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 八▪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天肚子裝的什麼?我們吃的糧食,營養品,但吃下去,裏面裝的是什麼?我們大家都曉得。佛說你們就是走路的廁所,那裏裝的跟廁所裏一樣,淨什麼嘛!我們衣服可以說幹淨,身外可以說幹淨點,裏頭是沒有辦法了,哪個肚子都有一包髒東西。全身也不幹淨,排泄的東西不幹淨,汗水出來不洗不擦臭得很。到了極樂世界蓮花化身環境才真正淨。涅槃四德就代表極樂世界的四種功德,跟我們生死輪回是正反面。我們學法相講了我們世間是不淨,我們都起不起那個概念,沒有時時想,只朝淨那個方面想,不淨就洗,洗也洗不淨,裏頭髒東西要排泄出來。爲什麼汗水臭?裏頭就是臭。所以蓮花化身才真正幹淨,所以念佛法門就把叁法印理論全給我們包完了。所以我們不要看念佛法門這麼簡單,我們學佛法從教理來學,從法相學。千經萬論,千言萬語,釋迦佛爲了給我們說世間不淨。但說了我們又忘了,如果隨時念佛,就要對比娑婆最苦,西方極樂。對比,第一個身子不淨就是娑婆最苦。佛法叫身子是苦器。娑婆世界受的身子,有了身子無量的苦就從這出來的。有了身子就有苦,身子是苦器。極樂世界蓮花化身沒有苦了,所以這個法門之殊勝。我們就簡單配合我們學的教理說一說,我們才曉得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一番苦心,爲我們說出西方極樂來跟娑婆最苦對比。這是給我們想了最好學最好懂的法門,你要信他老人家給你傳的好消息。

  現在做生意講信息,買什麼賺錢,買哪樣要長,什麼要跌。生死之中靠釋迦佛給我們傳信息,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生意最做得,本錢不大,要求不高,利息大得很,隨便你怎麼修行。談何容易你現身修個不退菩薩,修個菩薩都不易,何況還是個不退菩薩。你在西方去了就是不退菩薩,從此不受生死,給你保了險,真正成佛。所以這個法門之殊勝,釋迦佛不哄人,相信釋迦佛不哄人就是佛弟子。

  昨天簡單把這個問題說一說。前頭說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莊嚴都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前面講了無情的東西,現在講極樂世界有情的東西。“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我們欣賞了花,還要欣賞鳥。鳥叫得好聽,只舉幾種。“雜色”就是各種各類,不止一種,鳥的羽毛非常好看,人工做不出來。極樂世界的鳥是各種顔色的鳥。鳥“奇妙”: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趣怎麼會有鳥?這個奇妙。“白鶴”可以看極樂世界的鳥,“孔雀”:尾毛長,它高興時把尾毛蓬開,就像一把扇子,色很好看。“鹦鹉”會說話,這幾種鳥我們都看過。“舍利”這個名字太寬,舍利就是鳥名。舍利弗,弗:是梵語,譯爲子。他媽的眼好看得很,如鳥的眼,就叫她舍利,舍利的兒子所以叫舍利子。舍利如黃莺,美人說話燕語莺聲。舍利這種鳥似乎像我們中國的黃莺,眼很好看,有漆黑的眉毛,聲好聽。如果是黃莺,我們中國也有。“迦陵頻伽”我們中國沒有,叫妙音鳥,它的聲音好聽得很,天人歌神的聲也沒有它的聲好聽,除了佛的聲勝過它,它還沒有出殼就比任何聲好聽。妙音就是說法。“共命之鳥”一身二頭,二頭是兩條命,心裏思想各是各,但它感得的報共得一個鳥的身,雪山才有。極樂世界殊勝的鳥多得很,只說幾樣,在我們娑婆世界很貴重的鳥。

  十六觀經說,極樂世界的如意珠湧出種種微妙光明出百寶色鳥,顔色好看得很,極樂世界的鳥光明變化,是佛的神力所變,極樂世界沒有惡趣哪有飛禽?飛禽是畜生。不是真正的畜生,是阿彌陀佛化現的“是諸衆鳥,晝夜六時”是:上面說的各種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我們娑婆世界人睡鳥也睡,極樂世界的人根本不睡覺,所以鳥也不睡覺唱歌。“出和雅音”老鴉叫不好聽,這些鳥出和雅音,聲音應調和,不和就噪音,和:調和,雅:高級的,不是低級趣味的音。現在那些低級趣味的音弄得叮叮咚咚,我們不想聽。“其因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鳥發出的聲音在說法。演:那個道理不發揮人家就不懂,演就是把那個道理發揮出來,演,如流水一樣讓它流出去。暢:通暢,使聽者的思想通暢,聽了就懂,暢,沒有阻塞,這些聲演說佛的微妙法一聽就懂了。說的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關鍵問題,這叫叁十七道品,叁十七個法相,叁十七個修行的方法,歸爲七類,只說了四類,前面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這沒有說。叁十七道品就把佛法修行概括完了。道:是修行的方法,是道谛,品:種類,科目,詳細說總的就是一個道谛,依這個道修行就能出生死成佛,小乘依這個修能出生死證涅槃,大乘加上了菩提心就這樣能成佛。道就是我們修行正正的道路。這幾個字在彌陀經提出來,是說念佛並不是要你把其它的修行丟掉,不過念佛是個綱,是個鑰匙,裏頭把其它法門給包含了。修行具體說就叫叁十七道品,南洋國家學佛法就是叁十七道品,什麼都學完了,把叁十七道品學會了就算圓滿了。所以南傳的藏經比我們中國的藏經少得多,主要談叁十七道品。而叁十七道品總的就是戒定慧。叁十七道品有個階梯,一開始叁四十二就把戒定慧包完了。但在這個文沒有說,叁十七道品都是戒定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可以歸納戒定慧叁學。學佛戒定慧叁學把佛法概括完了。戒定慧叁學不能只抓一門,叁門都要抓,如香爐叁足,只有兩足支不行,要倒,只有一支更不行,真正學佛戒定慧叁學沒有哪樣能偏廢。當然叁學有擇重,偏重學的,其余的兩樣都學過了。如果是初學的戒定慧叁學一樣少不了。四念處,慧學,四正勤是戒學,四神足是定學,叁四十二就是戒定慧。

