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九)
修行有五個階段,拿我們來說,說得好點我們算是資糧位,說得不好我們還不夠資糧位。什麼叫資糧位?你已發願要想成就大事,現在上路必須作的預備工作,這叫資糧位。資糧就是上路的准備,上路就要有目的地,沒有目的地就不走。我們現在因爲有目的地,起碼要走出娑婆世界,出生死苦海,成就阿羅漢,小乘的他要資糧。不學佛法的小乘心也不曉得發,根本曉得厭離生死,脫離生死,要解脫。小乘就是曉得生死可怕,要脫離生死,這個才是小乘,這個叫出離心。出離心少不得,沒有發起出離心的人就要貪著生死,貪著世間五欲,不求出離,不學佛法就是個凡夫。單求自己出生死,沒有發大心,沒有想我出了生死,還要度衆生,這就叫小乘。想自己出生死,還想一切衆生都是我多生父母,我還要成佛度父母,爲利衆生願成佛,這叫發菩提心,要成佛,不能只成一個阿羅漢。只成阿羅漢入涅槃就萬事大吉,什麼都不管,父母還在生死輪回就不行。所以你真正認識到一切衆生都是我多生父母,絕不說自己成了阿羅漢就了了。你一定想我多生父母還在六道輪回,還在叁惡道的多得很。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請他成佛他都不成,他還要去地獄度衆生。爲利衆生願成佛,發成佛的大心。推動你成佛的是要救這些受苦受難的衆生,這才叫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才是菩薩,發了出離心所修一切善法回向在出離的果,回向將來出世間的資糧,回向你將來出離的果那個戶頭。修的善法就存在你願力的簿子上,戶頭上。要是發的小乘心只成阿羅漢,所有你培的世出世的福德都記在阿羅漢的賬上,你沒有發心成佛,最後成阿羅漢就完了。你要發了菩提心要成佛,所有福智資糧,都要回向我將來成佛。把我這筆賬,存在成佛的賬上,所以都要回向無上菩提。
我們修行的人要善于回向,我們所修的善法不要只回向現世的好,當然要求現世的各種圓滿也可以,但不合算。你現世把福享了,二天就沒有了,也不要光回向出離生死,要回向不論大小的功德“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我培的福培的慧,就是我的資糧。“施等諸資糧”就是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福德與智慧資糧都回向自己成佛,資糧都記在成佛度衆生的大戶頭上。
真正發了菩提心是資糧位的菩薩;真正走路就叫加行位菩薩。加行位就是正正在修行了。極樂世界的菩薩起碼是加行位菩薩,所以不再說資糧位的話不說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就從五根五力說起。如果沒有把資糧位學好,前頭叁個四還要補課。作爲我們還在娑婆世界修行的人我們千萬不能把前叁個四忘了,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不能不要。五根五力修到那個階段前面叁個四都離不掉的。這叁個四念處是慧學,四正勤是戒學,四神足是定學,極樂世界對這些問題不要緊了,前頭這個階四念處是慧學,他已經走過了,水鳥說法就不說這一套了。
我們現在很要緊,四念處就是認識,我們應有這樣的認識: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真正證了法無我就見道了,我們現在都是在聞思階段,問你聽聽佛法道理,佛法道理就這麼多。四念處先把身認清,它髒、不淨、是個壞東西,外表髒可洗,內部的髒,佛隨時跟衆生提醒:你的身體不好,身的過失多得很。我們不懂就被自己的身體把自己欺騙了。淨:在佛法裏當“好”講,人一天到晚都爲這個身體服務,吃穿住,看電視、聽音樂,一切受用,首先離不了吃飯。釋迦佛也要天天乞食,要吃飯就要勞動,不勞動不行。
學曆史地理說,地球咋形成的,好大的地球幾十億人在上頭生存。現在這些人爭就是爭的地球的殼,沒有爭到地球的心,打仗打得不得了,占人家的國土,侵略別人,那些自認爲聰明的人,一天都在幹這個傻事。天體成住壞空,佛法就把你眼界擴大了,整個世界成住壞空,又當一個什麼回事,多得很天空中。我們不是天文家,星球的成壞,我們地球僅僅是一個小行星,我們幾十億人就在上面打來打去互相爭奪,這個東西都是無常。特別是我們的心無常,我們衆生起我執就是覺得我有個心。哪個是我?稍微聰明的人一想,這個肉體也不是我,科學說肉體經過十二年身上的物質細胞通通換一套,十二年以後的身體完全不是以前的,哪去找我啊?我們錯誤的第一把物質的身體當成是我,把幾十斤肉當成是我,不是的,它不斷在換。我,應該老是那樣,不能換,今天一個我明天一個我,就不叫我,我,是永恒的。你物質身體是在換的,我們學科學醫學曉得我們物質身體是不斷的新陳代謝。
