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不去轉,你沒有這樣的資糧,你不去轉這個業力,那你沒有希望。你不要認爲那太遙遠了,我坐什麼才能去呢?你坐什麼也去不了,都太慢。只有你的心的業力的轉變,一刹那間,你絕對可以去。
“正語”是說不能胡說八道了,要說正確的語言,你不說正確的語言,滿嘴都是胡說八道,你說謊,尤其是佛教徒說謊,那讓人家都難以思議的。佛教徒應該有一種責任感和義務感,他應該讓人感覺到是真、善、美的化身,至少不能讓人家在我們身上失望,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感覺。
“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身、口、意叁業,要求我們來維持我們正當的身業,做正當的職業。口要正語,意要常有正念。
“正命”是指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方法維持自己的生命,從事正確的職業。一個佛教徒他總不應該去殺生害命吧,就算一時改變不了,你也應該知道這樣的職業是不應該來做的。你遲早有一天你應該告別這種不善業。
“正精進”。那種學雞的外道、學牛的外道、學狗的外道那些都是“邪精進”。我們學佛的人是要“正精進”,我們每天要有自己的功課,能上上早殿、晚殿非常難能可貴,除此之外,你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功課。爲什麼?因爲每一天把水燒到20度的時候,第二天水又晾涼了。但是你不能保證自己,每天都忽冷忽熱的,那你很難積累有效的資糧去成佛。我們每天都應該自己有一點功課,不然的話,學佛就沒有多少意義。
“正念”就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正念。就像《六祖壇經》所說的覺、證、淨,當然還有念戒、念天,念戒就是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叁業的行爲的,念天是因爲天人是要守五戒十善的。我們要以五戒十善來作爲我們成佛的資糧。有人說我們又不學人天福報,我們要成佛的,我們就不學五戒十善了。我告訴諸位:《法華經·方便品》裏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也就是說:佛是兩足都尊的,既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光修慧,光修慧是沒有用的,光修福也沒有用的,都是瘸腿呀。所以他兩足尊,既要修福又要修慧,但是他這種福是成佛的福德因緣,不是人天福報。當然在五戒十善裏來成就,但是他又超越于五戒十善,超越人天福報。爲什麼?因爲我們在《金剛經》裏有講:叁輪體空布施,能施,所施、中間物,均都了不可得。這就是叁輪體空布施。這種布施就是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諸位要注意要培植這樣的福德因緣。也就是說能施的是我,我了不可得;所施的是法源寺,法源寺了不可得;中間物是布施的一點錢,錢也了不可得。不是一個永恒,不是一個真實不變。都是一個如幻如化,如幻人做如幻佛事而已。你不要認爲是真的,這是因爲你要通達這種如幻,你最終才能成佛。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說我一定要寫名字或我一定要不寫名字,這都是一種錯誤,你隨緣,人家要求你寫名字,你就寫名字,你不分別,不在乎你寫不寫名字。在乎你心裏是不是留下了這個痕迹,那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形式有時是重要的,有時是不重要的。對于惡的事來講,我們一定要重于形式,不能越雷池一步。對于善的事來講,我們要隨緣就好。
再說“正定”,培養了前幾種的資糧之後,你最終得到的是一種“正定”,不是人天的禅定。因爲往往我們坐禅,僅僅是坐到了一種很快樂的境界,但是你沒有波羅蜜,你沒有智慧的這種資糧的誘導來坐禅,他沒有智慧的關照,坐來坐去就誤入歧途。所以我說坐禅的最好的資糧就是你去通達《心經》或者《金剛經》,只有在不挂礙的情況下,你才能坐好這個禅。不然的話,你見到什麼境界了,你就隨境而轉。那很麻煩,在禅堂裏,有這樣兩句話: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是禅語,這就告訴我們,學佛要在“真谛”上去通達而不是在“世俗谛”上的。“世俗谛”上的假名安立,應該讓它隨緣安立,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大家說好的時候,我可以隨緣說好,我知道這個不好,但是我可以隨緣說好;大家說壞,我也知道那東西不壞,但是我可以隨緣說壞。但是你清清楚楚的明白那是不好也不壞的。
