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相应的慈心修习
十四、《增支部》四:一二五经(说自于佛陀)
比丘们,若有人内心遍满慈心而散发遍及至一方,如是二、三、四方、上方、不方和遍及周围每个角落,慈心待如待己。他内心住于甚深、广大和无量的慈心之中,全无敌意和瞋恚,而散发遍及整个世间。此人能在其中得到喜悦、得到满足、对慈心生起渴仰、令其坚固、决定,他内心常住于此。若他命终时也不退失此心,他便会投生于梵天之中。
梵天的寿命有一劫(译注:「一劫」是整个世间的成、住、坏、空的一个周期,故十分之长久)。一位没有修学八正道的凡夫在梵天度其一生,而当他受尽这一生的福报之后便要离去。他可能甚至堕于地狱、畜生或饿鬼道中受生,这完全取决于他过往曾作什么业。但是,若曾经听闻佛陀教导而在梵天度过一生的众生,在受尽这一生的福报之后,会最终于大界(译注: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彻底熄灭贪欲、瞋恚和愚痴。
这就是有智多闻的圣者(由于修学八正道)和愚痴的凡夫命终后的分别。(阿罗汉命终之后不再受生。)
十五、《增支部》四:一二六经(说自于佛陀)
比丘们,若有人内心遍满慈心而散发……遍及整个世间。当中(若能如此观察)无论是色、受、想、行、识等各种东西,他体会到都是无常的、不离于苦、如病、如痈、如倒
、如灾、如难、如相违、如磨灭、空、无我。在身坏命终之后,他(得到三果----不还果)投生于净居天之中(只有曾修学八正道的行者才能生于该天。在那里,行者能灭尽贪欲、瞋恚和愚痴,永不回来欲界受生),而凡夫(因为没有修学八正道)是不会生于该天的。
阿罗汉
十六、《增支部》三:六十六经(说自于难陀迦尊者)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难陀迦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鹿母堂,弥迦罗的孙沙兰及跋古尼耶的孙卢汉那一起去拜访他,作礼过后两人坐在一旁,这时尊者难陀迦对沙兰说:「来啊,沙兰,不要单凭道听途说、风俗习惯、流传学说、宗教典籍、臆测、推论、测度、个人的喜好、受推崇的人、或这样想:「这位修行人是我们的导师。」等等。当你自己能亲自觉知:『这些事情没有益处,应受非难,受智者所谴责。若接纳、若做出这些事情将导致伤害和苦恼。」那么你便应该摒弃这些事情。」
「你认为怎样?有贪欲吗?」
「有的,尊者。」
「我说贪欲就是贪心的本质。贪欲驱使一个贪心的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他还会令到别人也做出同样的行为。这样是否会长期带给此人伤害和苦恼呢?.」
「是的,尊者。」
「你认为怎样?有瞋恚吗?」
「有的,尊者。」
「我说瞋恚就是忿恨的本质。瞋恚驱使一个忿恨的人杀生……这样是否会长期带给此人伤害和苦恼呢?」
「是的,尊者。」
「你认为怎样?有愚痴吗?」
「有的,尊者。」
「我说愚痴就是无知的本质。愚痴驱使一个无知的人杀生……这样是否会长期带给此人伤害和苦恼呢?」
「是的,尊者。」
「你认为怎样?以上的事情有益处还是没有益处呢?.」
「没有益处,尊者。」
「应受非难还是无可非难呢?」
「应受非难,尊者。」
「受智者所谴责还是赞扬呢?」
「受智者所谴责,尊者。」
「若接纳、若做出这些事情将导致伤害和苦恼,还是不会导致伤害和苦恼呢?你对上述的事情有怎样的见解呢?」
「若接纳、若做出这些事情将导致伤害和苦恼,尊者,这道理明显展示给我们。」
「就是这个缘故,刚才我对你说:『来啊,沙兰,不要单凭道听途说……』当你自己能亲自觉知:『这些事情没有益处……』么你便应该摒弃这些事情。」
「来啊,沙兰,不要单凭道听途说……或这样想:『这位修行人是我们的导师。』当你自己能亲自觉如:『这些事情有益处,无可非难,受智者所赞扬,若接纳、若做出这些事情将导致利益和快乐。』那么你便应该实践和受持这些事情。」
「你认为怎样?有『无会』吗?.」
「有的,尊者。」
「我说无贪就是不贪心的本质。无贪驱使一个不贪心的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他还会令到别人也做出同样的行为。这样是否会长期带给此人利益和快乐呢?.」
「是的,尊者。」
「你认为怎样?有『无瞋』吗?」
「有的,尊者。」
「我说无瞋就是不忿恨的本质。无瞋驱使一个不忿恨的人不杀生……这样是否会长期带给此人利益和快乐呢?」
「是的,尊者。」
「你认为怎样?有『无痴』吗?」
「有的,尊者。」
「我说无痴就是正如正见的本质。无痴驱使一个正如正见的人不杀生……这样是否会长期带给此人利益和快乐呢?」
「是的,尊者。」
「你认为怎样?.以上的事情有益处还是没有益处呢?」
「有益处,尊者。」
「应受非难还是无可非难呢?」
「无可非难,尊者。」
「受智者所谴责还是赞扬呢?」
「受智者所赞扬,尊者。」
「若接纳、若做出这些事情将导致利益和快乐,还是不会导致利益和快乐呢?你对上述的事情有怎样的见解呢?」
「若接纳、若做出这些事情将导致利益和快乐,尊者,这道理明显展示给我们。」
「就是这个缘故,刚才我对你说:『来啊,沙兰,不要单凭道听途说……』当你自己能亲自觉如:『这些事情有益处……』那么你便应该实践和受持这些事情。」
「一位圣弟子(通过修习八正道)去除了贪欲、瞋恚的行为,去除了心中的疑惑,内心遍满慈心而散发遍及至一方,如是二、三、四方、上方、下方和遍及周围每个角落,慈心待人如待己。他内心住于甚深、广大和无量的慈心之中,全无敌意和瞋恚,而散发遍及整个世间。如是内心遍满悲心……喜心……舍心……遍及整个世间。至此,他明白到这还未是究极的解脱,还有最高的境界(阿罗汉)才能彻底解除心中一切的烦恼。」
「当他能明白和体证此点,他的内心就能从爱欲的染污中解脱出来;能从生死的染污中解脱出来;能从无明的染污中解脱出来。(译注:染污asava又称为『烦恼』或『漏』,共有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四种,但有时会省略见漏而只列出三种,如本篇经文就是这样。断除诸漏又称为无漏,即阿罗汉境界。)当得解脱(阿罗汉)时,他能亲自觉知彻底解脱;能亲自觉知生死轮回已到尽头、生活在正法之中、修行的工作已完满、不再招感未来的受生。他明白到:『过往我有贪欲,那是恶法,现在我断除了贪欲,这是善法;过往我有瞋恚,那是恶法,现在我断除了瞋恚,这是善法;过往我有愚痴,那是恶法,现在我断除了愚痴,这是善法。』自此,热恼全部得以灭除(熄灭了执取、渴爱、贪欲、瞋恚、愚痴等各种火)。他亲身体证涅槃,他住于(在这最后一生的余下日子里)如天界般的清净境界。」
《感受慈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