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人記得你--六可念法(喜戒禅師著)

  讓人記得你

  六可念法

  喜戒禅師著

  香光莊嚴編譯組 譯

  --------------------------------------------------------------------------------

  如何讓他人將我們銘記于心?如何促進團體的和諧?

  佛陀教導我們有六種方法,

  讓他人記得我們,記得我們的愛。

  --------------------------------------------------------------------------------

  每天早晨,我們練習慈心觀—這即是在練習一種心智的活動。慈心觀是止禅(又稱奢摩他)的一個所緣,而所有禅修的修持都歸屬在意業(manokamma)之下,那意指心的活動,也就是你內心的造作。另外,有兩種業或兩種造作—身業和口業,即身體的造作和言語上的造作。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慈心觀視爲心的活動,也就是意業,以致于我們很難察覺到,其實它也可以表現在行爲和語言上。

  佛陀教導比丘們:身、語、意的這叁種活動,是可以伴隨慈心而生的。換句話說,佛陀教導叁種慈心—表現在行爲上的慈心,表現在言語上的慈心,表現在意念上的慈心。

  之後,佛陀又增加了另外叁種練習。他稱之爲六個特質或六個可念法。「SaraNIya」意謂使人們能夠記得,即這部經典〔1〕中所說的六種特質,將使得修行者被社會其它人所銘記在心。

  佛陀也提到這些特質,有助于一個團體的融合。一次,兩位比丘爲了一條小戒律互相爭辯,他們爭論得忘失了對彼此的慈心。後來甚至發展到他們各自的弟子們、信徒、在家信衆也跟著對立了,據說連天界衆生、天神也分成了兩派。

  一開始佛陀無法調解,他們不聽佛陀的勸導。隨後,佛陀便在其它的事情中,教導他們這六種特質或六種修持。

  特別是表現在行爲及言語上的慈心,應該要隨時培養。我認爲在現今充滿了諸多不和諧、憎恨、暴力的世界中,慈心是更加需要的。

  這六種方法,是哪六種呢?佛陀說:「比丘們,有六種觀照的方法。這六種修持能讓修行者被社會大衆銘記于心,這六種是什麼呢?一位比丘,在僧團生活中,無論是公開或私底下,皆能與他的同修建立慈心的行爲。」

  佛陀總是說「公衆或私底下」,那意指在人前人後,這個人都能一致地表現慈心。第一個特質是練習行爲上的慈心或練習肢體上的慈心,藉由肢體去表現慈心;第二個練習是藉由言語去表現慈心;第叁個是在思惟上展現慈心。

  第一可念—慈心的身行

  首先是行爲、肢體動作上的慈心。我們應該如何將慈心表現在身體的行動上呢?當你看見某人身負重物,你上前去幫他,那就是行爲上的慈心。如果有殘障人士或小孩子要過馬路時,你上前去協助他過街,那也是表現在行爲上的慈心。

  「在僧團中表現慈心的行爲。」就年輕的僧侶而言,對自己的老師們盡義務,或協助浸染、清洗僧袍,如此就是慈心的行爲表現。同時,若有某些事要做,而你幫助其它人去完成那份工作,那也是慈心的行爲。有時候,某人可能把東西放錯地方,而你將它放回正確的位置,這也是慈心的展現。所以,有很多藉由身體的行動來表現慈心的方法,所有的這些行動都伴隨著慈心。因此,它們被稱爲慈心的身行。身爲在家衆,你也可以用許多方法來練習慈心。

  以上這些是在衆人面前的慈心練習,在他人背後,又該如何練習慈心的行爲呢?有時候,某人可能先離開,並留下一份尚待完成的工作,如果你可以繼續將工作完成,就是一個表現慈心行爲的方法。有時你將物品按次序排在物品原來的地方也是一種慈心。

  慈心的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經常總是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慈心。尊者舍利弗並不與其它僧侶外出托缽,他總是留到所有僧侶都離開後,巡看整座寺院,四處檢查。當東西放錯位置或次序紊亂,他會將它們放回正確的位置,然後才外出托缽。這就是行爲上的慈心展現。

  施予他人食物,也是在行爲上展現慈心。有許多方法可讓我們藉由身體的行動來展現慈心。當在家衆招待或提供食物給僧侶,對僧侶禮貌地說再見;僧侶要返回寺院時,與他們同行一小段路。所有這些友好和善的舉動或愛,都是透過肢體實際表達慈心的方法。

  佛陀說這些特質會讓人們記得你。當你對某人做好事,以真誠的慈心處事,這些人將記得你及你的愛。當你對人們做些好事,他們也以愛回報你,這將使你與那些人融合。如果所有成員都以此方式修行,這將有助于團體的和諧。慈心展現在肢體上,是使社會生活融合成一體的原因。在團體裏我們應該以此方式提升慈心的練習。

  第二可念—慈心的口行

  第二個特質是透過言語所展現的慈心。與人說話時,使用溫和慈心的字句,禮貌地稱呼他爲先生、尊者等等。若處在一個被人譴責、被人批評的場合,也能柔軟地與他們說話,即使是面對他們的錯誤,亦能以溫和的言語來說服他們。這些就是透過言語來表現慈心。

