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代,维持佛经的尊严,也是我们佛法能够得以维持正法的尊严的一个特征。”否则没有意义,即使今天有人所说的是佛法,但你也不能把他作为佛经,为什么?因为你说的没错,如果大家都来争相效法,这个副作用是难免的。 下面的经文是“尔时世尊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那个时候,释迦如来同于会的所有圣者及诸大菩萨演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这样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门。微妙殊胜,这样的法门之际。《华严经》为什么说是佛说呢?因为经佛印证。所以证明佛说。 下面的经文“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于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那么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他带领诸大菩萨以及回小向大的六千比丘。在文殊菩萨的教导下,有六千比丘原来是学小乘,现在经过文殊菩萨的诱导开始都学大乘佛法了。又有弥勒菩萨为上首带领贤劫一切诸大菩萨,弥勒菩萨是贤劫的,就是我们现在这一劫的,他是一生补处佛,所以带领贤劫一切诸大菩萨,又有无垢菩萨为上首,带领一生补处住灌顶位等诸大菩萨。又有十于种种世界无量菩萨,一起来此华严大会,华严大会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是多林最后一会。九会的最后一会。六千比丘成熟一事,是说文殊师利菩萨去南方了,舍利佛也向佛告辞,也要走,带领了徒众六千人一同前往,这个带领人是还觉比丘为上首,他是舍利佛的弟子,走到中途,舍利佛就劝还觉等六千比丘皈依文殊菩萨说“你们赶紧皈依他吧,这是大善知识,这是大菩萨,他很了不起。”正是因为舍利佛的劝说,六千比丘开始皈依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教导他们,所以有文殊菩萨象王回旋,特别大的象王回旋,稳稳的,然后来教化众生,观察他们的根基,为他们说十种无疲厌心。 经文中讲了“成熟的六千菩萨。”第一种,积集一切善根心,要有善根,你不积累善根心那不行。第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你见佛了,就要合手礼拜、供养,不然的话你凭什么成佛。第三,本一闻佛法心,闻法之心特别渴望。第四,行一切波罗蜜心,行一切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心。要发起这样的心。第五,成熟一切菩萨三昧心,三昧即是等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佛怎们么学啊!从初发心,学无所得。然后登地菩萨学登地菩萨,初地到三地是空多有少,四地到六地是有多空少,七地才空有并观,八地才不退转,只有到了妙觉得佛果位,才会是空有彻底并观,在这个时候菩萨的三昧一直在学等持,即学空有平等,但是不能成就,尽管也很有定力,但与究竟位的佛来比还差一些。在佛法中,一些诸大菩萨是乘愿再来的,已经成佛了有倒驾慈航来救众生,这样的诸大菩萨三昧是非常圆满了。第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倒驾慈航,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要度众生,如果不倒驾慈航,不厉练自己,不去度众生,又怎么能成佛呢?《华严经》讲“是故,菩萨属于众生啊!”菩提属于众生,必须要恒顺众生,不恒顺众生怎么能成佛呢?这是成佛的资粮。第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庄严道场,供献常住。来到了国清寺,觉得这个道场非常好,因为是祖师到场,有传统,而且大德高僧所作的一切都是有板有眼,不像有些新庙,给人浮躁的感觉。第八,教化调服一切众生心,发起这样的心,不度众生不行。