  這個戒定慧是哪個學的?這牽涉修行五個階段叫五道,不管走哪一道修行中間都是要經過這個階段的。再說頓,如直升機上天,中間那些空間都是要經過,不能說抛掉不要。頓是快,不能說中間有不要的。叁學就是鼎之叁足,念佛就是戒定慧,念佛伽陀說這個法門就叫圓,什麼都包了,叫頓,一齊裝進去。法門僅管這樣圓頓,但是還是要依叁十七道品修行。你是凡夫靠佛的力量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叁十七道品都不要就成佛,未免太簡單了。到了極樂世界水鳥還說叁十七道品,彌陀經文很短,這裏不能詳講。這裏提一提讓我們知道念佛法門不離開叁十七道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用叁十七道品,如果就不用了,要那些水鳥爲什麼還在說叁十七道品?到了那裏還要用。不過到了那個地方壽長,一生就了辦出生死四念處是慧學、四正勤是戒學、四神足是定,正文沒有提,蕅益大師補出來了,我們衆生對前叁個四非常需要,不能把它抛掉。積集資糧,資:如錢,糧路上吃的東西,從前我在五臺山看見北方人很節省,就做幹糧。到外不找飯館,有的地方買不到飯,上路要有資要有糧,資糧就是培福培慧,你已發心,如果沒有發心沒有目的地就沒有資糧。資糧道,以菩薩說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個目的地才說得上資糧,錢存了有個有個用處,修行的人這個資糧是拿來成佛的,不是享福。資糧這個譬喻非常好,發了菩提心不退固定的目的地,然後培福培慧都算在那筆賬上,才算集的資糧,叫資糧道的菩薩。叁個四在五道裏是資糧道,比較淺。在極樂世界沒有提,直提五根五力。照說應提。蕅益大師提出來,是有道理的。只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對西方淨土。對我們娑婆世界的前叁個四要緊。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資糧位的菩薩,是真正的菩薩,是加行位的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補處菩薩,就這一生就要成佛,盡此一生便補佛位,跟彌勒菩薩一樣,不再受生死,最後看哪個地方機緣成熟需要佛教化,這個菩薩去補佛位。那個地方缺佛,他就去補佛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候補的佛,哪裏缺佛,你的功德圓滿就到那去示現成佛。

  在我們現在修行前叁個四更要緊,四念處是慧學,照叁學次第先講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裏先講認識,修行確實也是認識要得緊,認識錯誤就根本錯誤。我們看問題就認識,四念處就是慧學就是認識。四念處開頭講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就是你的看法,看什麼要有所觀的境。第一個觀我們的身,身就是最要緊,從生到死,一天到晚把我跟著的,先觀自己。要産生智慧要觀察,觀察各種的境,這個境最初的就是這個身子,就把自己的身子認識清楚。你把自己的身都沒有認識清楚還說其它。佛法修定就是要觀身。《叁皈依觀》頭一個就是修不淨觀。佛法講修定要觀,要有所觀的境,心才定得下來。定就是心專注一境,我們普通人都有定。專心看書、寫字、繡花,專心在所做的事上,這也叫定,你在專注一境,不想其余的,就是定。有了定把思想集中了,還要有認識。思想集中了叫止叫定。在集中思想的基礎上再來認識所對的境,這個就叫觀,就叫慧。定,不一定坐起來修才有定,你用心時就有定。佛要我們修定,我們專注一境考慮問題,觀就是在考慮問題,觀身,觀後得個什麼結果?是要求你有個正確的認識,佛法修觀要有所觀的緣,對所觀的境有正確的認識,才叫觀。觀就是要把它看清楚,看清楚才有正確的認識。假使把自己的身子看清楚,就看它髒得很不幹淨。不但不幹淨還壞得很,觀身子像什麼?衆生背著這個身子,如像背了一個僵屍,你把它甩不脫,一天問你要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它驅使你,這是個壞東西,同時也是個髒東西。所以佛法,頭一個修定就修不淨觀。佛教弟子修定有兩個大的法門:一個是數息觀,現在醫學上人心不靜叫病人數,這是修定的基本方法;一個是不淨觀,叫兩大甘露門,你入得了這個門就得了不死的甘露。數息觀的方法也多得很,醫學上用的最粗淺的,佛法裏的從最初修定用心,五停心觀,到最後修到生圓次第,也是不同的數息觀。《叁皈依觀》把生圓次第的框框裝進來的是數息觀,到生圓次第都有數息觀,不過方式方法不同。

  不淨觀,不淨與淨相對,沒有不淨想不起淨,沒有不淨觀,…

《阿彌陀經講記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