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记得你
六可念法
喜戒禅师著
香光庄严编译组 译
--------------------------------------------------------------------------------
如何让他人将我们铭记于心?如何促进团体的和谐?
佛陀教导我们有六种方法,
让他人记得我们,记得我们的爱。
--------------------------------------------------------------------------------
每天早晨,我们练习慈心观—这即是在练习一种心智的活动。慈心观是止禅(又称奢摩他)的一个所缘,而所有禅修的修持都归属在意业(manokamma)之下,那意指心的活动,也就是你内心的造作。另外,有两种业或两种造作—身业和口业,即身体的造作和言语上的造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慈心观视为心的活动,也就是意业,以致于我们很难察觉到,其实它也可以表现在行为和语言上。
佛陀教导比丘们:身、语、意的这三种活动,是可以伴随慈心而生的。换句话说,佛陀教导三种慈心—表现在行为上的慈心,表现在言语上的慈心,表现在意念上的慈心。
之后,佛陀又增加了另外三种练习。他称之为六个特质或六个可念法。「SaraNIya」意谓使人们能够记得,即这部经典〔1〕中所说的六种特质,将使得修行者被社会其它人所铭记在心。
佛陀也提到这些特质,有助于一个团体的融合。一次,两位比丘为了一条小戒律互相争辩,他们争论得忘失了对彼此的慈心。后来甚至发展到他们各自的弟子们、信徒、在家信众也跟着对立了,据说连天界众生、天神也分成了两派。
一开始佛陀无法调解,他们不听佛陀的劝导。随后,佛陀便在其它的事情中,教导他们这六种特质或六种修持。
特别是表现在行为及言语上的慈心,应该要随时培养。我认为在现今充满了诸多不和谐、憎恨、暴力的世界中,慈心是更加需要的。
这六种方法,是哪六种呢?佛陀说:「比丘们,有六种观照的方法。这六种修持能让修行者被社会大众铭记于心,这六种是什么呢?一位比丘,在僧团生活中,无论是公开或私底下,皆能与他的同修建立慈心的行为。」
佛陀总是说「公众或私底下」,那意指在人前人后,这个人都能一致地表现慈心。第一个特质是练习行为上的慈心或练习肢体上的慈心,藉由肢体去表现慈心;第二个练习是藉由言语去表现慈心;第三个是在思惟上展现慈心。
第一可念—慈心的身行
首先是行为、肢体动作上的慈心。我们应该如何将慈心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上呢?当你看见某人身负重物,你上前去帮他,那就是行为上的慈心。如果有残障人士或小孩子要过马路时,你上前去协助他过街,那也是表现在行为上的慈心。
「在僧团中表现慈心的行为。」就年轻的僧侣而言,对自己的老师们尽义务,或协助浸染、清洗僧袍,如此就是慈心的行为表现。同时,若有某些事要做,而你帮助其它人去完成那份工作,那也是慈心的行为。有时候,某人可能把东西放错地方,而你将它放回正确的位置,这也是慈心的展现。所以,有很多藉由身体的行动来表现慈心的方法,所有的这些行动都伴随着慈心。因此,它们被称为慈心的身行。身为在家众,你也可以用许多方法来练习慈心。
以上这些是在众人面前的慈心练习,在他人背后,又该如何练习慈心的行为呢?有时候,某人可能先离开,并留下一份尚待完成的工作,如果你可以继续将工作完成,就是一个表现慈心行为的方法。有时你将物品按次序排在物品原来的地方也是一种慈心。
慈心的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经常总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慈心。尊者舍利弗并不与其它僧侣外出托钵,他总是留到所有僧侣都离开后,巡看整座寺院,四处检查。当东西放错位置或次序紊乱,他会将它们放回正确的位置,然后才外出托钵。这就是行为上的慈心展现。
施予他人食物,也是在行为上展现慈心。有许多方法可让我们藉由身体的行动来展现慈心。当在家众招待或提供食物给僧侣,对僧侣礼貌地说再见;僧侣要返回寺院时,与他们同行一小段路。所有这些友好和善的举动或爱,都是透过肢体实际表达慈心的方法。
佛陀说这些特质会让人们记得你。当你对某人做好事,以真诚的慈心处事,这些人将记得你及你的爱。当你对人们做些好事,他们也以爱回报你,这将使你与那些人融合。如果所有成员都以此方式修行,这将有助于团体的和谐。慈心展现在肢体上,是使社会生活融合成一体的原因。在团体里我们应该以此方式提升慈心的练习。
第二可念—慈心的口行
第二个特质是透过言语所展现的慈心。与人说话时,使用温和慈心的字句,礼貌地称呼他为先生、尊者等等。若处在一个被人谴责、被人批评的场合,也能柔软地与他们说话,即使是面对他们的错误,亦能以温和的言语来说服他们。这些就是透过言语来表现慈心。
在私下,你可以练习言语上的慈心:经由转述他人的善行,或借着提到他们。如此,我们能藉言语练习心口一致的慈心。慈心应该在人前或人后一致地练习。
第三可念—慈心的意行
