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感受慈爱▪P2

  ..续本文上一页心。当一位比丘内心生起怨嫌时,以这五法能将它彻底尽除。这五种方法是甚么呢?

  以慈心来对待你所怨嫌的入,这可使你对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以悲心来对待你所怨嫌的人,这也可使你对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以舍心来对待你所怨嫌的入,这也可使你对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不去想、不理会你所怨嫌的人,这也可使你对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你也可对你所怨嫌的人作自受业报想:「此人是作业者,也是业的继承者;他所作的业将成为他的母胎、将成为他的亲族、将成为他的依归。无论他所作的是善或恶,他都会自受业报的。」这也可使你对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以上五法能消除怨嫌之心,当一位比丘内心生起怨嫌时,以这五法能将它彻底尽除。

  慈心的利益

  四、《中部》第二十一经(说自于佛陀)(译注:此经可对照汉译本《中阿含经》第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

  比丘们,他人对你的言说有以下五种的模式:它或许是合时或不合时、真实或虚伪、柔和或粗恶、随顺法义或不随顺法义、发自慈心或发自瞋恚。

  犹如一个人拿着泥铲和篓走来对你说:「我将会挖尽这大地的泥土。」随后他到处挖掘、到处撒倒、到处奔走,并说着:「挖尽大地土,挖尽大地土。」比丘们,你们认为如何?这人能挖尽大地的泥土吗?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大地甚深,不可计量,大地的泥土不可能被挖尽。这人只会空自疲劳,失望而回。(译注:这里是以大地来比喻慈心之人的心量甚深、广大和无量,而挖地之人----说恶言之人只会空自疲劳,失望而回。)又犹如一个人拿着红、黄、蓝等各色的颜料走来对你说:「我能绘画图画,我将把图画绘在虚空之中。」比丘们,你们认为如何?这人能把图画绘在虚空之中吗?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不可见,图画不可能绘在虚空之中。这人只会空自疲劳,失望而回。(译注:这里是以虚空来比喻慈心之人的心量如虚空般无所障碍,而绘画之人----说恶言之人只会空自疲劳,失望而回。)

  所以,比丘们,他人对你的言说有以下五种的模式:它或许是合时或不合时、真实或虚伪、柔和或粗恶、随顺法义或不随顺法义、发自慈心或发自瞋恚。你们应该这样修习----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不受动摇,也不以恶言回报;自己将安住于善意、悲悯、慈心与无瞋之中;自己将内心的慈爱散发至这人身上,也把这甚深、广大、无量、无怨、无瞋的慈心散发遍及整个世间----你们应该这样修习。即使有强盗凶残地以利锯肢解你,若你因而心生瞋恨,这仍未算是依我的教法而行。比丘们,你们应将这利锯喻常记于心。

  五、《如是语》第二十七经(说自于佛陀)

  比丘们,无论是什么的世间功德,也不及慈心解脱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心所散发的明亮、光芒和光辉远远胜于其余的世间功德.

  正如夜空众星的光辉,不及明月光辉的十六分之一,明月所散发的明亮、光芒和光辉远远胜于众星的光辉。又如在雨季最后一个月的秋天睛空里,太阳所散发的明亮、光芒和光辉能驱除天空中所有的黑暗。也如黑夜转为黎明,晨星散发出它们的明亮、光芒和光辉。如是无论什么的世间功德,也不及慈心解脱功德的十六分之一。慈心所散发的明亮、光芒和光辉远远胜于其余的世间功德。

  六、《增支部》十一:十六经(说自于佛陀)

  比丘们,若于慈心解脱能培育、数数修习、以此为筏乘、以此为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坚固、善加受持,能得十一种利益。那十一种利益是甚么呢?

  那是----睡时安宁;醒时安宁;不造恶梦;为人所爱敬;为非人所爱敬;受诸天守护;不会遭遇火烧、毒害和刀伤;易于入定;面貌安详;临终时不昏乱;若未能达至最高的解脱,死后也能投生于天界(梵天)。

  七、《相应部》二十:三经(说自于佛陀)(译注:此经可对照汉译本《杂阿含经》第九九八经。)

  比丘们,正如女多男少的部族,易于受到盗贼所侵扰一样,一位不培育、不数数修习慈心解脱的比丘,也是易于受到非人所侵扰。正如女少男多的部族,不易受到盗贼所侵扰一样,一位培育、数数修习慈心解脱的比丘,也是不易受到非人所侵扰。因此,比丘们,你们应这样修习----培育慈心解脱、数数修习、以此为筏乘、以此为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坚固、善加受持。

  八、《增支部》一:六十三至六十五(说自于佛陀)

  比丘们,若果一位比丘培育慈心即使短至弹指一刻之间,他都可配称为比丘。他于禅修没有乏少、他行践佛陀所行、他依随佛陀所教、他没有枉受入村所乞的施食。因此,他没有任何的过失可受人苛责。

