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感受慈爱

  感受慈爱

  慈metta有以下的定义:

  「慈的特性是友善的行为模式;它的功能是助长友善;它的生起是由于去除了恶念;它立足于体会到众生的可爱处之上;当慈心成就时能彻底清除瞋恚,若产生了私我的情感爱着便是慈心的失败。

  在《清净道论》中建议找一个宁静的地方,以舒适的坐姿安坐下来。在修习慈心禅之前,首先想一想瞋恚所带来的过患和安忍所带来的利益,因为慈心禅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以安忍来取代瞋恚。还有,若不知瞋恚的过患是没可能清除瞋恚的;若不知安忍的利益是没可能培育出安忍的。

  对于初修习慈心禅的人来说,有几类人是不宜作为散发慈心的观想对象:初学者如果一开始就尝试对一位他不喜欢的人视为亲爱的人般散发慈心给他,容易令自己感到疲惫,这正如尝试对一位亲爱的人视为陌路人般同样感到困难;初学者亦不宜把仇敌作为观想对象,因忿恨心可能会生起;再者,也不宜专以异性作为观想对象,因欲念可能会生起。

  慈心禅刚开始修习时,应首先将慈心散发在自己身上,反复这善愿:「愿我得到快乐及远离一切苦恼」或「愿我能远离怨敌与困难及生活愉快」。(然而,只是对自己生起慈心,这还不是圆满的」心禅。)由于培育出「愿我得到快乐」这个善愿及以慈心对待自己作为基范,其后便会逐渐开始关心到其它所有众生的福祉和快乐,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犹如自己的快乐。正如自己想快乐而不想痛苦,想生存而不想死亡,其它的众生也是有如此意愿的。所以修习者首先应熟习对自己充遍慈心,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选择一个最喜欢、最仰慕和最尊敬的人作为观想对象,将慈心向他散发开去,忆想他亲切的语言和美德,并发起「愿他得到怏乐」等善愿。(若对自己和他人都能生起慈心,这才是达至圆满的慈心禅的方法。)

  当以上的修习熟练时,可开始将慈心向一些要好的朋友散发出去,然后,向中性(不喜欢也不厌恶)的人犹如好友般散发出去;或向怨敌犹如中性的人般散发慈心。若对怨敌修慈心而生起瞋恚时,便须设法将它消除,若成功时则便能够对怨敌不生瞋恨,与对最喜欢的入、要好的朋友和中性的人般无异无别地散发慈心。之后,再不断修习,应能达至面对任何人都能住于慈心的禅境,至此,慈心能无碍地从自己散发到所有众生身上;或在一次之中将慈心散发到某一类众生身上;或在一次之中将慈心散发到某一个方向中的所有众生;或将慈心次序地向不同类别的众生散发开去。

  慈心应该要提升至破除内心的爱恶、亲疏界限。以下有一例:某入与一个喜欢的入、一个中性的人和一个怨敌总共四人在一起,其时有一班强盗走到他跟前说:「我们需要取你们其中一人的性命作祭。」这时如果此人想:「就让他们取这人、那人、或那人吧。」若有如此想法的诂,他还没有破除内心的爱恶、亲疏界限。即使他这样想:「就让他们取我的性命,放过其它三人吧。」这仍是没有破除界限的,为甚么呢?因为他希望自己受损而利益其余三人,而唯有当他在四人之中都不觉得有任何的一人最应该被选出来接受牺牲,有一个对自己和其它三人都完全平等看待的心,这才是破除界限的心。

  慈心的「内敌」是贪欲。贪欲恨容易在慈心之中滋长,所以应要慎防它。修不净观(身体的不净)能对治贪欲,这在《念住经》中有叙述(《长部》二十二经和《中部》第十经)。慈心的「外敌」就是他的反义---瞋恚。当慈心软弱无力,没有积极培育时,便是瞋恚滋长的时机。(详文请参阅《清净道论》的第九章。)

  在多篇经文中,佛陀都强调禅定与智慧两者均冲发展的重要性,因而者能互补不足。单是禅定会缺乏方向;单是智慧会枯燥乏味,使人厌倦。在本编集的其中一篇经文当中,佛陀以母爱来比喻慈心。母爱是无可比拟的,它在万爱之上,因为它带有明白孩子福祉的知见在当中,所以母爱不是盲目的。单靠爱或单靠信念,都不能使人完满灭苦的道路,所以佛陀这位大医王指出要培育五种能力,以达至均衡协调。这五种能力称为「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慈心禅最有价值之处----除佛陀外从没有人能开示此法----是以慈心来助以彻底净化人生,尽除所有结缚anuttarayogakkema这就是涅槃,也就是众生最终的福乐。修行者若要亲身体证这最终的福乐,唯有在认知到苦、断除了苦的成因、体验到苦的灭除及行践了修行之道后才能获致。这时他便能亲证四圣谛及知道甚么才是众生的真正福」。

