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代,維持佛經的尊嚴,也是我們佛法能夠得以維持正法的尊嚴的一個特征。”否則沒有意義,即使今天有人所說的是佛法,但你也不能把他作爲佛經,爲什麼?因爲你說的沒錯,如果大家都來爭相效法,這個副作用是難免的。 下面的經文是“爾時世尊于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那個時候,釋迦如來同于會的所有聖者及諸大菩薩演說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這樣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門。微妙殊勝,這樣的法門之際。《華嚴經》爲什麼說是佛說呢?因爲經佛印證。所以證明佛說。 下面的經文“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爲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于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刹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 那麼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他帶領諸大菩薩以及回小向大的六千比丘。在文殊菩薩的教導下,有六千比丘原來是學小乘,現在經過文殊菩薩的誘導開始都學大乘佛法了。又有彌勒菩薩爲上首帶領賢劫一切諸大菩薩,彌勒菩薩是賢劫的,就是我們現在這一劫的,他是一生補處佛,所以帶領賢劫一切諸大菩薩,又有無垢菩薩爲上首,帶領一生補處住灌頂位等諸大菩薩。又有十于種種世界無量菩薩,一起來此華嚴大會,華嚴大會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是多林最後一會。九會的最後一會。六千比丘成熟一事,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去南方了,舍利佛也向佛告辭,也要走,帶領了徒衆六千人一同前往,這個帶領人是還覺比丘爲上首,他是舍利佛的弟子,走到中途,舍利佛就勸還覺等六千比丘皈依文殊菩薩說“你們趕緊皈依他吧,這是大善知識,這是大菩薩,他很了不起。”正是因爲舍利佛的勸說,六千比丘開始皈依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教導他們,所以有文殊菩薩象王回旋,特別大的象王回旋,穩穩的,然後來教化衆生,觀察他們的根基,爲他們說十種無疲厭心。 經文中講了“成熟的六千菩薩。”第一種,積集一切善根心,要有善根,你不積累善根心那不行。第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你見佛了,就要合手禮拜、供養,不然的話你憑什麼成佛。第叁,本一聞佛法心,聞法之心特別渴望。第四,行一切波羅蜜心,行一切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心。要發起這樣的心。第五,成熟一切菩薩叁昧心,叁昧即是等持,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學佛怎們麼學啊!從初發心,學無所得。然後登地菩薩學登地菩薩,初地到叁地是空多有少,四地到六地是有多空少,七地才空有並觀,八地才不退轉,只有到了妙覺得佛果位,才會是空有徹底並觀,在這個時候菩薩的叁昧一直在學等持,即學空有平等,但是不能成就,盡管也很有定力,但與究竟位的佛來比還差一些。在佛法中,一些諸大菩薩是乘願再來的,已經成佛了有倒駕慈航來救衆生,這樣的諸大菩薩叁昧是非常圓滿了。第六,次第入一切叁世心。倒駕慈航,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要度衆生,如果不倒駕慈航,不厲練自己,不去度衆生,又怎麼能成佛呢?《華嚴經》講“是故,菩薩屬于衆生啊!”菩提屬于衆生,必須要恒順衆生,不恒順衆生怎麼能成佛呢?這是成佛的資糧。第七,普嚴淨十方佛刹心,莊嚴佛土,利樂有情,莊嚴道場,供獻常住。來到了國清寺,覺得這個道場非常好,因爲是祖師到場,有傳統,而且大德高僧所作的一切都是有板有眼,不像有些新廟,給人浮躁的感覺。