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讲记 九▪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安心,没有办法,我父亲到南方去,他叫他求印光法师给他找个清净地方修行。我父亲就到普陀去找,印光法师恰恰走了,我父亲就写信给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之慈悲,我父亲回来他用水纸写了两张回信,那时我只有十来岁,我看了,印光法师说,苟能通身放下,则何处不是道场!假如你能通身放下,那么何处不是道场。我们有许多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也不是道场那也不是道场,到处跑。修行人就是要通身放下,不要这不合适那不合适,一根汗毛不合适都要搬家,那咋行呢?要通身放下,身上所有的执著都要放下,就没有矛盾,如果有点执著就会有矛盾,就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你把自己的执著放下,哪个地方都是你的道场。我给你们讲这句话,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海公上师最不赞成出家人住在家人的地方,他医我们的病,教我们住释家院坝,他教我们不能去比丘庙住,但在五台山他把我们三个人送在比丘庙,拜老喇嘛为师。这个就是变化,法有变化,拜师学塑佛像,这是老上师对我们,觉得是多年的弟子,这是上师变方式方法让我们接受教育。普通一般教育出家人不住在家人屋里,特殊情况可以去住,但去住要按佛法的规矩,不能在在家人家住就成了在家人。喇嘛庙住更不能错规矩,五台山喇嘛庙个人住一个院,喇嘛庙佛殿与人住的分开,各人住个独院,我们去住。法正规还有变,就看你是否经得起变。法尊法师大学者大法师大修行要进戏院,你晓得他进戏院干啥,是为了修行。我们进戏院就了不得,就看戏台上红的绿的。他也在茶馆去坐。那是特殊人的用功,不是普通人。我们不能说法师坐茶馆我也坐茶馆,法师进戏院我也进戏院。我们小学生当然是死的,释迦佛咋个说,我们咋个做,师父咋个说我们咋个做道场立的规矩我们就怎么守。我们这些小和尚还没有到那个独出心裁的时候,到了独出心裁特殊的病人该用特殊的药,那你要有医生给你下药,你可不能自己去开药吃。我们住释迦院坝,住喇嘛庙都是师父喊我们去的,可不能乱去。要医生给我们处方,我们还是病人,修行的法没有定法,修行的法门我们不是医生,我们是病人,只好医生开什么药吃什么药,不敢自己乱开方子,更不敢给别人乱开方子。大善知识可以给人开方,大医生遇到那个病该下大药就要下,法不要成执,成了执就要生障碍,就行不通,要抵触。

  譬如现在好多寺庙要搞生产,我们没有地方搞生产,但还是要劳动。文殊院有茶馆,素食部,这叫服务,现在叫第三产业。还有缝衣服,纺纱,我们这个地方解放时,自己纺纱织布,几个出家人还团结了外边的出家人投入了生产。纺纱释迦佛制戒不许,学戒要学制戒因缘,当时出家人搞生产人家要骂:你搞生产不修行,挣钱,不干你的本行。你修行才是你的本行,我们没有喊你干,你修行就对了,你还挣钱就不务正业。所以释迦佛才制这条戒,说不应做。现在你不劳动人家要说,人家把和尚当为剥削阶级,所以才要劳动。不从今天开始,从前禅宗祖师就开始,皇帝达官贵人供养禅宗祖师觉得不好,就把那些人拖到山上去开荒种田。为什么?他觉得那样受人供养的生活对他修行法门不恰当。禅宗祖师要讲身体力行,要体验。你一天被人高高在上供养,吃饭湿口;洗脸湿手,那样你修不起行来。上山去开荒,劳动对人是非常好的锻炼,完全脱离劳动,要脱身执很艰难。到后来中国禅宗变了门头,那时候还没有人说剥削,就在山上去耕种,中国社会对和尚的行动也不反对。因为我们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出家人沿门托钵乞食的风气,坐在那人家做好光请你吃,那时靠政府有钱的,有时社会一变就靠不住,所以那时因各方面要走劳动的道路。今天不劳动人家要讥嫌,你说我们在修行念经打坐,人家说我们大家都修行不吃饭。今天出家人劳动是光荣,不劳而获,社会有人要讥嫌,说你在吃剥削饭。今天跟释迦佛在世时情况不同,不能说我们不付出劳动,光说我在顶礼,顶礼还是顶礼,但他说,你顶礼是为你自己修行,没有为我们服务。出家人大乘就要有点服务的精神,如果我们真正是真修行就是为众生服务成佛。一般人不信你那一套,总之我们在劳动,你们没有劳动就不对,有些人就是那个想法。现在寺庙一般都在劳动,完全没有劳动只是专门在佛法修行的少得很,佛法上修行确实是艰苦的劳动,有些人不懂不承认。所以哪个寺院的出家人都在付出劳动,但不定是农,没有土地,没有工房,你怎么去做工?只要为寺服务,首先就是为我们的信众服务,信众要有个归投的地方。现在多数寺院都在劳动,第一我们自立不完全依赖别人来供养,我们付出的是高级的劳动,像禅宗祖师参禅开悟,那应受人天供养。有好多人呢?老实修行的出家人肯多念佛就对了,但我们绝不能轻视劳动,绝不能认为劳动不是出家人做的事。释迦佛在世时有个老比丘补袈裟时,看不见穿针,他说:你们哪一位愿意培福的帮我把针穿起?释迦佛就帮他把针穿起,释迦佛已成佛了连穿针的福他老人家有机会都要争取。这说明,我们有好大的福气?我们要争取劳动。多劳动,劳动是培养我们自己的福德,要有了福德才有智慧,智慧是至高无上的福气,得到佛法的智慧开悟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所以看问题就要这样看,我们不要看光是磕头念经这些才是修行,实际上给人家帮一点忙,服一点务要把这个看成也是修行。我们在人群中才处得下去,有的人不修行,根本不信你那一套,当了和尚跟在家人一样,搞的不是和尚的事,一天光钻钱眼,这个要不得。有的当了和尚看经念佛打坐其它那些事一点不做,也不行,凡是培福的事都该做。所以历来丛林的大祖师,中国丛林在佛教是新新事物,就是讲劳动,祖师晓得劳动才是断身执的,所以要劳动。峨眉山什么功德林、旃檀林那些林都是和尚造的。解放后五台山光秃秃没有树,老上师把几十个弟子带起到清凉桥古庙(距台顶只有五里路,没有人烟)他打报告到那个地方造林,把那个道场恢复,那时各省青年去受戒,在那住堂的,就这样又劳动又修行,在悬崖陡坎上挖窝窝栽树,歇气的时候把书摸出来背。上师道场讲究背书,不光背戒,他道场的新受戒没好久就会背戒本。我对同学们要求至少要背戒本。上师不但要求背四分戒本,他把四分律也集为颂都要背,既修行又劳动,劳动跟修行都做到了。我们懂得这个是大乘法,因为这样人民群众才不讥嫌你,才不说你和尚是剥削阶级,所以我们不要轻视劳动。