“真實相”就像我們《金剛經》定位說“實相”。什麼是“實相”?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或者也叫真理,或者也叫真相。這個“真理”是什麼?也就是沒有真理就是真理,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實相以無相爲相,是爲實相。”在這個世界上,你根本抓不到任何東西,所以你死心踏地,你就放下了,因爲你看破。佛法還有什麼呢?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叁法印”,進而來認識到這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實相以無相爲相,是爲實相。真實的相就是沒有真實相,就是真實的相。所以應該明白,只是你還沒有到位,包括我也一樣。此時,在同這個實相來相契的過程中,我們只能是逐步的改造自己,來逐漸的同這個真實的相相應。但是,我們得有一段時間,我們不能找理由,我們必須得“精進”,所以,我們要依“八正道”來學佛。
這就是“八正道”,學佛要走正道,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爲無論是“叁皈依”也好,還是“四依”也好,還是依佛也好,這條路就是一條光明的路,就是正道。當然它也是中道。中道是指我們能夠通達中觀的,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你說它空了嗎?它沒有空。你說它有嗎?它不是一個自性有,空有本來是一體,所以《心經》告訴我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點還要我們長時間的去體驗,不是現在一句兩句就能說明白的。
下面,我們還要來依“六度”來學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就是菩薩成就佛道的身體力行的工具。如今我們學佛,也要從這六種工具來成就。
第一個是要“布施”。我們每個人都有病,有人不以爲然,說我沒病。你只是在身體上沒有病,你的思想,你的思維、你的心靈有很多病,所以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比較奸貪,不是貪名、貪利,就是貪色、貪食、貪睡,反正有各種各樣的貪,但是如果你對于這種病,不去對治它,不對症下藥,你的病幾乎是沒有什麼希望,所以我們要用“布施波羅蜜”來對待,來醫治。因爲只有用“布施波羅蜜”來對治,我們奸貪的病才可能痊愈。有人總是原諒自己,我本來很窮,你可以去做別的,你可能布施一文錢,但是跟百萬富翁沒有什麼差距,佛法講平等,看你的發心。但是你不能不做呀,你幫助老人推一下車,你都不做,那你還哪有希望呀?“布施”是隨處可見的事,隨處都可以做的事,所以有人舉手投足之勞他都不做,這是不應該的,所以要把我們奸貪的病去掉,就必須要用“布施”這個藥,必須“布施”,不然的話,沒有希望。
第二是“持戒”,我們每個人都有毀犯,都規範自己犯法的,當然有的是沒有犯法,但是對學佛的戒律來講、按要求來講,常常是未盡人意,這個時候你要規範自己,爲什麼?因爲戒律是對治毀犯的,如果你總是違犯、犯戒,犯這個、犯那個的戒條,最終你的心猿意馬、你的心浮想連篇,你還能定下來嗎?所以,它也是對治我們毀犯這個病的。所以我們必須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行爲。只有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行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會清靜,這是“布施、持戒”。
“忍辱”,是對治嗔恨的,因爲我們幾乎連我們學佛的人也難免不能脫俗,爲什麼?因爲我們也有病,也生病,嗔恨很重,我們就看著這人不順眼,死不對眼,看見的就是不對眼,所以你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要修理自己,你就必須服“忍辱”這個藥。所以有人說忍辱真的很艱難,忍呢我肚子亂響,憋得難受,我覺得這個是不得法的。我們爲什麼講“六度”呢?因爲它有“波羅蜜”,如果沒有“波羅蜜”,這種忍辱忍來忍去最後就忍麻煩了,肚子可能就炸了,這很麻煩的。你要知道,真正的忍辱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往昔所造罪障罪業,今日償還,豈不快哉。
因爲你欠了人家的,你今天還債,你應該很高興。第二個做遊戲想,本來是一場遊戲,因爲“無常”“無我”,那麼這個時候哪裏還有什麼有人使我嗔恨的呢?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就覺得本來就是一個遊戲,那還有什麼話可講。第叁點就是以學佛增上緣想,如果這個人真正使你很生氣,很煩惱,那你可以去轉化這種煩惱,爲什麼?因爲在《涅槃經》裏有這樣一句話:一切諸鬼神等皆是諸佛菩薩之所實現,那你想想,惹你煩惱這個人焉知道他不是在考驗你,焉知道他不是聖賢,你應該很感激他。如果你想學人的話,你恐怕是應該煩惱,如果你想學佛的話,我倒覺得你應該轉化你的思維觀念。爲什麼?因爲這個時候你很幸運,有人考驗你,你就更容易成就,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的坎坷與煩惱,那麼這個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成就。有人說我學佛什麼事也沒有啊,我就覺著一天迷迷糊糊這樣過著,那你也就迷迷糊糊活著,你也就會迷迷糊糊地沒有成就。所以一個人經曆過是一件好事,苦難是你的一筆財富,尤其對學佛的人來講,越是苦難越是財富。不要拒絕苦難,你應該轉變我們自己的思維觀念,我今天所講的佛法更重要的問題,其實就要轉變我們原來做人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的話,你才能學佛,不然的話,老按人心、老按人情,老按人的價值觀念來衡量人和事,那我們還是離佛越來越遙遠。
