和雅音”老鸦叫不好听,这些鸟出和雅音,声音应调和,不和就噪音,和:调和,雅:高级的,不是低级趣味的音。现在那些低级趣味的音弄得叮叮咚咚,我们不想听。“其因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鸟发出的声音在说法。演:那个道理不发挥人家就不懂,演就是把那个道理发挥出来,演,如流水一样让它流出去。畅:通畅,使听者的思想通畅,听了就懂,畅,没有阻塞,这些声演说佛的微妙法一听就懂了。说的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关键问题,这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个法相,三十七个修行的方法,归为七类,只说了四类,前面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这没有说。三十七道品就把佛法修行概括完了。道:是修行的方法,是道谛,品:种类,科目,详细说总的就是一个道谛,依这个道修行就能出生死成佛,小乘依这个修能出生死证涅槃,大乘加上了菩提心就这样能成佛。道就是我们修行正正的道路。这几个字在弥陀经提出来,是说念佛并不是要你把其它的修行丢掉,不过念佛是个纲,是个钥匙,里头把其它法门给包含了。修行具体说就叫三十七道品,南洋国家学佛法就是三十七道品,什么都学完了,把三十七道品学会了就算圆满了。所以南传的藏经比我们中国的藏经少得多,主要谈三十七道品。而三十七道品总的就是戒定慧。三十七道品有个阶梯,一开始三四十二就把戒定慧包完了。但在这个文没有说,三十七道品都是戒定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可以归纳戒定慧三学。学佛戒定慧三学把佛法概括完了。戒定慧三学不能只抓一门,三门都要抓,如香炉三足,只有两足支不行,要倒,只有一支更不行,真正学佛戒定慧三学没有哪样能偏废。当然三学有择重,偏重学的,其余的两样都学过了。如果是初学的戒定慧三学一样少不了。四念处,慧学,四正勤是戒学,四神足是定学,三四十二就是戒定慧。
这个戒定慧是哪个学的?这牵涉修行五个阶段叫五道,不管走哪一道修行中间都是要经过这个阶段的。再说顿,如直升机上天,中间那些空间都是要经过,不能说抛掉不要。顿是快,不能说中间有不要的。三学就是鼎之三足,念佛就是戒定慧,念佛伽陀说这个法门就叫圆,什么都包了,叫顿,一齐装进去。法门仅管这样圆顿,但是还是要依三十七道品修行。你是凡夫靠佛的力量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三十七道品都不要就成佛,未免太简单了。到了极乐世界水鸟还说三十七道品,弥陀经文很短,这里不能详讲。这里提一提让我们知道念佛法门不离开三十七道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用三十七道品,如果就不用了,要那些水鸟为什么还在说三十七道品?到了那里还要用。不过到了那个地方寿长,一生就了办出生死四念处是慧学、四正勤是戒学、四神足是定,正文没有提,蕅益大师补出来了,我们众生对前三个四非常需要,不能把它抛掉。积集资粮,资:如钱,粮路上吃的东西,从前我在五台山看见北方人很节省,就做干粮。到外不找饭馆,有的地方买不到饭,上路要有资要有粮,资粮就是培福培慧,你已发心,如果没有发心没有目的地就没有资粮。资粮道,以菩萨说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有个目的地才说得上资粮,钱存了有个有个用处,修行的人这个资粮是拿来成佛的,不是享福。资粮这个譬喻非常好,发了菩提心不退固定的目的地,然后培福培慧都算在那笔账上,才算集的资粮,叫资粮道的菩萨。三个四在五道里是资粮道,比较浅。在极乐世界没有提,直提五根五力。照说应提。蕅益大师提出来,是有道理的。只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对西方净土。对我们娑婆世界的前三个四要紧。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资粮位的菩萨,是真正的菩萨,是加行位的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补处菩萨,就这一生就要成佛,尽此一生便补佛位,跟弥勒菩萨一样,不再受生死,最后看哪个地方机缘成熟需要佛教化,这个菩萨去补佛位。那个地方缺佛,他就去补佛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候补的佛,哪里缺佛,你的功德圆满就到那去示现成佛。
在我们现在修行前三个四更要紧,四念处是慧学,照三学次第先讲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里先讲认识,修行确实也是认识要得紧,认识错误就根本错误。我们看问题就认识,四念处就是慧学就是认识。四念处开头讲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就是你的看法,看什么要有所观的境。第一个观我们的身,身就是最要紧,从生到死,一天到晚把我跟着的,先观自己。要产生智慧要观察,观察各种的境,这个境最初的就是这个身子,就把自己的身子认识清楚。你把自己的身都没有认识清楚还说其它。佛法修定就是要观身。《三皈依观》头一个就是修不净观。佛法讲修定要观,要有所观的境,心才定得下来。定就是心专注一境,我们普通人都有定。专心看书、写字、绣花,专心在所做的事上,这也叫定,你在专注一境,不想其余的,就是定。有了定把思想集中了,还要有认识。思想集中了叫止叫定。在集中思想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所对的境,这个就叫观,就叫慧。定,不一定坐起来修才有定,你用心时就有定。佛要我们修定,我们专注一境考虑问题,观就是在考虑问题,观身,观后得个什么结果?是要求你有个正确的认识,佛法修观要有所观的缘,对所观的境有正确的认识,才叫观。观就是要把它看清楚,看清楚才有正确的认识。假使把自己的身子看清楚,就看它脏得很不干净。不但不干净还坏得很,观身子像什么?众生背着这个身子,如像背了一个僵尸,你把它甩不脱,一天问你要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它驱使你,这是个坏东西,同时也是个脏东西。所以佛法,头一个修定就修不净观。佛教弟子修定有两个大的法门:一个是数息观,现在医学上人心不静叫病人数,这是修定的基本方法;一个是不净观,叫两大甘露门,你入得了这个门就得了不死的甘露。数息观的方法也多得很,医学上用的最粗浅的,佛法里的从最初修定用心,五停心观,到最后修到生圆次第,也是不同的数息观。《三皈依观》把生圆次第的框框装进来的是数息观,到生圆次第都有数息观,不过方式方法不同。
不净观,不净与净相对,没有不净想不起净,没有不净观,…
《阿弥陀经讲记 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