第八,教化調服一切衆生心,發起這樣的心,不度衆生不行。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成就菩薩心要隨時隨地修行。第十,爲成就一切衆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塵數波羅蜜,無量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只有如來有十力,只有佛具有四無畏,十力,十忍,不共法,這只有佛完全具備,菩薩具備一部分。六千比丘聞已,即刻得普照法界,心開一結,與法性相應,歸于大乘而回小向大,發大心即覺悟心,菩提心。在《清涼序》有這樣的說法,象王回往,六千道成于言下,一言啊!才幾句話,這六千比丘馬上就回小向大,可見文殊菩薩非常了不起,中國的四大名山,應該以文殊智爲首,因爲學佛若無智慧盲修瞎練。 所謂以上說是賢劫,現在是???界,應稱普賢,《大悲經》記“此大千世界,初育成時,有大水具,淨居天子,(天上的天子)觀此大水見有千徑諸妙蓮花,千徑非常微妙的妙蓮花在大水裏面,而且每一朵蓮花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只有賢人一千,(天子預言)同劫成佛,故名賢劫。”所以天子就預言,釋迦牟尼佛世賢劫中的第四尊佛,那麼還要成就九百九十六尊,彌勒菩薩屬于第五尊佛,已經預言的很好,如我們唱“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謂灌頂,也稱爲授記,就象宣誓一樣,叉利王子授記,在印度有叉地利,國王把自己的王位讓出來的時候,父王召集宰相、大臣、還有諸王眷屬都找來了,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頂,(澆即將即位的王子的頭)名灌頂位。就告訴他,你現在可以做國王了,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海是博大的,用四大海水灌頂是告訴王子做國王你一定要有心量有雄心大志,是老國王對新國王有這種期望,所以用這種方法,成就一個灌頂。在今天,國外總統上任宣誓就職,手扶聖經來宣誓,也如灌頂的形式,只是沒有水而已。在密宗有灌頂,雖然有灌頂,(在你頭上弄些露水做一種儀式)但是最好的灌頂是法灌頂。他在同你說話之間,他把一種佛法的微妙意傳授了給你,那才叫做真正的灌頂。至于那種用水的澆頭啊,那可能是與你結緣而已,否則的話爲什麼不用法灌頂呢?因爲那是最好的呀!菩薩授記也是如此,這些大菩薩受灌頂位也是一樣的,都已經認同了。他們就是大菩薩,這肯定是佛認定的了。 下面的經文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爲上首.諸大聲聞。”那麼舍利弗爲主,印度六千比丘爲伴,雖在菩薩衆種,上面講舍利弗帶領六千比丘走了,是舍利弗帶隊,因爲他是師傅,但現在這六千比丘都在菩薩衆中,舍利弗是那六千比丘的師傅,現在卻留在聲聞衆中,這是個疑惑,因爲舍利弗發了菩提心,發心要度聲聞衆生。他已經度了六千比丘,讓這六千比丘去皈依文殊菩薩,而這六千比丘恰恰是皈依文殊菩薩之後學習了大乘,回小向大,發起大心,菩薩是大道心鍾聲,不是小道心。正是因爲如此舍利弗已經度了六千比丘。但是他還要在聲聞乘衆,羅漢的隊伍裏給大乘隊伍了輸送回小向大的人才。法心就可以到達乘,舍利弗就是比丘僧團中得大乘佛法的使者。做小乘的工作使之進入大乘,不斷的進行默默佛法的使者。所以他一定要站在比丘僧團裏,因爲他的名望、地位、站在聲聞乘的隊伍裏,他說的話大家相信,他已經改變了,其他人也會去改變,是舍利弗站在聲聞隊伍中的原因。 下面的經文是:“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在于會的大衆之中還有叁十叁天,仞利天爲叁十叁天,也有說二十八天。橫著數是叁十叁天,豎著數就是二十八天。龍有四種,天龍,擎著天宮的;雲龍,行雨的龍;地龍,不是蛇;王龍,衛護國王倉庫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也沒見過,知道就好了。