  在私下,你可以練習言語上的慈心:經由轉述他人的善行,或借著提到他們。如此,我們能藉言語練習心口一致的慈心。慈心應該在人前或人後一致地練習。

  第叁可念—慈心的意行

  慈心的行爲、慈心的話語,若缺少了內在的慈心是不能完成的。如果沒有慈心的意念,我們便無法在言行上表現出真正的慈心。第叁種練習就是心的慈心,這被當作是一種可以每日練習的禅修,就像我們在這兒所做的,我們可以祈求全人類快樂安詳。

  你要如何在他人面前表達由衷的慈心呢?你可以看著那個人,對他說:「願你一切平安、快樂、自在。」你也可以以慈心的眼神看著他,透過眼神來表達慈心。你不必開口說任何話,但你希望他平安,並以愉悅的眼神看著他,這就是在他人面前表達心中的慈心。當他人離開時,以心念將慈心傳遞給他,這是當他人不在現場時的慈心練習方式。

  我們可以用肢體動作、言語、心念來表達慈心。但令人難過的事實是,這些特質在現代社會逐漸消失,人們似乎早已忘記這些特質,這也是我認爲現今社會有那麼多不和諧與暴力的原因。

  有時候是整個體製出了問題。就像有孩童到你家,你很害怕請他吃東西,因爲只要食物出了差錯你就會被控告,這就是體系造成人們彼此之間的冷漠。你想要友善一點,但不敢,你害怕萬一有什麼差錯會被誣告。像有人在路上跌倒,在去扶他之前你會有所顧慮,擔心因此而被反咬一口,事情嚴重的話還得上法庭。這樣的體製讓人們彼此間喪失慈心,人們害怕對他人表達慈心,因爲可能會惹上一些麻煩。這是其中一件關于一些「本應爲卻不敢爲」的事。法律是爲了保護好人而製定,但有時卻遭到人們的誤用、濫用,而反過來利用這些法律,只要受到一點點的挑釁、刺激就控告對方,這些法律讓人們彼此之間無法表現慈心。

  還有,孩子們被告誡不能忍讓,要反抗、反擊、報複。當他們以這種方式被教導,他們如何能練習慈心呢?如果社會的每一成員都不練習慈心的言語及行爲,這個社會怎能成爲一個平和的社會呢?另外,媒體充斥著暴力,也是另一個導致人們彼此間沒有慈心存在的因素。

  現在奧克蘭這個城市有了麻煩,人與人之間充滿很多暴力。這城市的市民已經組織起來,想找法子去糾正這種情形,我認爲除非朝問題根源努力,否則事情很難解決。這根源得回歸家庭和學校,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老師應該教育學生這些練習與這些特質,只有當孩子們內心充滿這些特質,他們的行爲表現才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也唯有如此,大家才能生活在安居和樂的社會中。所以,當人年紀還小,可塑性高時,在家庭、學校接受這些特質的練習是很重要的。

  這些練習並不困難,也不需要花費什麼,你可以不用花一毛錢練習慈心,就能帶來非常好與理想的結果。它能改善團體、城市、國家甚至世界,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熱愛生活,他們也可以更安全地過日子,他們可以住得更舒適與安詳。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教導有關慈心的教法,在今日依然被運用著。我們將由練習這些特質得到很好的結果。這叁項特質就是經由身、口、意來表現慈心。

  當你走路時,你站在一旁先讓別人經過,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慈心。或者你可藉由尊敬比你年長的人來表達慈心。有許多方式可以表現尊敬、顯現慈心、表達慈心。

  當一個人傳遞予人慈心,人們也以慈心回報他,慈心就像是一種共鳴的振動,它是來回雙向的,如果你給別人愛,對方也將回報給你。

  當我們以言語表達慈心時,我們使用著柔軟善良的話語。這是非常棒的,在這國家人們常說:「祝你有個美好的一日。」或「祝你旅途愉快。」或「早安!」這些可能被認爲是瑣碎的,但它們有助于溝通順暢,或搭起人們之間的橋梁。

  人際關系的潤滑油

  慈心這個字被定義爲凡是有「黏性」的、「黏稠性的」。當慈心存在時,你能使兩件事順利結合。當缺乏慈心時,沒有任何事能聯結在一起。

  我總把慈心比喻成引擎裏的潤滑油。如果你知道車子裏面沒有潤滑油,你絕對不會去發動車子,因爲你知道那將會損傷引擎。但大多時候,我們忘記放一些潤滑油在人際的溝通裏,這也就是爲什麼有這麼多沖突的原因。所以,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中,放些慈心的潤滑油是很好的。

  但當我們說「祝你有個美好的一日。」或「多照顧自己。」這些的話語時,必須發自內心而不僅是借著我們的嘴唇說出來。人們是這麼習慣地將這些事放在嘴邊說說而已。有些時候,那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意思,尤其是那些職務上必須這麼說的人。在日本的百貨公司裏,每個電梯口都有一位電梯小姐,她的職責是說:「留心您的腳步。」當人們使用電梯時,這是她的責任,她可能一天要說一千次:「留心您…

《讓人記得你--六可念法(喜戒禅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感受慈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