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讲记 四▪P2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了你还不念!年轻也该念,黄泉路上无老少,还是要念,我们首先念无常,念无常就要念佛,这是很简单的修行。蕅益大师提倡净土法门,说你们参禅的学教的你们不肯走这条路太可惜了。许许多多经论说的其它办法,念佛就是第一个好办法,你参禅顿悟,顿悟也无非出生死,最后生生世世都不退才能成佛,如果在念佛中能顿悟,那你跟普通的参禅顿悟不同,顿悟了还有退的可能,因为参禅顿悟不定往生西方,周围环境不保险。念佛管你悟不悟,都要到极乐世界,那才是个是个保险的地方。

  说的这么好,《阿弥陀经》到底是个什么经?是大乘菩萨道的经,不是小乘声闻学的,在十二分教中叫无问自说。佛说法的时候都有人来请问,当老师人问才说,但十二分教中有无问自说,没有学生提问这个老师等不得非说不可。“你们不问,我也要说,你们实在水平差不晓得问,没有问到这一层,你们问不到我还是要讲”,释迦佛就是这样。这是佛的大慈悲。为什么要讲?这个法门太好了,这个法门只要修笔直要成不退的菩萨,不问也要教,无问自说。无问自说就是高等课题,这些学生低了问不来,我释迦佛要说。向他的大弟子舍利弗说,舍利弗是佛的上首弟子,大智舍利弗,要有大智慧的人才容易接受,所以不是说念佛法门很低,大智舍利弗才能接受,直接喊到舍利弗提醒他,告诉他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说这个法门我们这些众生就是怕困难,为什么怕困难?烦恼重业重,三种障。烦恼障,过去造了很多业。第三报障,是说我们现在变了人身没有好大的力量修行,有多少困难,所以佛说这个法门。这个法好修简单得很,并且修成之后笔直往生净土,比什么法门还殊胜。所以就说将来到了正法灭尽时,经书没有了佛法也没有,这本阿弥陀经最后要流到末法之世,住世一百年让众生学这个佛法,所以这是佛的大悲心。

  念佛法门叫阿伽陀药,万应灵丹,什么病都医,所以又叫总持门。这个经把一切法都包含了,能治众生一切病,上中下都可以学,叫三根普被,六度包含完了叫大总持,不可思议的法门。这个法门不容易理解,就是有个办法,这药你懂不得,懂不得你只要好吃,相信这个医生,相信释迦佛,吃释迦佛这个药自有好处。释迦佛自己担了保,六方诸佛担了保,万应灵丹三根普被。只要你接受了就找到路了,修行这条路是捷径中捷径,叫易行门。佛法里修行最容易的就是这道门,你要信就走得去,不要东想西想,这个门就怕你东想西想,一会儿又去参禅,又去学密,参禅学密学教任何都可以,但这是你的本修。念佛的人可以学教,但你不要丢了念佛,同学们课多得很不要丢了念佛法门,这个道场是念佛宗,跟大众上殿念佛非去不可,但要懂得念佛的殊胜好处。所以念佛法门是本修,如果你学密法也可以,学教也可以,你要把它当为助修,给你帮忙的,参悟也可以。那天有个同学问到什么是心?有心了解这也可以,但是你认定把念佛当成任务,念佛是你出生死的任务,不是别人请你念佛你才念,这个是你自己要出生死要走这个法门才行,才把这个事认得真,不要把念佛当成不相干的事,口念心不念,口念也有因果,只要你肯念,但不如你真正用心念。念佛法门第一步要求你口头念,口不念不行,第二步做到心念,口多念总会得力,得力就是对你身心起到影响,这个不是骗人的事。现在念佛往生的人好多,所以我们第一个相信这个法门,第一个是信。

  释正文,这个经分为三段,第一段序分,就像书的序,带个帽子,说明书的来源。“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从这里开始叫序分,随便那部经开始都有这段文。“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从哪来?佛欲涅槃时,阿难尊者——佛的堂兄弟,又是佛的常随侍者。因为阿难常跟佛在一起,所以听佛说法的时间最多,佛将涅槃时,他关心这个事,问佛,以后佛经开头究竟安什么字?佛说开头安“如是我闻”。“如是”就要紧,标的是信顺,大家要相信,这个话我亲自听到佛说的,不是我随便说的,我听到佛怎样说,我就怎样说,表示这个话是可信的,实在的,这样众人才接受顺从,如是二字就是信顺的意思,大家相信这么说的。