  弥陀经这一段讲三十七道品时我们要用点功,讲名相只是三十七道品,大家都背得的,这个是修行的道路。我们持名是个法门,是主修,主修之外还要有助修,不能说有主修不要助修,不要助修,就像吃饭要米还要火水煮,加工,不能说光有米就行了。所以这些助行我们一定要知道。念佛是正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念佛法门殊胜,临终十念都可以往生。其它佛法不管那不行,三十七道品就是念佛法门的助修。首先要有正见,念佛的人,我们昨天讲四念处就是佛弟子的正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是三法印,就是我们佛弟子的正知正见。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背离了三法印,不管你修什么,都容易走上歧途,所以修行首先四念处就要得紧。但这谈何容易,就这个四念处我们要学一辈子。怎么叫心无常?怎么叫法无我?一个无我这个问题佛法里各宗各派都有不同差距,但我们简单的要懂得一个无我,我们不要作为佛子,念佛的人还是我执当头,那就不好了。

  我们简单把四念处讲完了,四念处是慧学,为什么又摆在前头?这个就是说首先我们认识见地要端正,不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在那修行还不如盲修瞎练,所以第一个我们修四念处要把我们不正确的知见尽量排除,排除不了,我们还有依靠就是念佛,靠佛的加被,念佛的人靠的这个。真正老实认真在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把邪知邪见排除完,真正念佛的人要把四念处包进去。念佛的人首先观身不净,晓得肉体不可靠,无常一到身体化成最脏的东西。好多人家里人要死赶紧送医院,抢救是一方面;另外就从医院把死人送到火葬,怕把房子弄脏了。也是,人死脏得很,念佛的人观身不净首先修死想,哪个死人都脏得很,死了就坏了。没有死也脏,躯壳没有好多可以贪著的,道心才生得起。不然一天为自己这个躯壳打算,然后又图受用,所以要就观受是苦。然后放纵自己的烦恼,我们凡夫的心尽在烦恼里打转转,一天都是贪嗔痴,起贪嗔痴,还认为自己该贪该嗔,那些冒火的人义愤填膺,我就是该发气,不晓得心就是最坏的,凡夫的心好的时候少,坏的多,随烦恼转。心在哪?心在起烦恼时看,把心不好看的面目拿出来,就像抓坏人那样把它抓出来,自己的思想不好的一方面先把它抓出来,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是佛。你又把自己本来是佛看一看你清清净净的心念佛时,那个是本来是佛。但一天有好多时候是清清净净的心?最要紧的是把我们起无明时的心看一看,起贪心的时候、起嗔心的时候自己看一看,那时的本来面目看一看,把自己冒火的本来面目看一看,人一冒火不说那个心不好看就是那个脸都不好看,要看自己的烦恼。所以说自己观自己心无常。法无我很不容易透过这一关,学佛法学教理讲来讲去讲到最深的教理就要讲到无我。通达无我有好多渠道,所以佛法里有各宗各派的学处,哪有那么多功夫来说,最直截了当的是我执当头时自己看看我,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专门为自己打算那些时间看看自己那个我就现出来了,这叫回光返照。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反过来研究研究自己,看究竟我好多时候都是无我?哪些时候是我执当头,我执当头就要不得,这是从低级的浅的地方入手,自己修一修。我们不要说大彻大悟,禅宗看语录那个不容易,自己看看我,我好看不好看?人的思想就不好看,冒火的时候就不好看,脸黑起就不好看。起烦恼的时…

《阿弥陀经讲记 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