“精進”是對治懈怠的。一個人也學佛了,他也皈依了,然後他就迷迷糊糊一天一天的,他也沒有做什麼,反正我是皈依了,但是你要皈依的時候,你要皈依了,至少你要有功課,至少你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你要叁皈依一次。如果你不能夠執行一個只皈依法、只皈依佛、只皈依僧,那你根本不能是一個佛教徒,你每天都在混。你要皈依,本身要有責任,你應該有義務,你應該提醒自己:我是一個佛教徒,佛教徒應該怎麼辦?自己應該要求自己,而不是要要求別人。我發現有很多學佛的佛教徒自從皈依之後,他就與衆不同了。他確實一天端著架子,確實不一樣了,然後他就有權力說別人。我想我從不去說別人,爲什麼?因爲別人是別人的因緣,別人可以教化的時候,你可以說上兩句,其實更多的人是不願意接受別人的說理的,所以我們就應該自己修理自己。修理自己都是很艱難的,因爲我們太愛自己了,所以我們就像剛才所說的:我有我在,人才輪回,人才煩惱,有我在,人才不得自在,不得解脫。所以我才說“諸法無我”,這是佛陀的“叁法印”。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應該懈怠。我們要精進,因爲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真正的我們老死將至的時候,我們到那時候後悔已經晚了。所以趁著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健康的,我們自己也有因緣學佛,我們又能夠聞到真正佛法,此時不精進,更待何時?一世人生,誰知道哪裏去了呢?流浪生死,那是很可悲的。我覺得大家幸運,雖然不幸運,沒有遇到佛,但是還是幸運的,因爲聞到法了。這是“精進”,那麼還有“禅定”。
“禅定”是對著人就在這個往事裏糾纏著,一會喜,一會怒,一會哀,一會樂,然後就在這樣的回憶的情況下生存,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反思。《聖經》裏有一句話:讓年輕人憧憬未來,讓老年人回憶過去。我覺得回憶過去、憧憬未來都不合適,應該要把握當下。只有把握當下,我們才會有希望,這是根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用我們的“禅定”去對治我們散亂的病,這是根本。
最後一點是“般若”,“般若”是最重要的,因爲他是佛母。只有母親才能生兒子,只有“般若”才能出生出佛子,才能生成佛陀。所以我們這樣講:如果我們周圍沒有“般若”智慧,那麼我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不能叫六度,只能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加上了“般若”,就可以叫“波羅蜜”了,否則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是有漏的,都是狹隘的,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知道五度如盲,六度如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瞎子,但是六度“般若”是眼睛,只有有了眼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才會走得更好,才會更完善。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我們應該在“般若”的指導下,來完成我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只有這樣的話,我們才有希望,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般若”。
“般若”就要從“叁法印”開始升起,就應該從一實相印升起來。就像我剛才說的: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實相以無相爲相,是爲實相。也就是說沒有真的也就是真的。那你還會挂礙什麼呢?你就明白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就不會再挂礙什麼了。來的你就接受,去的你也就不挽留,爲什麼?因爲你知道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你知道了之後,你就會對治你自己的苦惱,因爲人都貪得無厭,去了的他要挽留,來的他要拒絕,人都是這樣,人的毛病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反思,反思我們做爲人的很多很多的弱點,如果你想超凡入聖,你真的想學佛,那就要反思、反省、轉變,這才叫真正的學佛。今天我就簡單地這樣講了一點,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一點點益,我想也就足夠了。
阿彌陀佛!
《如何學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