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 九▪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安心,沒有辦法,我父親到南方去,他叫他求印光法師給他找個清淨地方修行。我父親就到普陀去找,印光法師恰恰走了,我父親就寫信給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之慈悲,我父親回來他用水紙寫了兩張回信,那時我只有十來歲,我看了,印光法師說,苟能通身放下,則何處不是道場!假如你能通身放下,那麼何處不是道場。我們有許多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這也不是道場那也不是道場,到處跑。修行人就是要通身放下,不要這不合適那不合適,一根汗毛不合適都要搬家,那咋行呢?要通身放下,身上所有的執著都要放下,就沒有矛盾,如果有點執著就會有矛盾,就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你把自己的執著放下,哪個地方都是你的道場。我給你們講這句話,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海公上師最不贊成出家人住在家人的地方,他醫我們的病,教我們住釋家院壩,他教我們不能去比丘廟住,但在五臺山他把我們叁個人送在比丘廟,拜老喇嘛爲師。這個就是變化,法有變化,拜師學塑佛像,這是老上師對我們,覺得是多年的弟子,這是上師變方式方法讓我們接受教育。普通一般教育出家人不住在家人屋裏,特殊情況可以去住,但去住要按佛法的規矩,不能在在家人家住就成了在家人。喇嘛廟住更不能錯規矩,五臺山喇嘛廟個人住一個院,喇嘛廟佛殿與人住的分開,各人住個獨院,我們去住。法正規還有變,就看你是否經得起變。法尊法師大學者大法師大修行要進戲院,你曉得他進戲院幹啥,是爲了修行。我們進戲院就了不得,就看戲臺上紅的綠的。他也在茶館去坐。那是特殊人的用功,不是普通人。我們不能說法師坐茶館我也坐茶館,法師進戲院我也進戲院。我們小學生當然是死的,釋迦佛咋個說,我們咋個做,師父咋個說我們咋個做道場立的規矩我們就怎麼守。我們這些小和尚還沒有到那個獨出心裁的時候,到了獨出心裁特殊的病人該用特殊的藥,那你要有醫生給你下藥,你可不能自己去開藥吃。我們住釋迦院壩,住喇嘛廟都是師父喊我們去的,可不能亂去。要醫生給我們處方,我們還是病人,修行的法沒有定法,修行的法門我們不是醫生,我們是病人,只好醫生開什麼藥吃什麼藥,不敢自己亂開方子,更不敢給別人亂開方子。大善知識可以給人開方,大醫生遇到那個病該下大藥就要下,法不要成執,成了執就要生障礙,就行不通,要抵觸。

  譬如現在好多寺廟要搞生産,我們沒有地方搞生産,但還是要勞動。文殊院有茶館,素食部,這叫服務,現在叫第叁産業。還有縫衣服,紡紗,我們這個地方解放時,自己紡紗織布,幾個出家人還團結了外邊的出家人投入了生産。紡紗釋迦佛製戒不許,學戒要學製戒因緣,當時出家人搞生産人家要罵:你搞生産不修行,掙錢,不幹你的本行。你修行才是你的本行,我們沒有喊你幹,你修行就對了,你還掙錢就不務正業。所以釋迦佛才製這條戒,說不應做。現在你不勞動人家要說,人家把和尚當爲剝削階級,所以才要勞動。不從今天開始,從前禅宗祖師就開始,皇帝達官貴人供養禅宗祖師覺得不好,就把那些人拖到山上去開荒種田。爲什麼?他覺得那樣受人供養的生活對他修行法門不恰當。禅宗祖師要講身體力行,要體驗。你一天被人高高在上供養,吃飯濕口;洗臉濕手,那樣你修不起行來。上山去開荒,勞動對人是非常好的鍛煉,完全脫離勞動,要脫身執很艱難。到後來中國禅宗變了門頭,那時候還沒有人說剝削,就在山上去耕種,中國社會對和尚的行動也不反對。因爲我們中國社會沒有形成出家人沿門托缽乞食的風氣,坐在那人家做好光請你吃,那時靠政府有錢的,有時社會一變就靠不住,所以那時因各方面要走勞動的道路。今天不勞動人家要譏嫌,你說我們在修行念經打坐,人家說我們大家都修行不吃飯。今天出家人勞動是光榮,不勞而獲,社會有人要譏嫌,說你在吃剝削飯。今天跟釋迦佛在世時情況不同,不能說我們不付出勞動,光說我在頂禮,頂禮還是頂禮,但他說,你頂禮是爲你自己修行,沒有爲我們服務。出家人大乘就要有點服務的精神,如果我們真正是真修行就是爲衆生服務成佛。一般人不信你那一套,總之我們在勞動,你們沒有勞動就不對,有些人就是那個想法。現在寺廟一般都在勞動,完全沒有勞動只是專門在佛法修行的少得很,佛法上修行確實是艱苦的勞動,有些人不懂不承認。所以哪個寺院的出家人都在付出勞動,但不定是農,沒有土地,沒有工房,你怎麼去做工?只要爲寺服務,首先就是爲我們的信衆服務,信衆要有個歸投的地方。現在多數寺院都在勞動,第一我們自立不完全依賴別人來供養,我們付出的是高級的勞動,像禅宗祖師參禅開悟,那應受人天供養。有好多人呢?老實修行的出家人肯多念佛就對了,但我們絕不能輕視勞動,絕不能認爲勞動不是出家人做的事。釋迦佛在世時有個老比丘補袈裟時,看不見穿針,他說:你們哪一位願意培福的幫我把針穿起?釋迦佛就幫他把針穿起,釋迦佛已成佛了連穿針的福他老人家有機會都要爭取。這說明,我們有好大的福氣?我們要爭取勞動。多勞動,勞動是培養我們自己的福德,要有了福德才有智慧,智慧是至高無上的福氣,得到佛法的智慧開悟是至高無上的享受。所以看問題就要這樣看,我們不要看光是磕頭念經這些才是修行,實際上給人家幫一點忙,服一點務要把這個看成也是修行。我們在人群中才處得下去,有的人不修行,根本不信你那一套,當了和尚跟在家人一樣,搞的不是和尚的事,一天光鑽錢眼,這個要不得。有的當了和尚看經念佛打坐其它那些事一點不做,也不行,凡是培福的事都該做。所以曆來叢林的大祖師,中國叢林在佛教是新新事物,就是講勞動,祖師曉得勞動才是斷身執的,所以要勞動。峨眉山什麼功德林、旃檀林那些林都是和尚造的。解放後五臺山光禿禿沒有樹,老上師把幾十個弟子帶起到清涼橋古廟(距臺頂只有五裏路,沒有人煙)他打報告到那個地方造林,把那個道場恢複,那時各省青年去受戒,在那住堂的,就這樣又勞動又修行,在懸崖陡坎上挖窩窩栽樹,歇氣的時候把書摸出來背。上師道場講究背書,不光背戒,他道場的新受戒沒好久就會背戒本。我對同學們要求至少要背戒本。上師不但要求背四分戒本,他把四分律也集爲頌都要背,既修行又勞動,勞動跟修行都做到了。我們懂得這個是大乘法,因爲這樣人民群衆才不譏嫌你,才不說你和尚是剝削階級,所以我們不要輕視勞動。