慈心的行为、慈心的话语,若缺少了内在的慈心是不能完成的。如果没有慈心的意念,我们便无法在言行上表现出真正的慈心。第三种练习就是心的慈心,这被当作是一种可以每日练习的禅修,就像我们在这儿所做的,我们可以祈求全人类快乐安详。
你要如何在他人面前表达由衷的慈心呢?你可以看着那个人,对他说:「愿你一切平安、快乐、自在。」你也可以以慈心的眼神看着他,透过眼神来表达慈心。你不必开口说任何话,但你希望他平安,并以愉悦的眼神看着他,这就是在他人面前表达心中的慈心。当他人离开时,以心念将慈心传递给他,这是当他人不在现场时的慈心练习方式。
我们可以用肢体动作、言语、心念来表达慈心。但令人难过的事实是,这些特质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人们似乎早已忘记这些特质,这也是我认为现今社会有那么多不和谐与暴力的原因。
有时候是整个体制出了问题。就像有孩童到你家,你很害怕请他吃东西,因为只要食物出了差错你就会被控告,这就是体系造成人们彼此之间的冷漠。你想要友善一点,但不敢,你害怕万一有什么差错会被诬告。像有人在路上跌倒,在去扶他之前你会有所顾虑,担心因此而被反咬一口,事情严重的话还得上法庭。这样的体制让人们彼此间丧失慈心,人们害怕对他人表达慈心,因为可能会惹上一些麻烦。这是其中一件关于一些「本应为却不敢为」的事。法律是为了保护好人而制定,但有时却遭到人们的误用、滥用,而反过来利用这些法律,只要受到一点点的挑衅、刺激就控告对方,这些法律让人们彼此之间无法表现慈心。
还有,孩子们被告诫不能忍让,要反抗、反击、报复。当他们以这种方式被教导,他们如何能练习慈心呢?如果社会的每一成员都不练习慈心的言语及行为,这个社会怎能成为一个平和的社会呢?另外,媒体充斥着暴力,也是另一个导致人们彼此间没有慈心存在的因素。
现在奥克兰这个城市有了麻烦,人与人之间充满很多暴力。这城市的市民已经组织起来,想找法子去纠正这种情形,我认为除非朝问题根源努力,否则事情很难解决。这根源得回归家庭和学校,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老师应该教育学生这些练习与这些特质,只有当孩子们内心充满这些特质,他们的行为表现才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唯有如此,大家才能生活在安居和乐的社会中。所以,当人年纪还小,可塑性高时,在家庭、学校接受这些特质的练习是很重要的。
这些练习并不困难,也不需要花费什么,你可以不用花一毛钱练习慈心,就能带来非常好与理想的结果。它能改善团体、城市、国家甚至世界,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热爱生活,他们也可以更安全地过日子,他们可以住得更舒适与安详。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教导有关慈心的教法,在今日依然被运用着。我们将由练习这些特质得到很好的结果。这三项特质就是经由身、口、意来表现慈心。
当你走路时,你站在一旁先让别人经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慈心。或者你可藉由尊敬比你年长的人来表达慈心。有许多方式可以表现尊敬、显现慈心、表达慈心。
当一个人传递予人慈心,人们也以慈心回报他,慈心就像是一种共鸣的振动,它是来回双向的,如果你给别人爱,对方也将回报给你。
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慈心时,我们使用着柔软善良的话语。这是非常棒的,在这国家人们常说:「祝你有个美好的一日。」或「祝你旅途愉快。」或「早安!」这些可能被认为是琐碎的,但它们有助于沟通顺畅,或搭起人们之间的桥梁。
人际关系的润滑油
慈心这个字被定义为凡是有「黏性」的、「黏稠性的」。当慈心存在时,你能使两件事顺利结合。当缺乏慈心时,没有任何事能联结在一起。
我总把慈心比喻成引擎里的润滑油。如果你知道车子里面没有润滑油,你绝对不会去发动车子,因为你知道那将会损伤引擎。但大多时候,我们忘记放一些润滑油在人际的沟通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冲突的原因。所以,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放些慈心的润滑油是很好的。
但当我们说「祝你有个美好的一日。」或「多照顾自己。」这些的话语时,必须发自内心而不仅是借着我们的嘴唇说出来。人们是这么习惯地将这些事放在嘴边说说而已。有些时候,那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意思,尤其是那些职务上必须这么说的人。在日本的百货公司里,每个电梯口都有一位电梯小姐,她的职责是说:「留心您的脚步。」当人们使用电梯时,这是她的责任,她可能一天要说一千次:「留心您…
《让人记得你--六可念法(喜戒禅师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