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佛
靜波法師講述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
今天在這裏能夠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同大家結一次法緣,來表示我的法供養。《維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諸供養中,法供養聖。”當然,作爲出家人,弘法是家務,是他應該做的本份之事。今天我向大家講述的題目是“如何學佛”。
第一個問題是反思、反省和轉變。
第一個大問題的第一個小問題是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其實學佛就是要解決我們自己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無法解決,所以來依靠佛陀。釋迦牟尼在經典裏常常把我們的南瞻部洲叫做挲婆世界,挲婆世界翻譯過來就叫堪忍,堪忍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還可以忍耐。也就是說我們還可以湊合活著,那麼這裏邊就肯定有不盡人意,有缺陷,有不圓滿。我們常常說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苦。其實苦不僅僅是這些,所以佛經裏常常說有八萬四千種苦。面對現實,我們也能感覺到許許多多,比如我們面臨的很多種問題:比如說家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各種各樣令人煩惱、纏繞的問題。
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講,這些問題是越來越多,那麼這些問題不是我們自己能輕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就選擇了信佛,在苦不堪言的時候,我們來皈依佛祖,這個我覺得因緣非常殊勝,因爲能夠學佛的人是宿世因緣、宿世善本,不是輕易的事。有人不以爲然,其實你要珍惜,爲什麼?因爲還有很多的人不信佛,但是你能夠信佛,你一定要把佛信得更好,那也更難。因爲我發現了許許多多不太正常的學佛的情況。下面我們講這樣一些小問題:不是正常的學佛的幾種表現形式。
是的,現在社會上的僞劣産品越來越多,學佛的人也一樣。現在我們每每發現大街上出家人到處化緣,其實出家人是不會到處化緣的。但是他把頭發剃了,穿著袈裟,有很多善良的人們就上當了。其實化點錢都是小事,然後他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歪理誘惑你,使你誤入歧途,那麼這裏面還有一些廟宇裏的所謂的真正的出家人,他們也穿著袈裟,也把頭發剃掉,但是他們說的法是不是真正的法呢?記得有人向我講過:有一位法師,號稱法師,這位法師說是從名山上下來,然後自己照了張照片,是那種身上發光的透明的照片,到處用錄相去播,而且,還說是江澤民也參加了他的法會,李鵬也撥多少錢給他修什麼飛機場,這能是真正的學佛的嗎?這肯定不是。我提的這幾種情形大家要反思,是不是我們參與了,如果我們參與了,我們是不是正確的,我們應該反思。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寺(指北京法源寺─編者注)毗盧殿的旁邊,有個靈骨函,也就是舍利塔,每當初一、十五、星期天的時候,我總是能莫名其妙的發現有人在那兒,在那個舍利塔旁,像烤火似的,烤了一會兒,然後就又摸臉又摸屁股的。對這件事我是非常悲哀的。我曾經對他們說:“那只不過是一具棺材!”但是沒人相信你的話,一會兒大家又聚攏來了,覺得那裏非常的有誘惑力。我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學佛,可是他到廟裏來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引以爲戒,我不想再說什麼了,因爲他不相信你說的話。今天有這樣一個因緣,我覺得有必要借此機會說一說:這根本不是一個正確的學佛者的態度!我希望這樣的事以後杜絕。至少是應該少一些。不然的話,我們學佛沒有多少內涵。
還有人就是莫名其妙,有一次,有人就給我介紹來一位居士,說是學佛好幾年了,他說:“請問法師您能看到什麼嗎?”我當時也很疑惑,我說:“我看不到什麼呀。”他說:“那你白修了!”我覺得非常可笑,因爲如果僅僅學佛是爲了能看到什麼,我覺得人都不如貓頭鷹,或者是那些蝙蝠之類的,因爲它們在這方面比人有本事,有功能。如果人要學這些東西,那跟佛會越來越遠,所以根本不是一個學佛者的態度,這同樣是個悲劇。
還有就是人們對密教的不理解,然後趨之若鹜。曾經唐山有十幾個居士,聽說北京有密宗的活佛,還有什麼空行母呀等等,一個個歡喜雀躍的就跑來了。由于空行母和上師們給他們開了幾個咒語上有明碼標價,上面有四百的、二百的、叁百的,各種各樣的價格。他們是工薪階層,花不起這麼多錢,感覺很迷茫,就找我來了。然後就問:“空行母是在空中能飛行的嗎?”我說:“不是這樣的,空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空,這怎麼可以說是滿天飛的呢?這不是的。”但是他們不了解,所以最後他們把咒語交給我了,他問我:“師父你怎麼辦?”我說:“你就不要問了,只要你沒有負擔就好了。”─這同樣是個悲劇。
再不就是“*輪功”,(編者注:靜波法師是在1999年之前作此講演的,當時國家還沒有宣布取締“*輪功”。)“功”是最可怕的,有很多學了佛教的人放棄了學佛而去學“*輪功”,他說你們這個東西速度不快。他覺得那個“*輪功”速度快,那我就不知道你究竟要往哪條路上走得快了。如果真的要修“叁惡道”的話,那肯定很快。
曾經有一個李洪志的弟子找到我,試圖要說明他們的那個“*輪功”要比佛教高明多少,當時我就說:“你給我滾!”
