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慈愛
慈metta有以下的定義:
「慈的特性是友善的行爲模式;它的功能是助長友善;它的生起是由于去除了惡念;它立足于體會到衆生的可愛處之上;當慈心成就時能徹底清除瞋恚,若産生了私我的情感愛著便是慈心的失敗。
在《清淨道論》中建議找一個甯靜的地方,以舒適的坐姿安坐下來。在修習慈心禅之前,首先想一想瞋恚所帶來的過患和安忍所帶來的利益,因爲慈心禅的其中一個作用,就是以安忍來取代瞋恚。還有,若不知瞋恚的過患是沒可能清除瞋恚的;若不知安忍的利益是沒可能培育出安忍的。
對于初修習慈心禅的人來說,有幾類人是不宜作爲散發慈心的觀想對象:初學者如果一開始就嘗試對一位他不喜歡的人視爲親愛的人般散發慈心給他,容易令自己感到疲憊,這正如嘗試對一位親愛的人視爲陌路人般同樣感到困難;初學者亦不宜把仇敵作爲觀想對象,因忿恨心可能會生起;再者,也不宜專以異性作爲觀想對象,因欲念可能會生起。
慈心禅剛開始修習時,應首先將慈心散發在自己身上,反複這善願:「願我得到快樂及遠離一切苦惱」或「願我能遠離怨敵與困難及生活愉快」。(然而,只是對自己生起慈心,這還不是圓滿的」心禅。)由于培育出「願我得到快樂」這個善願及以慈心對待自己作爲基範,其後便會逐漸開始關心到其它所有衆生的福祉和快樂,感受到他們的快樂猶如自己的快樂。正如自己想快樂而不想痛苦,想生存而不想死亡,其它的衆生也是有如此意願的。所以修習者首先應熟習對自己充遍慈心,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選擇一個最喜歡、最仰慕和最尊敬的人作爲觀想對象,將慈心向他散發開去,憶想他親切的語言和美德,並發起「願他得到怏樂」等善願。(若對自己和他人都能生起慈心,這才是達至圓滿的慈心禅的方法。)
當以上的修習熟練時,可開始將慈心向一些要好的朋友散發出去,然後,向中性(不喜歡也不厭惡)的人猶如好友般散發出去;或向怨敵猶如中性的人般散發慈心。若對怨敵修慈心而生起瞋恚時,便須設法將它消除,若成功時則便能夠對怨敵不生瞋恨,與對最喜歡的入、要好的朋友和中性的人般無異無別地散發慈心。之後,再不斷修習,應能達至面對任何人都能住于慈心的禅境,至此,慈心能無礙地從自己散發到所有衆生身上;或在一次之中將慈心散發到某一類衆生身上;或在一次之中將慈心散發到某一個方向中的所有衆生;或將慈心次序地向不同類別的衆生散發開去。
慈心應該要提升至破除內心的愛惡、親疏界限。以下有一例:某入與一個喜歡的入、一個中性的人和一個怨敵總共四人在一起,其時有一班強盜走到他跟前說:「我們需要取你們其中一人的性命作祭。」這時如果此人想:「就讓他們取這人、那人、或那人吧。」若有如此想法的诂,他還沒有破除內心的愛惡、親疏界限。即使他這樣想:「就讓他們取我的性命,放過其它叁人吧。」這仍是沒有破除界限的,爲甚麼呢?因爲他希望自己受損而利益其余叁人,而唯有當他在四人之中都不覺得有任何的一人最應該被選出來接受犧牲,有一個對自己和其它叁人都完全平等看待的心,這才是破除界限的心。
慈心的「內敵」是貪欲。貪欲恨容易在慈心之中滋長,所以應要慎防它。修不淨觀(身體的不淨)能對治貪欲,這在《念住經》中有敘述(《長部》二十二經和《中部》第十經)。慈心的「外敵」就是他的反義---瞋恚。當慈心軟弱無力,沒有積極培育時,便是瞋恚滋長的時機。(詳文請參閱《清淨道論》的第九章。)
在多篇經文中,佛陀都強調禅定與智慧兩者均沖發展的重要性,因而者能互補不足。單是禅定會缺乏方向;單是智慧會枯燥乏味,使人厭倦。在本編集的其中一篇經文當中,佛陀以母愛來比喻慈心。母愛是無可比擬的,它在萬愛之上,因爲它帶有明白孩子福祉的知見在當中,所以母愛不是盲目的。單靠愛或單靠信念,都不能使人完滿滅苦的道路,所以佛陀這位大醫王指出要培育五種能力,以達至均衡協調。這五種能力稱爲「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慈心禅最有價值之處----除佛陀外從沒有人能開示此法----是以慈心來助以徹底淨化人生,盡除所有結縛anuttarayogakkema這就是涅槃,也就是衆生最終的福樂。修行者若要親身體證這最終的福樂,唯有在認知到苦、斷除了苦的成因、體驗到苦的滅除及行踐了修行之道後才能獲致。這時他便能親證四聖谛及知道甚麼才是衆生的真正福」。
「比丘們,因爲未能發現及未能洞悉四聖谛,你們與我都曾經長期漂洎于生死輪回之中。」(《長部》第十六經。)佛陀能覺悟四聖谛及把此法開示于世,以利益一切未聞四聖谛的衆生,而依此法行踐的人將證得阿羅漢聖位。
瞋恚的過失
一、《增支部》七:六十經(說自于佛陀)(譯注:此經可對照漢譯本《中阿含經》第一二九《怨家經》。)
比丘們,一個瞋恚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會有七件事令他的怨敵高興(譯注:幸災樂禍。下同。)及幫助他的怨敵。(釋注:達成怨敵的惡毒心願。下同。)這七件事是甚麼呢?
