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 十

  阿彌陀經講記(十)

  四正勤主要說不犯戒,好事要做,壞事不做。出家人要把五戒守好,連五戒都守不好當啥出家人?出家人起碼守好五戒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努力好事要做,壞事不做。戒就是兌現,不是思想問題光說的,要看你的行爲,行動語言。四美裏有語言美,看你話說出來害不害人,有語言美,行爲美,五講四美就是把叁業包進去了。語言美就是你口業清淨。行爲美就是你身業要端正。思想美就是你的意業,心靈美。環境美對我們和尚更要緊,廟子是淨土,要打掃得幹幹淨淨,公共的殿堂掃幹淨。自己住的地方就是你的淨土,也要打掃幹淨。

  叁十七道品就叫道,四念處就是我們的認識。修行先要有認識,沒有認識就叫盲修,沒有穩定性,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叫迷信。四念處就是教我們不迷信,世間的人,迷信把它扭轉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要有正確的看法。身就是對于自己,身不淨是說不要把你幾十斤肉看來了不起。世間上的人就是爲他幾十斤肉服務,那是世俗人,不是修行人。觀受是苦,世間上的人就是講享受,所以他流轉生死,受都是苦,學佛的人把這個看穿。觀心無常,心就是各人的思想,我想怎樣就怎樣,你自己的思想都保證不了,今天想這樣,明天想那樣,自己將就不了,自己的心都是無常。觀法無我,這太高了,觀一切法無我,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是一切法最深的道理。一切法空就是要你不起法執,叫你靈活的看問題,辨證看問題,不要死板看問題。所以首先從這四個方面把你思想上認識上過去錯誤扭轉過來,現在談認識,這就是佛教徒的認識。

  實踐就是四正斷,四正勤,止惡修善,結合事實,你的行動,你是不是能止惡修善。已生惡令斷,已作的壞事壞習慣要懸崖勒馬,馬到懸崖勒馬。一個人做壞事要自己把自己管住,懸崖勒馬,壞思想,壞習慣,最小的壞事令斷。有的信佛的弟子,去賣燒臘肉,問我,我說不能賣,她生病了,病得沒奈何,她先生不曉得那個事錯了,她先生沒有病就死了,她就不賣了,她病又好了。這就是已生惡令斷。雖沒有殺生但賣了肉,取錢。佛弟子受了五戒,凡是跟五戒不順的事,都不要去做。

  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沒有生的善法,沒有生起讓它生起。沒有皈依的人皈依,皈依了叁寶跟以前大不相同,皈依叁寶就有叁皈五戒把你管到。“已生善令增長”,已經做的好事讓他天天做,哪怕是很小的好事,自己當了佛弟子,禮拜念誦功課,是好事,一切于人有益的好事只要自己做得到,都要做。我常時愛說我們的老同學塗居士,今年都九十幾了,她退休了,天天起來要幫她鄰居掃幾間鋪面,“我幫你們掃你們好早些上班”。已做的好事更做得好,做得虔誠,更做得多。修行就是落實在這個上頭,不要看得簡單。這叫四正斷,斷就是斷惡,勤就是精進修種種善法,修善法要精進有恒心,不要叁分鍾熱度,要不斷的做,越做越好,這就是我們的戒學。

  然後說定學,定學叫四如意足,在叁十七道品中叫如意足,又叫神足。足就是走路的,定是我們修行的足。好多人把這個不在意,有了定做什麼都有力量,修行有力量。得了定的人不像我們沒有定的人,我們要做點好事艱難。如意足又叫神足,修行很快,得定與沒有得定大不同,所以要修定,這是叁學之一。現在把修定說得玄玄玄,佛法裏修定不管哪宗都要修,禅宗的人要坐定,但坐定的人不定是禅宗。要有點定功,在哪見定功?我們念佛的人就說念佛的定功,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就是定,念佛的人要念來得定,先得這個定:我受持了念佛法門,就終身受持,這就是一個定,不要今日紅花明日紫草,今天念佛明天參禅,後天學密宗灌頂,走哪條路要走到底,那個才走得穿。今天走這道門明天走那道門,道道門你都看一眼,都沒有入到門,念佛就念佛,定,首先要選擇修行法門。選擇這個法門後要堅持不要動搖,你才得定。四神足,得了這個功夫如得了神通的足,第一叫欲、二,勤、叁,心、四,觀。欲:對那個東西愛好。世間上的人好吃好穿叫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那個欲我們不要,我們要的善法欲。欲就是人的希望。人都有希望,沒有希望心人就沒有活頭了。世間人活起就是升官發財,就是他的欲,希望。佛教徒的希望,就是你選這個法門之後就要對這個法門愛好,寄予希望,對念佛求生西方這個法門先要深信下去。信了之後你要對這個事愛好。我就是修這個法門就要得好處,就要把這個路走穿,修定也要有欲。戒定慧叁學缺一不可。我們既然出了家,要想了生脫死,悠悠忽忽,隨隨便便修一下,靠不住,要認真在心地上用功夫。心地法門,坐下來把自己的心收起來用功才行。我們二天要坐,念佛就是修定的法,我們用不來其它的功,可以念佛,念佛心就定,真正誠心念佛,念佛有多少念法,我們就是持名的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個修定的法門,一心念佛,心就不想其它的了。那些妄想就沒有了。我們靜不下來就是妄想多,念了佛妄想就沒有了。祖師說個譬喻,念佛像水清珠,水清珠,水濁,把水清珠丟下去水就澄清了,念佛一句佛號到你心頭,心亂如渾水,不明白妄想煩惱多得很,你只要誠誠心心念佛,那些東西就沒有了,妄想就拿佛號把它趕得走。我們念佛究竟有沒有功夫,我們打妄想要想這去耍,那去耍,想買什麼好東西來穿來吃,念佛把妄想擋不擋得住?擋得住就是你念佛有功夫,跟人扯是非,你嗔心無明起時,念佛把嗔心無明趕不趕得走,如果趕得走就是你念佛有功夫了。祖師說“清珠投于濁水,”把水清珠丟在濁水裏,濁水變清“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你說心亂如麻,亂得很,把佛號放在心裏去,心裏就是佛號。