我們說我,還是把自己的思想當成是我,我想怎麼就怎麼,都是說我的思想,我想怎麼做,我說那樣是對的就是對的,主要把我們思想當成我,抓得更緊些。我要那樣想,你要跟我別扭就不行,就是把思想這部分當成是我。西洋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存”,你說肉會壞,我會想,能想的就是我。所以佛說心無常,能想的心還是無常的東西,不光是肉體是無常,你的思想更是無常的東西,更是把握不住。你說我們的思想,今天打個主意,明天打個主意,都不一樣,剛剛打的主意一會就不一樣,思想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不要把心當成是常。如果我們把心當成常的,我執就要在這上起。我們起我執粗淺的愚人就執著肉體是我,高一點的人就把精神部分是我,在這個上起執著,心是精神不占空間。我們受戒的時候,我們得戒如果占空間,虛空裝不到。精神思想活動要占時間,但它是無常的,人的思想隨時都在變因爲它是有時間性的東西就是無常,如果是常就沒有時間性。它要無常才表現得出時間性,太陽起來天亮了;落山天黑了,這是一天一夜的標志,時間就是以運動作標志。時間不是一個真有的東西,百法裏的心不相應行,就要講時是假法,方向,空間是個假法。那個東西是個相對的,凡是相對才能顯現,佛法叫假法。不是他孤立表現出來,要靠其它東西把他表現出來就是假法,所以時間和方位都叫假法。我們所執著認爲實有的必須在空間時間裏才能夠存在,沒有空間任何物質不能存在。沒有時間任何心理活動也起不了。佛法講百法時就是講時間空間的概念,要把我們庸俗的時間空間的慨念打破,然後你才懂得心無常。我們的心念念起滅,有生滅的東西是無常。我們打一萬個主意都是無常的,有些人主意不定,今天看世間法惱火,讀書惱火,結婚惱火,工作管家庭也惱火,我當和尚,當了和尚又要掃地,上殿、焚香、接待來客,做事,比當在家人還惱火,還不如當在家人,當了幾天和尚又想出去了。當了和尚不是圖松活的,圖松活在這呆不住。哪個不是圖松活的,就看哪個能把幾十年呆過,他要跑就是當初圖清淨,圖舒服才來出家的。釋迦佛說哪個來出家要給他說出家苦,你不要叫人出家,要說出家苦。這些當和尚的巴不得多收些和尚兒,人家來出家,他說,好得很,當了徒弟二天他反悔,你才怄氣。出家絕對不是爲了物質上的享受,不爲圖受用圖清閑,出家是大丈夫事,就像當義勇軍一樣。
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生不起這個觀我們應多念,我們佛教徒對事物就應如此看法,你的思想才算離開了塵俗,離開了生死流轉的老路。最後講法無我,佛法講來講去就講法無我。不但沒有我執,還沒有法執。法執,隨便你執著什麼都是法執,不管你執著什麼成了執就該挨棒棒。釋迦佛在《金剛經》再叁說,不但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你把它弄來成了僵化的佛法。佛法非常靈活的,佛的法如如意寶珠,你把它整成僵化的,法就成了病。爲什麼佛要說八萬四千法?對這個衆生說這個法門,對那個衆生說那個法門,像醫生應病與藥。你說是萬應靈丹有些人吃了也不行。佛法最後就除法執,釋迦佛說,你們曉得“我說法如筏子”,筏子,大竹子編起當船,是過河的,法是拿來過度用的。但是你把它搞成包袱就不行。我們有的婆婆皈依了,師父說,你一天多念佛。一回去百事不管。媳婦說,幫我看看娃娃。她說,管你娃娃,我做我自己的事。“給我看門,”“我管不到,我做我自己的事”。這就成了法執。念佛,看娃娃也念得佛。看門也念得佛。有的剛學佛的,人家喊他做點好事,他念佛要得緊,要做自己的事。念佛什麼好事都要做,要行十善業,《十六觀經》說叁福,在家菩薩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開始就叫你要做好事,念佛也要念,好事也要做。不然那就成了法執,對佛法多大障礙,人家就覺得你這些學了佛的人怪眉怪眼,不近人情。所以有的人怕他的媽皈依,怕她上廟。“去皈依了,這個老婆婆變成怪脾氣不近人情”就是法執。念佛的人,念佛是正修,還有好多助修的事要做,五戒十善六波羅蜜,這些助修就是在家菩薩也離不了的,菩薩就要修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不定出錢,人家請你做點小事,你只要做得到:幫我看門!看一會就布施,看娃娃也是布施,沒有錢也可以布施,佛法應學到活法,不能學成死法,所以不能起法執。佛法裏最深的一步就是斷法執,這是淺的譬喻,法無我,我就是執著,你把那個東西看成實實在在永恒不變,佛法是活的,一切世間法都是活的,佛說法是應機說法對症下藥,我們處理問題也要見事行事,不能什麼事只拿一個方法對付它,念佛我們不間斷,做什麼事都可以念佛,買菜洗衣都可以念佛,隨時都是道場。
我父親的老師是滿清時的舉人。一生沒有結婚,在學校教書供弟弟讀大學。不教書了就找地方修行,到處都不清淨,一個人住在家不行,住在廟裏要累師父不行,走到哪個廟自己做飯自己煮飯有泡菜,住在廟子裏生怕給師父增麻煩,自己折福,到處找清淨地方,找到樂山烏尤寺,烏尤寺的住持船渡老和尚好得很,任何知識分子來了他高興得很,這位老先生千萬不麻煩他,他要清淨,名山遊山的人多,他住在山頂上,遊山的人不去了,山頂上人家天天給他送水上去,他又折福了。就是這樣到處住起…
《阿彌陀經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