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當一位比丘內心生起怨嫌時,以這五法能將它徹底盡除。這五種方法是甚麼呢?
以慈心來對待你所怨嫌的入,這可使你對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以悲心來對待你所怨嫌的人,這也可使你對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以舍心來對待你所怨嫌的入,這也可使你對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不去想、不理會你所怨嫌的人,這也可使你對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你也可對你所怨嫌的人作自受業報想:「此人是作業者,也是業的繼承者;他所作的業將成爲他的母胎、將成爲他的親族、將成爲他的依歸。無論他所作的是善或惡,他都會自受業報的。」這也可使你對他的怨嫌得以消除。
以上五法能消除怨嫌之心,當一位比丘內心生起怨嫌時,以這五法能將它徹底盡除。
慈心的利益
四、《中部》第二十一經(說自于佛陀)(譯注:此經可對照漢譯本《中阿含經》第一九叁《牟犁破群那經》。)
比丘們,他人對你的言說有以下五種的模式:它或許是合時或不合時、真實或虛僞、柔和或粗惡、隨順法義或不隨順法義、發自慈心或發自瞋恚。
猶如一個人拿著泥鏟和簍走來對你說:「我將會挖盡這大地的泥土。」隨後他到處挖掘、到處撒倒、到處奔走,並說著:「挖盡大地土,挖盡大地土。」比丘們,你們認爲如何?這人能挖盡大地的泥土嗎?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大地甚深,不可計量,大地的泥土不可能被挖盡。這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譯注:這裏是以大地來比喻慈心之人的心量甚深、廣大和無量,而挖地之人----說惡言之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又猶如一個人拿著紅、黃、藍等各色的顔料走來對你說:「我能繪畫圖畫,我將把圖畫繪在虛空之中。」比丘們,你們認爲如何?這人能把圖畫繪在虛空之中嗎?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虛空無形、不可見,圖畫不可能繪在虛空之中。這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譯注:這裏是以虛空來比喻慈心之人的心量如虛空般無所障礙,而繪畫之人----說惡言之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
所以,比丘們,他人對你的言說有以下五種的模式:它或許是合時或不合時、真實或虛僞、柔和或粗惡、隨順法義或不隨順法義、發自慈心或發自瞋恚。你們應該這樣修習----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不受動搖,也不以惡言回報;自己將安住于善意、悲憫、慈心與無瞋之中;自己將內心的慈愛散發至這人身上,也把這甚深、廣大、無量、無怨、無瞋的慈心散發遍及整個世間----你們應該這樣修習。即使有強盜凶殘地以利鋸肢解你,若你因而心生瞋恨,這仍未算是依我的教法而行。比丘們,你們應將這利鋸喻常記于心。
五、《如是語》第二十七經(說自于佛陀)
比丘們,無論是什麼的世間功德,也不及慈心解脫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心所散發的明亮、光芒和光輝遠遠勝于其余的世間功德.
正如夜空衆星的光輝,不及明月光輝的十六分之一,明月所散發的明亮、光芒和光輝遠遠勝于衆星的光輝。又如在雨季最後一個月的秋天睛空裏,太陽所散發的明亮、光芒和光輝能驅除天空中所有的黑暗。也如黑夜轉爲黎明,晨星散發出它們的明亮、光芒和光輝。如是無論什麼的世間功德,也不及慈心解脫功德的十六分之一。慈心所散發的明亮、光芒和光輝遠遠勝于其余的世間功德。
六、《增支部》十一:十六經(說自于佛陀)
比丘們,若于慈心解脫能培育、數數修習、以此爲筏乘、以此爲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堅固、善加受持,能得十一種利益。那十一種利益是甚麼呢?
