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相應的慈心修習
十四、《增支部》四:一二五經(說自于佛陀)
比丘們,若有人內心遍滿慈心而散發遍及至一方,如是二、叁、四方、上方、不方和遍及周圍每個角落,慈心待如待己。他內心住于甚深、廣大和無量的慈心之中,全無敵意和瞋恚,而散發遍及整個世間。此人能在其中得到喜悅、得到滿足、對慈心生起渴仰、令其堅固、決定,他內心常住于此。若他命終時也不退失此心,他便會投生于梵天之中。
梵天的壽命有一劫(譯注:「一劫」是整個世間的成、住、壞、空的一個周期,故十分之長久)。一位沒有修學八正道的凡夫在梵天度其一生,而當他受盡這一生的福報之後便要離去。他可能甚至墮于地獄、畜生或餓鬼道中受生,這完全取決于他過往曾作什麼業。但是,若曾經聽聞佛陀教導而在梵天度過一生的衆生,在受盡這一生的福報之後,會最終于大界(譯注: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徹底熄滅貪欲、瞋恚和愚癡。
這就是有智多聞的聖者(由于修學八正道)和愚癡的凡夫命終後的分別。(阿羅漢命終之後不再受生。)
十五、《增支部》四:一二六經(說自于佛陀)
比丘們,若有人內心遍滿慈心而散發……遍及整個世間。當中(若能如此觀察)無論是色、受、想、行、識等各種東西,他體會到都是無常的、不離于苦、如病、如癰、如倒
、如災、如難、如相違、如磨滅、空、無我。在身壞命終之後,他(得到叁果----不還果)投生于淨居天之中(只有曾修學八正道的行者才能生于該天。在那裏,行者能滅盡貪欲、瞋恚和愚癡,永不回來欲界受生),而凡夫(因爲沒有修學八正道)是不會生于該天的。
阿羅漢
十六、《增支部》叁:六十六經(說自于難陀迦尊者)
我曾這樣聽聞:有一次,難陀迦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鹿母堂,彌迦羅的孫沙蘭及跋古尼耶的孫盧漢那一起去拜訪他,作禮過後兩人坐在一旁,這時尊者難陀迦對沙蘭說:「來啊,沙蘭,不要單憑道聽途說、風俗習慣、流傳學說、宗教典籍、臆測、推論、測度、個人的喜好、受推崇的人、或這樣想:「這位修行人是我們的導師。」等等。當你自己能親自覺知:『這些事情沒有益處,應受非難,受智者所譴責。若接納、若做出這些事情將導致傷害和苦惱。」那麼你便應該摒棄這些事情。」
「你認爲怎樣?有貪欲嗎?」
「有的,尊者。」
「我說貪欲就是貪心的本質。貪欲驅使一個貪心的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他還會令到別人也做出同樣的行爲。這樣是否會長期帶給此人傷害和苦惱呢?.」
「是的,尊者。」
「你認爲怎樣?有瞋恚嗎?」
「有的,尊者。」
「我說瞋恚就是忿恨的本質。瞋恚驅使一個忿恨的人殺生……這樣是否會長期帶給此人傷害和苦惱呢?」
「是的,尊者。」
「你認爲怎樣?有愚癡嗎?」
「有的,尊者。」
「我說愚癡就是無知的本質。愚癡驅使一個無知的人殺生……這樣是否會長期帶給此人傷害和苦惱呢?」
「是的,尊者。」
「你認爲怎樣?以上的事情有益處還是沒有益處呢?.」
「沒有益處,尊者。」
「應受非難還是無可非難呢?」
「應受非難,尊者。」
「受智者所譴責還是贊揚呢?」
「受智者所譴責,尊者。」
「若接納、若做出這些事情將導致傷害和苦惱,還是不會導致傷害和苦惱呢?你對上述的事情有怎樣的見解呢?」
「若接納、若做出這些事情將導致傷害和苦惱,尊者,這道理明顯展示給我們。」
「就是這個緣故,剛才我對你說:『來啊,沙蘭,不要單憑道聽途說……』當你自己能親自覺知:『這些事情沒有益處……』麼你便應該摒棄這些事情。」
「來啊,沙蘭,不要單憑道聽途說……或這樣想:『這位修行人是我們的導師。』當你自己能親自覺如:『這些事情有益處,無可非難,受智者所贊揚,若接納、若做出這些事情將導致利益和快樂。』那麼你便應該實踐和受持這些事情。」
「你認爲怎樣?有『無會』嗎?.」
「有的,尊者。」
「我說無貪就是不貪心的本質。無貪驅使一個不貪心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他還會令到別人也做出同樣的行爲。這樣是否會長期帶給此人利益和快樂呢?.」
「是的,尊者。」
「你認爲怎樣?有『無瞋』嗎?」
「有的,尊者。」
「我說無瞋就是不忿恨的本質。無瞋驅使一個不忿恨的人不殺生……這樣是否會長期帶給此人利益和快樂呢?」
「是的,尊者。」
「你認爲怎樣?有『無癡』嗎?」
「有的,尊者。」
「我說無癡就是正如正見的本質。無癡驅使一個正如正見的人不殺生……這樣是否會長期帶給此人利益和快樂呢?」
「是的,尊者。」
「你認爲怎樣?.以上的事情有益處還是沒有益處呢?」
「有益處,尊者。」
「應受非難還是無可非難呢?」
「無可非難,尊者。」
「受智者所譴責還是贊揚呢?」
「受智者所贊揚,尊者。」
「若接納、若做出這些事情將導致利益和快樂,還是不會導致利益和快樂呢?你對上述的事情有怎樣的見解呢?」
「若接納、若做出這些事情將導致利益和快樂,尊者,這道理明顯展示給我們。」
「就是這個緣故,剛才我對你說:『來啊,沙蘭,不要單憑道聽途說……』當你自己能親自覺如:『這些事情有益處……』那麼你便應該實踐和受持這些事情。」
「一位聖弟子(通過修習八正道)去除了貪欲、瞋恚的行爲,去除了心中的疑惑,內心遍滿慈心而散發遍及至一方,如是二、叁、四方、上方、下方和遍及周圍每個角落,慈心待人如待己。他內心住于甚深、廣大和無量的慈心之中,全無敵意和瞋恚,而散發遍及整個世間。如是內心遍滿悲心……喜心……舍心……遍及整個世間。至此,他明白到這還未是究極的解脫,還有最高的境界(阿羅漢)才能徹底解除心中一切的煩惱。」
「當他能明白和體證此點,他的內心就能從愛欲的染汙中解脫出來;能從生死的染汙中解脫出來;能從無明的染汙中解脫出來。(譯注:染汙asava又稱爲『煩惱』或『漏』,共有欲漏、有漏、見漏和無明漏四種,但有時會省略見漏而只列出叁種,如本篇經文就是這樣。斷除諸漏又稱爲無漏,即阿羅漢境界。)當得解脫(阿羅漢)時,他能親自覺知徹底解脫;能親自覺知生死輪回已到盡頭、生活在正法之中、修行的工作已完滿、不再招感未來的受生。他明白到:『過往我有貪欲,那是惡法,現在我斷除了貪欲,這是善法;過往我有瞋恚,那是惡法,現在我斷除了瞋恚,這是善法;過往我有愚癡,那是惡法,現在我斷除了愚癡,這是善法。』自此,熱惱全部得以滅除(熄滅了執取、渴愛、貪欲、瞋恚、愚癡等各種火)。他親身體證涅槃,他住于(在這最後一生的余下日子裏)如天界般的清淨境界。」
《感受慈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