夜叉有稱爲青劫,是吃人的,吃生靈的生命的,也是一種鬼神;乾達婆譯爲尋鄉情,是天上的樂師,天帝有事,召開宴會,請乾達婆來奏上一曲,又這樣的作用,是個音樂家;阿修羅譯爲無端正,稱爲飛天,沒有天的果報,只有天的能力,沒有位置,所以叫無端正,男的醜陋,女的美貌異常,嗔恨,喜歡戰鬥,總是與天打仗;迦樓羅,金翅鳥,我們好像在中午時,可能觀想,大鵬金翅鳥,闊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襲來童子福,大鵬鳥總去吃龍的兒子,最後佛施食給金翅鳥,也就是迦樓羅,不是一只是很多的;緊那羅譯爲疑神,它的相貌像人,身體像畜生,頭上還有角,所以人們疑惑它是不是神啊!有這種感覺,它有特長,它是天藝的歌唱家,它很會唱歌,是歌星;摩睺羅伽譯爲大伏行,蟒蛇、蛤蟆之類的這種動物,飲酒不死成精了,稱摩睺羅伽。因爲有善根,所以都來法會護持佛法,在很多佛經都有天龍八部,護法善神,護持佛法。所以佛教與他們結緣,不與之結怨。他們能來護持佛法,這是一件好事。所以這次華嚴大會天龍八部也來護法了,衛護大行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他們都來護法了,這讓我們感受人身難得,我們應該更加精進,受持佛法,受持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下面的經文是“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上面所說的四菩薩以及聲聞雜類即護法善神,天龍八部等衆在法會之上,聽到佛陀所說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被佛陀印證之後都生起廣大的歡喜心,能夠使更多的人都受益。于是信受奉行,也就是成就聞四修叁慧,聞佛所說是聞慧,信受是思慧,奉行,修慧也。也就是成就了聞、思、修叁慧,我們也應該生起廣大歡喜心。也要信受,也要奉行。因爲只有如此才不會辜負廣大的佛恩。學佛就要報佛恩,你知道佛法太微妙了,太好了,你能聞到佛法,那說明是你一生的幸運。 如《金剛經》講你“若能持四句偈”,就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你實在無量劫前就種下善根了,更何況今天是《華嚴經》經聖啊!衆經之王啊!那我們每個人都有甚深的福報,有前因。因爲只有如此,才不會辜負廣大的佛恩,也不辜負難得的人身,佛說“我得人身如早上土,我失人身如大地土。”早上能有多少土,很難得此人身,而一失人身,可能會萬劫不複。在我們今天擁有人身的時候爲什麼不去珍惜?應該反思一下,應該非常非常的珍惜。 《普賢菩薩行願品》到此結束了,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是四天,什麼事情都是緣聚緣散,只是在此結束之際,說幾句作爲後學的幾點感想。第一感激作爲天臺宗的祖庭,爲晚輩提供了一次厲練自己的機會。感謝,首先先感謝上可下明大和尚,永觀法師,各位前輩、法師和居士,因爲法會是由大家共同促成的,卻一個緣分都不是圓滿的,能到現在這樣子,應該是深深的感激。雖然人們都說弘揚佛法,國清寺落到了實處,真的是在爲佛法負責。第二是感動,感動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除了可老外,我不認識其他前輩,但我想我已經不需要認識他們了,他們坐在那裏就是給我最大的鼓勵,所以內心深處,我們是在交流,我們是在溝通的。所以不需要言說了,應該說他們的經曆與修持在我看來高深莫測,因爲他們走在前面。盡管我懂得一點文字般若,我對于修行來講,無限向往。因爲佛法所說是要落到行上的,如果沒有行,說是說不成佛的。所以有一句話“說食不飽。”說什麼好吃。但並沒有落到實處,那有什麼用呢?但他們平易的坐在那裏,給晚輩以鼓勵,以鼓舞,激勵我把將來的事情做得更好。我的責任,我是法師,那我將來一定會對佛法負責。第叁是依依惜別,因爲往昔的因緣,我們相聚于國清寺的祖師到場,想起清代一位詩人,作過這樣一首詩“萬人如海浩無邊,生做漂漂不繼傳。”人生啊!人流湧動,人到哪裏去誰也不知道。“相守百年都是夢,偈同一泛皆前緣。”也就是在一起吃一頓飯都是緣分,更何況我們在一起相聚了幾天呢!這是更深的佛法的因緣,所以我說一定是有緣的,果然緣聚緣又散,相信學佛的旅途中我們還會緣散緣又聚,我相信一定會。 謝謝上可下明大和尚!謝謝前輩!謝謝法師!謝謝居士們!謝謝!曾經感動,我會繼續感動。因爲我屬于所有的衆生,如《華嚴經》所說,我也相信大家都屬于衆生,因爲只有屬于衆生,我們才能夠有所成就,不然的話學佛可能僅僅是一句空話。阿彌陀佛。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