  彌陀經這一段講叁十七道品時我們要用點功,講名相只是叁十七道品,大家都背得的,這個是修行的道路。我們持名是個法門,是主修,主修之外還要有助修,不能說有主修不要助修,不要助修,就像吃飯要米還要火水煮,加工,不能說光有米就行了。所以這些助行我們一定要知道。念佛是正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念佛法門殊勝,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其它佛法不管那不行,叁十七道品就是念佛法門的助修。首先要有正見,念佛的人,我們昨天講四念處就是佛弟子的正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是叁法印,就是我們佛弟子的正知正見。如果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背離了叁法印,不管你修什麼,都容易走上歧途,所以修行首先四念處就要得緊。但這談何容易,就這個四念處我們要學一輩子。怎麼叫心無常?怎麼叫法無我?一個無我這個問題佛法裏各宗各派都有不同差距,但我們簡單的要懂得一個無我,我們不要作爲佛子,念佛的人還是我執當頭,那就不好了。

  我們簡單把四念處講完了,四念處是慧學,爲什麼又擺在前頭?這個就是說首先我們認識見地要端正,不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在那修行還不如盲修瞎練,所以第一個我們修四念處要把我們不正確的知見盡量排除,排除不了,我們還有依靠就是念佛,靠佛的加被,念佛的人靠的這個。真正老實認真在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把邪知邪見排除完,真正念佛的人要把四念處包進去。念佛的人首先觀身不淨,曉得肉體不可靠,無常一到身體化成最髒的東西。好多人家裏人要死趕緊送醫院,搶救是一方面;另外就從醫院把死人送到火葬,怕把房子弄髒了。也是,人死髒得很,念佛的人觀身不淨首先修死想,哪個死人都髒得很,死了就壞了。沒有死也髒,軀殼沒有好多可以貪著的,道心才生得起。不然一天爲自己這個軀殼打算,然後又圖受用,所以要就觀受是苦。然後放縱自己的煩惱,我們凡夫的心盡在煩惱裏打轉轉,一天都是貪嗔癡,起貪嗔癡,還認爲自己該貪該嗔,那些冒火的人義憤填膺,我就是該發氣,不曉得心就是最壞的,凡夫的心好的時候少,壞的多,隨煩惱轉。心在哪?心在起煩惱時看,把心不好看的面目拿出來,就像抓壞人那樣把它抓出來,自己的思想不好的一方面先把它抓出來,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本來是佛。你又把自己本來是佛看一看你清清淨淨的心念佛時,那個是本來是佛。但一天有好多時候是清清淨淨的心?最要緊的是把我們起無明時的心看一看,起貪心的時候、起嗔心的時候自己看一看,那時的本來面目看一看,把自己冒火的本來面目看一看,人一冒火不說那個心不好看就是那個臉都不好看,要看自己的煩惱。所以說自己觀自己心無常。法無我很不容易透過這一關,學佛法學教理講來講去講到最深的教理就要講到無我。通達無我有好多渠道,所以佛法裏有各宗各派的學處,哪有那麼多功夫來說,最直截了當的是我執當頭時自己看看我,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專門爲自己打算那些時間看看自己那個我就現出來了,這叫回光返照。把自己的聰明智慧反過來研究研究自己,看究竟我好多時候都是無我?哪些時候是我執當頭,我執當頭就要不得,這是從低級的淺的地方入手,自己修一修。我們不要說大徹大悟,禅宗看語錄那個不容易,自己看看我,我好看不好看?人的思想就不好看,冒火的時候就不好看,臉黑起就不好看。起煩惱的時…

《阿彌陀經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