  九、《长部》第三十三经(说自于舍利弗尊者)(译注:此经可对照汉译本《长阿含经》第九《众集经》。

  同修们,若果一位比丘这样说:「当慈心解脱已培育、数数修习、以此为筏乘、以此为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坚固、善加受持,但瞋恚仍能入侵内心及徘徊不去.」其它的比丘应这样告诫他:「不要这样说,尊者不要这样说。不要曲解佛陀的教义,曲解佛陀教义的人不获善利。佛陀不是这样说的。「同修们:」当慈心解脱已培育、数数修习、以此为筏乘、以此为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坚固、善加受持,但瞋恚仍能入侵内心及徘徊不去。「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不会发生的。因为,从瞋恚中解脱出来,就是慈心解脱。

  慈心的禅观

  十、《经集》第八章《慈心经》(说自于佛陀)(译注:此经可参阅郭良鋆所译的《经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个欲修行善法而达到安稳的行者,应具备以下的德行----具有处事能力、诚实、率直、平易近人、柔和、没有骄慢。

  知足、易于供养、少事务、生活简朴、感官平静、审慎、谦虚、不贪着村落所布施的供养。

  那怕是最细微的恶行也不会作,所以不会受到智者所苛责。他这样观想:「让所有众生安全和快乐;让所有众生有一颗快乐的心。

  无论是任何生命,不管强的或弱的;长的、大的或中等的;短的、小的或粗的。

  可以看见或不可看见;居住在远或在近;已经存在或将会出生。愿他们都有一颗快乐的心。

  愿没有入会去伤害他人;到处也没有人轻蔑他人;没有人由于愤怒或怨恨,而希望他人得祸害。」

  犹如慈母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修行者应对一切众生,持有平等无碍的慈心。

  修行考应对整个世间,持有平等无碍的慈心。无论众生在上方、下方或在周围,均没有妨碍,没有僧恨,没有对抗。

  无论是站立、行走、坐下或躺卧,内心也不昏昧。修行者应行践以上的正念。人们说:「这就是圣者的境界。」

  不随顺邪见、有德行、具智慧、超越欲乐的贪着,此人肯定不会再入胎(译注:即不会再到欲界受生,达三果或以上的解脱)。

  十一、《无碍解道》中关于修习慈心的次第(相传说自于舍利弗尊者)

  慈心可以「向不分类别所有的众生」「向特定类别的众生」「向特定方向的众生」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散发以修习慈心解脱。

  向不分类别所有的众生散发慈心有如下五方面----

  愿所有众生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

  愿所有呼吸者……

  愿所有生命……

  愿所有的人……

  愿所有具色身者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向特定类别的众生散发慈心有如下七方面----

  愿所有女人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她们幸福快乐。

  愿所有男人……

  愿所有圣者……

  愿所有凡夫……

  愿所有诸天……

  愿所有人类….

  愿所有在恶道中的众生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向特定方向的众生散发慈心有如下十方面----

  愿东方的所有众生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

  愿西方的所有众生……

  愿北方的所有众生……

  愿南方的所有众生……

  愿东南方的所有众生……

  愿西北方的所有众生……

  愿东北方的所有众生……

  愿西南方的所有众生……

  愿下方的所有众生……

  愿上方的所有众生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译注:在东方至上方的十个不同方向之中,也各各包含以下各类众生----)

  愿所有呼吸者……

  愿所有生命……

  愿所有的人……

  愿所有具色身者……

  愿所有女人……

  愿所有男人……

  愿所有圣者……

  愿所有凡夫……

  愿所有诸天……

  愿所有人类……

  愿所有在东方的恶道众生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

  愿所有在上方的恶道众生脱离瞋恨、苦恼、不安及愿他们幸福快乐。

  十二、《分别论》中的《无量分别》(相传说自于佛陀)

  一位比丘怎样使自己遍满慈心而散发遍及至整个方向呢?这正如当他看见亲爱的人时所感受到的友善情感,他就如这样将慈心散发至所有众生。

  不与四圣谛智慧相应的慈心修习

  十三、《中部》第九十九经(说自于佛陀)(译注:此经可对照汉译本《中阿含经》第一五二《鹦鹉经》。)

  「世尊乔答摩,我听说您曾经开示生于梵天的方法,希望世尊也能为我请解。」

  「请用心听,我将为你讲解。」

  「是的,世尊。」须跋童子答。

  佛陀说:「什么是生于梵天的方法呢?若果一位比丘内心遍满慈心而散发遍及至一方,如是二、三、四方、上方、下方和遍及周围每个角落,慈心待人如待己。他内心住于甚深、广大和无量的慈心之中,全无敌意和瞋恚,而散发遍及整个世间。当地能这样修习慈心解脱的时候,由狭小心量所引致的行业便不会生起或存有,心无障碍。这正如一个强健的号角手,易令他的号角声传遍四方,不受障碍一样.当他能这样修习慈心解脱的时候,由狭小心量所引致的行业便不会生起或存有,心无障碍----这就是生于梵天的方法。」

  与四圣谛…

《感受慈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活之中的正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