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萨心,成就菩萨心要随时随地修行。第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蜜,无量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只有如来有十力,只有佛具有四无畏,十力,十忍,不共法,这只有佛完全具备,菩萨具备一部分。六千比丘闻已,即刻得普照法界,心开一结,与法性相应,归于大乘而回小向大,发大心即觉悟心,菩提心。在《清凉序》有这样的说法,象王回往,六千道成于言下,一言啊!才几句话,这六千比丘马上就回小向大,可见文殊菩萨非常了不起,中国的四大名山,应该以文殊智为首,因为学佛若无智慧盲修瞎练。 所谓以上说是贤劫,现在是???界,应称普贤,《大悲经》记“此大千世界,初育成时,有大水具,净居天子,(天上的天子)观此大水见有千径诸妙莲花,千径非常微妙的妙莲花在大水里面,而且每一朵莲花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只有贤人一千,(天子预言)同劫成佛,故名贤劫。”所以天子就预言,释迦牟尼佛世贤劫中的第四尊佛,那么还要成就九百九十六尊,弥勒菩萨属于第五尊佛,已经预言的很好,如我们唱“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谓灌顶,也称为授记,就象宣誓一样,叉利王子授记,在印度有叉地利,国王把自己的王位让出来的时候,父王召集宰相、大臣、还有诸王眷属都找来了,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顶,(浇即将即位的王子的头)名灌顶位。就告诉他,你现在可以做国王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海是博大的,用四大海水灌顶是告诉王子做国王你一定要有心量有雄心大志,是老国王对新国王有这种期望,所以用这种方法,成就一个灌顶。在今天,国外总统上任宣誓就职,手扶圣经来宣誓,也如灌顶的形式,只是没有水而已。在密宗有灌顶,虽然有灌顶,(在你头上弄些露水做一种仪式)但是最好的灌顶是法灌顶。他在同你说话之间,他把一种佛法的微妙意传授了给你,那才叫做真正的灌顶。至于那种用水的浇头啊,那可能是与你结缘而已,否则的话为什么不用法灌顶呢?因为那是最好的呀!菩萨授记也是如此,这些大菩萨受灌顶位也是一样的,都已经认同了。他们就是大菩萨,这肯定是佛认定的了。 下面的经文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那么舍利弗为主,印度六千比丘为伴,虽在菩萨众种,上面讲舍利弗带领六千比丘走了,是舍利弗带队,因为他是师傅,但现在这六千比丘都在菩萨众中,舍利弗是那六千比丘的师傅,现在却留在声闻众中,这是个疑惑,因为舍利弗发了菩提心,发心要度声闻众生。他已经度了六千比丘,让这六千比丘去皈依文殊菩萨,而这六千比丘恰恰是皈依文殊菩萨之后学习了大乘,回小向大,发起大心,菩萨是大道心钟声,不是小道心。正是因为如此舍利弗已经度了六千比丘。但是他还要在声闻乘众,罗汉的队伍里给大乘队伍了输送回小向大的人才。法心就可以到达乘,舍利弗就是比丘僧团中得大乘佛法的使者。做小乘的工作使之进入大乘,不断的进行默默佛法的使者。所以他一定要站在比丘僧团里,因为他的名望、地位、站在声闻乘的队伍里,他说的话大家相信,他已经改变了,其他人也会去改变,是舍利弗站在声闻队伍中的原因。 下面的经文是:“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在于会的大众之中还有三十三天,仞利天为三十三天,也有说二十八天。横着数是三十三天,竖着数就是二十八天。龙有四种,天龙,擎着天宫的;云龙,行雨的龙;地龙,不是蛇;王龙,卫护国王仓库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也没见过,知道就好了。夜叉有称为青劫,是吃人的,吃生灵的生命的,也是一种鬼神;乾达婆译为寻乡情,是天上的乐师,天帝有事,召开宴会,请乾达婆来奏上一曲,又这样的作用,是个音乐家;阿修罗译为无端正,称为飞天,没有天的果报,只有天的能力,没有位置,所以叫无端正,男的丑陋,女的美貌异常,嗔恨,喜欢战斗,总是与天打仗;迦楼罗,金翅鸟,我们好像在中午时,可能观想,大鹏金翅鸟,阔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袭来童子福,大鹏鸟总去吃龙的儿子,最后佛施食给金翅鸟,也就是迦楼罗,不是一只是很多的;紧那罗译为疑神,它的相貌像人,身体像畜生,头上还有角,所以人们疑惑它是不是神啊!