  他的四十八願都要成就,他發了願要接引衆生,他一定接引。第一念佛法門信哪個?念佛法門的人當然信釋迦佛,釋迦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念佛往生,釋迦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來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在娑婆世界說的話,弟子記在經書裏,這不是假的。第二信釋迦佛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接引念佛的衆生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假的,對于釋迦佛,阿彌陀佛要信,釋迦佛不信就不會信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是爲了信釋迦佛。不信釋迦佛就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就信佛不會打妄語,佛說的阿彌陀經不會打妄語。阿彌陀經中說的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不會打妄語,所以先要這樣信,要信進去。信念佛法門,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只要你念佛,甚至你就是臨終十念,都要來接引,要相信這個法門,這個就叫正修。念佛的人念佛就是主修。持名法就是口念耳聽,有一定的規律,天天定時定量的念,相信我念佛定能往生,阿彌陀佛決定在我臨命終時來接我,要把這個法門先信進去。信了這個法門之後佛弟子應修的戒定慧,叁皈五戒我們在家菩薩少不了,那些是助道,念佛是正道,附帶條件要有。當然彌陀經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都能往生,那是偶然的,碰運氣。一輩子不念佛臨終一念善心念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引,那不是一定的。有的人一輩子念佛也沒有往生,要靠臨終時念佛,冤家仇人惡業現前咋個念佛?所以念佛的人至少叁皈五戒要嚴守,這叫助道法。十六觀經說,起碼要求念佛的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行十善業”。在菩提道次第是下士道,是初一步。普通人修人天乘也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舊社會堂屋要供個排位:天地君親師。要拜天,拜地,天沒有下雨,陽光,沒有地載,怎麼生存?皇帝是領導,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不好造反的人把皇帝打倒,自己又當皇帝,又當昏君,叁宮六院,修他的宗廟。曆史就是這樣循環,以報易報,當皇帝也永遠走那條老路,打了幾十代都沒有打出一個好皇帝。但國家不能沒有領導,沒有領導不是天下大亂!從前的文人忠君爲啥?皇帝倒了,沒有中心領導外國人就來了,異族入主。不要當專製皇帝。君: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必要有個領導核心,今天共産黨裏還是有貪汙,也是個別的,沒有共産黨的領導外國人就會來打。親:就是父母,沒有父母你從哪裏來,生出來還把你養大,上大學,能謀生。父母沒有對不住當兒女的,各人都有一本賬,想想父母對得住自己。現在有一種爹媽對不住兒女,離了婚都不要兒女,不曉得哪來的古而怪之的爹媽!當爹媽的,不但生,要養、教,教了還要擔心他的成長。有的小孩要挑好工作,叫媽去說好話,不去,就把媽砍死,那是多生累劫的無明,這種人是從地獄出來的。

  所以佛法裏念佛有助道法,念佛是正修還有幫助的東西,如吃藥不是單獨的一位,還有配的藥,念佛法門不光是念佛,還有助道法。十六觀經說,第一是孝養父母……父母都對不住,還希望你對得住朋友?人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就是互助互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大家互相關心父母都不關心,還關心誰?這是起碼的要求,對父母都對不住,對哪個還對得住?所以這個不是封建。當然當父母的把兒女當成財産也不對的,當當兒女的應該孝順父母,這是天經地義。所以十六觀經說起碼是下士道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就是要知恩報恩,父母就是首先對你有恩的人,這樣大恩都不報,別人給你的好處你還曉得?社會就爛了。大家都不記得你的好處,不曉得知恩報恩,只記得你的仇,還了得!孝順父母,中國自來講孝道,佛法也講孝道,這是做人起碼的道理。釋迦佛跟韋提希這樣講: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老師沒有生養我們,他幫助教育,培養了你,作爲出家人對自己出家的師父即是法身父母。不認自己披剃師父,我們比丘尼中有,師父沒有文化,對師父不恭敬,她不度你出家你咋出家

  在家人你總要學點技藝,不學本事咋生存?學本事要靠老師。所以七十二行都對師父非常恭敬,唱戲的對師父比對父母還恭敬,他學本事靠那個立身過一輩子。…

《阿彌陀經講記 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