  所以佛法就是要有师承,我听师父怎样说我就怎样说,师师相传,有传承。密宗特别讲传承,禅宗更讲传承,无师自通是不是野狐禅呢?密宗也讲传承,没有得传,那个法不上算,学戒还是讲传承,学戒、出家、受戒、依止都要如法,还是要讲传承,佛法哪一宗哪一派都讲传承,没有说我无师自通,没有师父我就是佛,这个不行的。“我闻”就是说有传承,我亲自听佛说,不是我自己创造发明,不然别人不相信。阿难是阿罗汉,新(刚证的)阿罗汉,那时迦叶结集三藏,什么叫结集?结集就如现在开会总结,总结佛住世时讲的什么。因为佛没有涅槃时,这个话好说,佛涅槃了就怕大家乱说,不总结一下就把佛的言教散失了;再一个二天你说这样我说那样,所以开个大会,要五百阿罗汉,迦叶尊者为首,招集五百阿罗汉,缺一个只有四百九十九,少不得阿难尊者,因为他常随侍佛,他才彻始彻终都听到佛说,找他来他没有证阿罗汉,也无法进到会场,高级会场,迦叶尊者说你赶快努力证阿罗汉,他到寝室将上座斜倚时就证阿罗汉了,这是阿难尊者证阿罗汉的特殊姿势,他就往会场在耆阇崛山参加会议,叫门,说你是阿难,你不能来,他说我已证阿罗汉,说既是阿罗汉,就有神通,自己进来,他就进去了。佛的三藏结集好慎重哦!三果圣人都不行,阿罗汉才得参加,阿难尊者那么特殊的人物,不够资格都不让他进去,所以阿难尊者参加会,把释迦佛所有说过的法都背出来。我再三要求同学们背书,背多少算多少,我们现在学习的人都不背书,《阿弥陀经》、《楞严咒》背得就完了,佛在世时的比丘哪里才背一点点,我们不背久而久之岁数越大记忆力越衰退,记忆力不发达了,所以不是苛求同学们,特别应背戒本,要死背,那是佛的法律,不光是懂得,趁年轻要背,佛在世时,佛的弟子大阿罗汉经都是背的,没有书本,所以叫诵出,就是背出来。阿难尊者在结集的时候,大众请阿难尊者:你是怎样听佛说的,你就如是说出,阿难尊者说“是,如我所闻,我怎样听到的我就怎样说”,大家才信。如是二字就是信顺,顺:大家才服从,心里才接受。如果阿难尊者说的与佛说的有出入,我们就不接受。所以起头有如是二字,师父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师承不能篡改,乱说。“我闻”就说有师承,我亲听佛说,佛法听到善知识亲自口授的,这个不同,我是有传承的。

  “一时”经中没有记死的时间,佛世的时间,佛会时间不受我们世间拘束,佛和弟子都是神通广大,“一时”总有那么个时候,佛说法了,有弟子听法。上课了老师学生来了,时间恰好,法是佛说,佛是教主,佛来了弟子也来了。“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处所,说法的地方,有那个地方好印证,当时在那里有哪些人参加,舍卫国是波斯匿王首都的名称,译为丰德,说他的国家有四德,第一多闻,那些人有学问,文化高,认真说多闻是指对佛法的多闻,那个地方常听佛说法,听佛说法的机会多叫多闻。第二解脱,那地方的人听法修行,好多人证道证果。第三财宝多,那个地方富,第四那地方五欲多,繁华。财宝与五欲只能称为丰,“富有”,德是指多闻与解脱,这才算功德,所以舍卫国叫奉德城。“祗树”:树子属于祗陀太子,“给孤独”:园子属于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因为他很富有,财富无量,常做慈善事业,布施周济贫孤,他供养佛,请佛说法。给佛找个地方,找到太子的花园,太子叫战胜,他父亲打了胜战生了他,故名祗陀,长者看上太子的花园,太子不肯,量他没有那么大财富,就戏说:“你用金砖把我的园地铺满了就给你。”他就用金砖把园子铺满了,但树脚下铺不了,要铺就得砍树,树砍了就不成园子了,太子说,树算我供养的,园子长者供养的,所以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是佛说法的地方。