  「比丘们,因为未能发现及未能洞悉四圣谛,你们与我都曾经长期漂洎于生死轮回之中。」(《长部》第十六经。)佛陀能觉悟四圣谛及把此法开示于世,以利益一切未闻四圣谛的众生,而依此法行践的人将证得阿罗汉圣位。

  瞋恚的过失

  一、《增支部》七:六十经(说自于佛陀)(译注:此经可对照汉译本《中阿含经》第一二九《怨家经》。)

  比丘们,一个瞋恚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会有七件事令他的怨敌高兴(译注:幸灾乐祸。下同。)及帮助他的怨敌。(释注:达成怨敌的恶毒心愿。下同。)这七件事是甚么呢?

  比丘们,一个瞋恚的人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丑陋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是美丽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无论他如何沐浴、如何涂香油于身、如何剃须理发及穿上如何洁白的衣服,他都是丑陋的,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扰。这是第一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

  再者,一个瞋恚的人也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睡不安宁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睡得安宁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无论他睡在如何华丽的大床----下铺毛毡、上盖鹿皮、高悬床蓬、头脚各以大红软枕承垫,他都是睡不安宁的,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优。这是第二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

  再者,一个瞋恚的人也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不得兴隆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得到兴隆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他错认恶法为善法、错认善法为恶法、颠倒是非黑白,从而导致他长期受损及受诸苦,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扰。这是第三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

  再者,一个瞋恚的人也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不富有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是富有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无论他如何辛劳从合法途径所得来的财富,都会因他瞋恚时所作的错误行为而被国家处罚没收,落入国库之中,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扰。这是第四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

  再者,一个瞋恚的人也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没有名誉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得到名誉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无论他如何从勤勉所得来的名誉,都会因他瞋恚时所作的错误行为而失去,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扰。这是第五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

  再者,一个瞋恚的人也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没有朋友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有朋友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无论是他的朋友、伴侣、亲戚和同乡,都会因他瞋恚的行径而远离他,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扰。这是第六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再者,一个瞋恚的人也会这样希望他的怨敌:「愿他身坏之后,堕入恶趣、地狱之中吧!.」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瞋恚的人会希望他的怨敌生于善趣的。当一个人瞋恚时,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扰、受瞋恚所支配。无论是身、口、意三种的行为,都因他的瞋恚而作出恶行,而这些恶行将导致他身坏命终之后,堕入恶趣、地狱之中,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扰。这是第七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敌高兴及帮助他的怨敌的事。

  忿者貌丑陋、眠卧不安宁:瞋恚长受损,尽失所有财。

  盛怒坏名声、亲友悉远离:身口意俱恶,死堕恶趣中。

  瞋能障蔽心、险恶生于内:覆以大黑暗,不能见正法。

  瞋者乐恶行、于盛怒过后:招致无量苦,犹如遭火烧。

  瞋肴常郁闷、犹如微弱烟:转瞬成大大,怒火转盛时。

  失惭愧自制、口出粗恶言:瞋恚者自害,无人能济拔。

  瞋恚招懊悔、远离于正法:此道我细说,汝等善谛听。

  瞋使弒父母、弒害于圣者:及杀凡夫等,母有养育恩。

  由彼生于世、瞋者母亦害:最爱与最亲,莫过于自己。

  瞋恚能自害、犹如狂乱者:以刀而自刺,服毒自寻死。

  以绳而自缢、投崖求自尽:怒者损他人,最终也害已。

  被不能识别、瞋恚招毁灭:常行瞋恚者,犹如堕陷阱。

  欲除诸瞋恚、当行于净戒:正见与精进,及以智慧等。

  渐除诸过失、智者应如是:行践于正法,愿离诸苦恼。

  悉除诸瞋恚、贪欲与嫉妒:心调伏无垢,得以到涅槃。

  怎样对治瞋恚

  二、《法句经》第三至五颂和《中部》第一二八经(说自于佛陀)(译注:此经可对照汉译本《南传法句经》和《中阿含经》第七十二《长寿王本起经》。)

  「他骂我、打我、击败我、劫夺我。」若人心中怀有这般仇恨,瞋恚便不能平息。

  「他骂我、打我、击败我、劫夺我。」若人舍弃心中这般仇恨,瞋恚便能止息。

  在这世界中,若以仇恨还以仇恨,将水不能化解仇恨;只有以慈爱,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不易的古代圣贤法

  

  三、《增支部》五:一六一经(说自于佛陀)

  比丘们,有五种方法能消除怨嫌之…

《感受慈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生活之中的正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