有这种感觉,它有特长,它是天艺的歌唱家,它很会唱歌,是歌星;摩睺罗伽译为大伏行,蟒蛇、蛤蟆之类的这种动物,饮酒不死成精了,称摩睺罗伽。因为有善根,所以都来法会护持佛法,在很多佛经都有天龙八部,护法善神,护持佛法。所以佛教与他们结缘,不与之结怨。他们能来护持佛法,这是一件好事。所以这次华严大会天龙八部也来护法了,卫护大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他们都来护法了,这让我们感受人身难得,我们应该更加精进,受持佛法,受持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下面的经文是“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上面所说的四菩萨以及声闻杂类即护法善神,天龙八部等众在法会之上,听到佛陀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被佛陀印证之后都生起广大的欢喜心,能够使更多的人都受益。于是信受奉行,也就是成就闻四修三慧,闻佛所说是闻慧,信受是思慧,奉行,修慧也。也就是成就了闻、思、修三慧,我们也应该生起广大欢喜心。也要信受,也要奉行。因为只有如此才不会辜负广大的佛恩。学佛就要报佛恩,你知道佛法太微妙了,太好了,你能闻到佛法,那说明是你一生的幸运。 如《金刚经》讲你“若能持四句偈”,就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你实在无量劫前就种下善根了,更何况今天是《华严经》经圣啊!众经之王啊!那我们每个人都有甚深的福报,有前因。因为只有如此,才不会辜负广大的佛恩,也不辜负难得的人身,佛说“我得人身如早上土,我失人身如大地土。”早上能有多少土,很难得此人身,而一失人身,可能会万劫不复。在我们今天拥有人身的时候为什么不去珍惜?应该反思一下,应该非常非常的珍惜。 《普贤菩萨行愿品》到此结束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四天,什么事情都是缘聚缘散,只是在此结束之际,说几句作为后学的几点感想。第一感激作为天台宗的祖庭,为晚辈提供了一次厉练自己的机会。感谢,首先先感谢上可下明大和尚,永观法师,各位前辈、法师和居士,因为法会是由大家共同促成的,却一个缘分都不是圆满的,能到现在这样子,应该是深深的感激。虽然人们都说弘扬佛法,国清寺落到了实处,真的是在为佛法负责。第二是感动,感动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除了可老外,我不认识其他前辈,但我想我已经不需要认识他们了,他们坐在那里就是给我最大的鼓励,所以内心深处,我们是在交流,我们是在沟通的。所以不需要言说了,应该说他们的经历与修持在我看来高深莫测,因为他们走在前面。尽管我懂得一点文字般若,我对于修行来讲,无限向往。因为佛法所说是要落到行上的,如果没有行,说是说不成佛的。所以有一句话“说食不饱。”说什么好吃。但并没有落到实处,那有什么用呢?但他们平易的坐在那里,给晚辈以鼓励,以鼓舞,激励我把将来的事情做得更好。我的责任,我是法师,那我将来一定会对佛法负责。第三是依依惜别,因为往昔的因缘,我们相聚于国清寺的祖师到场,想起清代一位诗人,作过这样一首诗“万人如海浩无边,生做漂漂不继传。”人生啊!人流涌动,人到哪里去谁也不知道。“相守百年都是梦,偈同一泛皆前缘。”也就是在一起吃一顿饭都是缘分,更何况我们在一起相聚了几天呢!这是更深的佛法的因缘,所以我说一定是有缘的,果然缘聚缘又散,相信学佛的旅途中我们还会缘散缘又聚,我相信一定会。 谢谢上可下明大和尚!谢谢前辈!谢谢法师!谢谢居士们!谢谢!曾经感动,我会继续感动。因为我属于所有的众生,如《华严经》所说,我也相信大家都属于众生,因为只有属于众生,我们才能够有所成就,不然的话学佛可能仅仅是一句空话。阿弥陀佛。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