這位李洪志的弟子就急了,說:“出家人怎麼能這樣呢?”我說:“是啊,你師父不是教你們真、善、忍大法的嗎?你怎麼一點兒也不能忍了呢?”
學佛要走正道,不走正道,不能稱其爲學佛者。對我們每個人來講,現在正是反思的時候。我們過去曾經走了許許多多的彎路,沒關系,只要你能夠回到正道上來,還爲時不晚。如果你一意孤行,你覺得你走的是正道,是對的,那我會說:“你很危險!”我們要反思這些個不正常的現象。
第叁點,佛陀的內涵。
“佛”字,中國人造這個字造得非常好,它是一個“人”字,旁邊一個“弗”字。“人”呢說明學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有人說:“你看我給牛也皈依啦,馬也皈依啦,把那些放生的動物都皈依啦。”這在菩薩戒裏面是學平等法,其實這些動物未必受皈依了,它得了一條生命,這倒肯定是無疑的。
你要知道,通過這種儀式,你、你的所得因緣、你的成佛的資糧在積累。
我們經常見到有些受了菩薩戒的人常常對那些畜生講:“你是畜生!有癡!發菩提心!”其實它會發嗎?不會發。但是我們的心由此而改變,這非常有意義。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因此,我說學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任何一種動物都不可能做。不論你怎麼樣賦予它,它也不行,因爲我會說法,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珍惜人身,非常難得,我們要珍惜。不要走錯了,學佛是人才能做的事。
旁邊有一個“弗”,也就是說不是“人”的價值觀念你才能成佛,有很多人學佛了,還在斤斤計較,還在跟家裏的人、社會的人因爲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在計較,你要知道,你一信佛,你的價值觀念應該超越“人”了,至少你要學著、試著超越。你怎麼可以再去斤斤計較?所以這是個悲哀。
我曾經在路邊經行的時候遇到兩個人在探討,在憤怒地探討:說某人已受了菩薩戒,但是又喝酒、又吃肉,還有罵人,還幹壞事。兩個人說得特別激動,而試圖引起我的注意,我一貫不注意別人的事情。後來他們終于耐不住,就問:“請問師父,你給評評理。”我說:“你們倆是佛教徒嗎?”他們說:“是啊,我們受菩薩戒已經七、八年了。”我說:“你們說的那個人他是佛嗎?”他說:“不是。”我說:“那你們學佛就好了,沒必要你跟他學。”
你又何必去計較呢?各有因緣,因果自負,如果你能勸說得了他,你應該去勸,如果你勸了他叁次,他再也不聽,那麼接下去你再勸的話那就是你的過了。因爲戒律上有規定:你只能勸叁次,超過叁次,人家再也不聽,那就是你有過了。因爲你不知道,這是因緣不合適。所以我們明白了,我們要改變我們作爲“人”的價值觀念。所以我們要說,我們是“人”,我們很幸運,但是我們要改變“人”的價值觀念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起,弘一大師有一句話:他說“昨日種種比如昨日死”就是說你在告別過去,“今日種種比如今日生”,因爲你獲得了新生。如果你一直糾纏在過去,
那麼你沒有希望。這個不是我危言聳聽,因爲學佛就是要不斷告別過去,你才能夠真正的放下,放下才會看破,看破你才會自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信你就試試。如果你一直糾纏過去,二十年前、昨天或是前天的事情,你一直在計較,那你學佛沒有希望。這種悲哀、這種煩惱都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說明你還是人的價值觀念,有人耿耿于懷、記憶非常深刻,那說明你的記憶力好,你做人可能是合格的,但是你要學佛,你是差之千裏,所以要反思、反省,要轉變,轉變我們的價值觀念。
我們要告別過去,展望未來。告別過去,是因爲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展望未來,是因爲未來有希望;把握現在,是因爲只有現在,我們才能有所作爲,所以我們要把握現在。這是第一個大問題:反思、反省、轉變。因爲我們的價值觀念出現了差錯。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依佛學佛。當然有很多人依人學佛,那我不加評論。今天我要正本清源,我說依佛學佛。因爲佛的意思是“覺者”,覺者就是智者,說的更清楚一點就是明白人。有很多人說:“我也明白。”其實這未必,如果你真正明白,你就不會有煩惱。但是你有很多煩惱,我們有很多我們解決不了的煩惱。當別人不惹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是有煩惱。我們往往看到自己都會別扭,這個就是沒有“覺”。
而我們是不覺的,爲什麼?幾乎我們所有人:凡是人,他就有人的缺點,幾乎每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因爲你的認識觀念的局限,導致了你的世界的局限,所以我們人看這個世界總是不清靜的,但是諸佛菩薩看我們這個世界是清靜的,所以我們總是懷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路程,…
《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