  听众“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是受了具足戒,比丘才能住持佛法,大比丘才是正规僧众成员,女的比丘尼也是正规僧众成员,佛法组织是民主,什么事都开会做羯磨,开会才有表决权,才够资格参加,所以都要争取成大比丘,才能住持佛法。比丘是梵语,因为有三义故,译音不译义,译乞士,向人求乞,乞讨,是特殊的人,叫乞士,他另有任务,他的任务不是营谋他个人的物质生活,要学佛法向如来乞法,在佛面前寻找真理,学到佛法了他的法身慧命才能增长,所以他就没有搞物质的创造,没有搞生产,工农搞生产服务业都在搞生产,比丘就是不搞生产,老师、大学教授不搞生产,他们的劳动就是搞教育,自己先接受教育,也是劳动,所以国家对师范学院的学生给生活费,他读书就是劳动,如果受了国家的供给,又不好好读书那不行,培训部的学生也是庙上供给,在这来大部分投入学习,学习是艰苦劳动,但我们当学生不认真学习又不行,当老师不认真教学也不行,所以好多人劳动,不一定是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叫劳动,精神的提高的劳动也算劳动。比丘放下其它的劳动,放下自己的享受,如果他自己去劳动,还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要多少工资,生产的东西卖多少钱,拿到就该自己享受,他不做这个就是把自己的享受放下,把自己的劳动完全放在自己的修行传道方面,随便吃一点,随便你们,看你们给我一点就算了,所以这个叫乞士,他不拿自己的精力去搞自己的生活,他有更重要的事,所以他要向施主乞食,乞什么?那时比丘就是每天吃顿饭,三衣一钵就是他的财产,三衣之外不能多余,三衣是佛考验印度的天气,要有三衣深夜才能抵抗夜寒,所以佛允许比丘至多有三衣,在就是比丘最大的财富。还有个乞食用的钵,这就是私有财产,其它没有了。乞食不易,不准专在哪一家乞,哪家有钱有信心就专走哪家不行,乞七家没有就不许再走,就饿一天,今天就吃清斋,所以比丘叫乞士。有的人不晓得说出家人在吃剥削饭,但我们应反省,我们不是真正在向佛乞法,在勤修戒定慧,学了佛法是不是能荷担如来家务,给释迦佛当传教士,如果能做到就不愧于人家的供养,如果做不到光是混就不好了。

  有些菩萨从前宗教刚恢复时不要普佛钱,普佛钱是为人家念佛的钱,我们这里的师父没有用普佛钱,有的师父解放后参加生产,老了有退休费,上一辈的师父都是半工人半和尚,他们很谦虚没有觉得该享受,收了供养都辗转供养,没有拿来自己吃穿上,过去比丘无心搞生产,如果他们搞生产,人家要批评,你不修行搞劳动要讥嫌,现在不劳动人家要讥嫌,现在我们做我们必须的劳动,寺庙的出家人没有不参加劳动的,不过劳动的方式不同,不一定挖土才是劳动,编布缝衣服才是劳动,文殊院宝光寺的师父一天都在为来往的群众服务,服务也算劳动,我们想出了家就清清静静修行什么也不做,人家要讥嫌,那时佛定乞食的制度是折服比丘的骄慢,你说我万事不求人,自己管自己就会骄傲,你还要求人,当然要向佛求法,生活靠信教群众,免得你起骄慢心,再一个你不储蓄,佛世的比丘什么储蓄都没有,只有三衣一钵,破除贪心,为什么佛世的乞食制度定下来,比丘要乞食,后来外国的法师到中国来行不通,有的法师到中国还是乞食,中国社会不行,社会的人不懂得,国外的大法师大比丘到中国还是接受政府的供养,我们中国没有把乞食的风气打开来,我们虽没有乞食实际上还是在受社会的供养。比丘的第二个意义:破恶,就是断烦恼,一个是内心的烦恼,外的身口的一切恶行,戒条规定哪些做不得,居士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出家人佛制的戒就多得很,你要做得到,一切恶都要破,一切罪恶的事不做,一切罪恶的思想不起,这个要求就高,你要把我执断完烦恼习气都要除完,这个工作不好做,这叫破恶,才够得上当比丘。

  

《阿弥陀经讲记 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