那是----睡時安甯;醒時安甯;不造惡夢;爲人所愛敬;爲非人所愛敬;受諸天守護;不會遭遇火燒、毒害和刀傷;易于入定;面貌安詳;臨終時不昏亂;若未能達至最高的解脫,死後也能投生于天界(梵天)。
七、《相應部》二十:叁經(說自于佛陀)(譯注:此經可對照漢譯本《雜阿含經》第九九八經。)
比丘們,正如女多男少的部族,易于受到盜賊所侵擾一樣,一位不培育、不數數修習慈心解脫的比丘,也是易于受到非人所侵擾。正如女少男多的部族,不易受到盜賊所侵擾一樣,一位培育、數數修習慈心解脫的比丘,也是不易受到非人所侵擾。因此,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習----培育慈心解脫、數數修習、以此爲筏乘、以此爲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堅固、善加受持。
八、《增支部》一:六十叁至六十五(說自于佛陀)
比丘們,若果一位比丘培育慈心即使短至彈指一刻之間,他都可配稱爲比丘。他于禅修沒有乏少、他行踐佛陀所行、他依隨佛陀所教、他沒有枉受入村所乞的施食。因此,他沒有任何的過失可受人苛責。
九、《長部》第叁十叁經(說自于舍利弗尊者)(譯注:此經可對照漢譯本《長阿含經》第九《衆集經》。
同修們,若果一位比丘這樣說:「當慈心解脫已培育、數數修習、以此爲筏乘、以此爲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堅固、善加受持,但瞋恚仍能入侵內心及徘徊不去.」其它的比丘應這樣告誡他:「不要這樣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曲解佛陀的教義,曲解佛陀教義的人不獲善利。佛陀不是這樣說的。「同修們:」當慈心解脫已培育、數數修習、以此爲筏乘、以此爲根基、使它建立、使它堅固、善加受持,但瞋恚仍能入侵內心及徘徊不去。「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不會發生的。因爲,從瞋恚中解脫出來,就是慈心解脫。
慈心的禅觀
十、《經集》第八章《慈心經》(說自于佛陀)(譯注:此經可參閱郭良鋆所譯的《經集》,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一個欲修行善法而達到安穩的行者,應具備以下的德行----具有處事能力、誠實、率直、平易近人、柔和、沒有驕慢。
知足、易于供養、少事務、生活簡樸、感官平靜、審慎、謙虛、不貪著村落所布施的供養。
那怕是最細微的惡行也不會作,所以不會受到智者所苛責。他這樣觀想:「讓所有衆生安全和快樂;讓所有衆生有一顆快樂的心。
無論是任何生命,不管強的或弱的;長的、大的或中等的;短的、小的或粗的。
可以看見或不可看見;居住在遠或在近;已經存在或將會出生。願他們都有一顆快樂的心。
願沒有入會去傷害他人;到處也沒有人輕蔑他人;沒有人由于憤怒或怨恨,而希望他人得禍害。」
猶如慈母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唯一的兒子。修行者應對一切衆生,持有平等無礙的慈心。
修行考應對整個世間,持有平等無礙的慈心。無論衆生在上方、下方或在周圍,均沒有妨礙,沒有僧恨,沒有對抗。
無論是站立、行走、坐下或躺臥,內心也不昏昧。修行者應行踐以上的正念。人們說:「這就是聖者的境界。」
不隨順邪見、有德行、具智慧、超越欲樂的貪著,此人肯定不會再入胎(譯注:即不會再到欲界受生,達叁果或以上的解脫)。
十一、《無礙解道》中關于修習慈心的次第(相傳說自于舍利弗尊者)
慈心可以「向不分類別所有的衆生」「向特定類別的衆生」「向特定方向的衆生」叁種不同的方法來散發以修習慈心解脫。
向不分類別所有的衆生散發慈心有如下五方面----
願所有衆生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
願所有呼吸者……
願所有生命……
願所有的人……
願所有具色身者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向特定類別的衆生散發慈心有如下七方面----
願所有女人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她們幸福快樂。
願所有男人……
願所有聖者……
願所有凡夫……
願所有諸天……
願所有人類….
願所有在惡道中的衆生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向特定方向的衆生散發慈心有如下十方面----
願東方的所有衆生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
願西方的所有衆生……
願北方的所有衆生……
願南方的所有衆生……
願東南方的所有衆生……
願西北方的所有衆生……
願東北方的所有衆生……
願西南方的所有衆生……
願下方的所有衆生……
願上方的所有衆生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譯注:在東方至上方的十個不同方向之中,也各各包含以下各類衆生----)
願所有呼吸者……
願所有生命……
願所有的人……
願所有具色身者……
願所有女人……
願所有男人……
願所有聖者……
願所有凡夫……
願所有諸天……
願所有人類……
願所有在東方的惡道衆生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
願所有在上方的惡道衆生脫離瞋恨、苦惱、不安及願他們幸福快樂。
十二、《分別論》中的《無量分別》(相傳說自于佛陀)
一位比丘怎樣使自己遍滿慈心而散發遍及至整個方向呢?這正如當他看見親愛的人時所感受到的友善情感,他就如這樣將慈心散發至所有衆生。
不與四聖谛智慧相應的慈心修習
十叁、《中部》第九十九經(說自于佛陀)(譯注:此經可對照漢譯本《中阿含經》第一五二《鹦鹉經》。)
「世尊喬答摩,我聽說您曾經開示生于梵天的方法,希望世尊也能爲我請解。」
「請用心聽,我將爲你講解。」
「是的,世尊。」須跋童子答。
佛陀說:「什麼是生于梵天的方法呢?若果一位比丘內心遍滿慈心而散發遍及至一方,如是二、叁、四方、上方、下方和遍及周圍每個角落,慈心待人如待己。他內心住于甚深、廣大和無量的慈心之中,全無敵意和瞋恚,而散發遍及整個世間。當地能這樣修習慈心解脫的時候,由狹小心量所引致的行業便不會生起或存有,心無障礙。這正如一個強健的號角手,易令他的號角聲傳遍四方,不受障礙一樣.當他能這樣修習慈心解脫的時候,由狹小心量所引致的行業便不會生起或存有,心無障礙----這就是生于梵天的方法。」
與四聖谛…
《感受慈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