比丘們,一個瞋恚的人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醜陋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是美麗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無論他如何沐浴、如何塗香油于身、如何剃須理發及穿上如何潔白的衣服,他都是醜陋的,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擾。這是第一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
再者,一個瞋恚的人也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睡不安甯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睡得安甯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無論他睡在如何華麗的大床----下鋪毛氈、上蓋鹿皮、高懸床蓬、頭腳各以大紅軟枕承墊,他都是睡不安甯的,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優。這是第二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
再者,一個瞋恚的人也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不得興隆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得到興隆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他錯認惡法爲善法、錯認善法爲惡法、顛倒是非黑白,從而導致他長期受損及受諸苦,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擾。這是第叁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
再者,一個瞋恚的人也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不富有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是富有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無論他如何辛勞從合法途徑所得來的財富,都會因他瞋恚時所作的錯誤行爲而被國家處罰沒收,落入國庫之中,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擾。這是第四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
再者,一個瞋恚的人也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沒有名譽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得到名譽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無論他如何從勤勉所得來的名譽,都會因他瞋恚時所作的錯誤行爲而失去,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擾。這是第五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
再者,一個瞋恚的人也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沒有朋友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有朋友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無論是他的朋友、伴侶、親戚和同鄉,都會因他瞋恚的行徑而遠離他,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擾。這是第六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再者,一個瞋恚的人也會這樣希望他的怨敵:「願他身壞之後,墮入惡趣、地獄之中吧!.」爲甚麼呢?因爲沒有一個瞋恚的人會希望他的怨敵生于善趣的。當一個人瞋恚時,他就正被瞋恚所困擾、受瞋恚所支配。無論是身、口、意叁種的行爲,都因他的瞋恚而作出惡行,而這些惡行將導致他身壞命終之後,墮入惡趣、地獄之中,此皆因他已被瞋恚所困擾。這是第七件瞋恚的人令他的怨敵高興及幫助他的怨敵的事。
忿者貌醜陋、眠臥不安甯:瞋恚長受損,盡失所有財。
盛怒壞名聲、親友悉遠離:身口意俱惡,死墮惡趣中。
瞋能障蔽心、險惡生于內:覆以大黑暗,不能見正法。
瞋者樂惡行、于盛怒過後:招致無量苦,猶如遭火燒。
瞋肴常郁悶、猶如微弱煙:轉瞬成大大,怒火轉盛時。
失慚愧自製、口出粗惡言:瞋恚者自害,無人能濟拔。
瞋恚招懊悔、遠離于正法:此道我細說,汝等善谛聽。
瞋使弒父母、弒害于聖者:及殺凡夫等,母有養育恩。
由彼生于世、瞋者母亦害:最愛與最親,莫過于自己。
瞋恚能自害、猶如狂亂者:以刀而自刺,服毒自尋死。
以繩而自缢、投崖求自盡:怒者損他人,最終也害已。
被不能識別、瞋恚招毀滅:常行瞋恚者,猶如墮陷阱。
欲除諸瞋恚、當行于淨戒:正見與精進,及以智慧等。
漸除諸過失、智者應如是:行踐于正法,願離諸苦惱。
悉除諸瞋恚、貪欲與嫉妒:心調伏無垢,得以到涅槃。
怎樣對治瞋恚
二、《法句經》第叁至五頌和《中部》第一二八經(說自于佛陀)(譯注:此經可對照漢譯本《南傳法句經》和《中阿含經》第七十二《長壽王本起經》。)
「他罵我、打我、擊敗我、劫奪我。」若人心中懷有這般仇恨,瞋恚便不能平息。
「他罵我、打我、擊敗我、劫奪我。」若人舍棄心中這般仇恨,瞋恚便能止息。
在這世界中,若以仇恨還以仇恨,將水不能化解仇恨;只有以慈愛,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不易的古代聖賢法
叁、《增支部》五:一六一經(說自于佛陀)
比丘們,有五種方法能消除怨嫌之…
《感受慈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