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学佛▪P5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你不去转,你没有这样的资粮,你不去转这个业力,那你没有希望。你不要认为那太遥远了,我坐什么才能去呢?你坐什么也去不了,都太慢。只有你的心的业力的转变,一刹那间,你绝对可以去。

  “正语”是说不能胡说八道了,要说正确的语言,你不说正确的语言,满嘴都是胡说八道,你说谎,尤其是佛教徒说谎,那让人家都难以思议的。佛教徒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他应该让人感觉到是真、善、美的化身,至少不能让人家在我们身上失望,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觉。

  “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口、意三业,要求我们来维持我们正当的身业,做正当的职业。口要正语,意要常有正念。

  “正命”是指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从事正确的职业。一个佛教徒他总不应该去杀生害命吧,就算一时改变不了,你也应该知道这样的职业是不应该来做的。你迟早有一天你应该告别这种不善业。

  “正精进”。那种学鸡的外道、学牛的外道、学狗的外道那些都是“邪精进”。我们学佛的人是要“正精进”,我们每天要有自己的功课,能上上早殿、晚殿非常难能可贵,除此之外,你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功课。为什么?因为每一天把水烧到20度的时候,第二天水又晾凉了。但是你不能保证自己,每天都忽冷忽热的,那你很难积累有效的资粮去成佛。我们每天都应该自己有一点功课,不然的话,学佛就没有多少意义。

  “正念”就是要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正念。就像《六祖坛经》所说的觉、证、净,当然还有念戒、念天,念戒就是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的,念天是因为天人是要守五戒十善的。我们要以五戒十善来作为我们成佛的资粮。有人说我们又不学人天福报,我们要成佛的,我们就不学五戒十善了。我告诉诸位:《法华经·方便品》里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也就是说:佛是两足都尊的,既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光修慧,光修慧是没有用的,光修福也没有用的,都是瘸腿呀。所以他两足尊,既要修福又要修慧,但是他这种福是成佛的福德因缘,不是人天福报。当然在五戒十善里来成就,但是他又超越于五戒十善,超越人天福报。为什么?因为我们在《金刚经》里有讲:三轮体空布施,能施,所施、中间物,均都了不可得。这就是三轮体空布施。这种布施就是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诸位要注意要培植这样的福德因缘。也就是说能施的是我,我了不可得;所施的是法源寺,法源寺了不可得;中间物是布施的一点钱,钱也了不可得。不是一个永恒,不是一个真实不变。都是一个如幻如化,如幻人做如幻佛事而已。你不要认为是真的,这是因为你要通达这种如幻,你最终才能成佛。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说我一定要写名字或我一定要不写名字,这都是一种错误,你随缘,人家要求你写名字,你就写名字,你不分别,不在乎你写不写名字。在乎你心里是不是留下了这个痕迹,那就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形式有时是重要的,有时是不重要的。对于恶的事来讲,我们一定要重于形式,不能越雷池一步。对于善的事来讲,我们要随缘就好。

  再说“正定”,培养了前几种的资粮之后,你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正定”,不是人天的禅定。因为往往我们坐禅,仅仅是坐到了一种很快乐的境界,但是你没有波罗蜜,你没有智慧的这种资粮的诱导来坐禅,他没有智慧的关照,坐来坐去就误入歧途。所以我说坐禅的最好的资粮就是你去通达《心经》或者《金刚经》,只有在不挂碍的情况下,你才能坐好这个禅。不然的话,你见到什么境界了,你就随境而转。那很麻烦,在禅堂里,有这样两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是禅语,这就告诉我们,学佛要在“真谛”上去通达而不是在“世俗谛”上的。“世俗谛”上的假名安立,应该让它随缘安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大家说好的时候,我可以随缘说好,我知道这个不好,但是我可以随缘说好;大家说坏,我也知道那东西不坏,但是我可以随缘说坏。但是你清清楚楚的明白那是不好也不坏的。

  “真实相”就像我们《金刚经》定位说“实相”。什么是“实相”?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或者也叫真理,或者也叫真相。这个“真理”是什么?也就是没有真理就是真理,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抓不到任何东西,所以你死心踏地,你就放下了,因为你看破。佛法还有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认识“三法印”,进而来认识到这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真实的相就是没有真实相,就是真实的相。所以应该明白,只是你还没有到位,包括我也一样。此时,在同这个实相来相契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是逐步的改造自己,来逐渐的同这个真实的相相应。但是,我们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不能找理由,我们必须得“精进”,所以,我们要依“八正道”来学佛。

  这就是“八正道”,学佛要走正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无论是“三皈依”也好,还是“四依”也好,还是依佛也好,这条路就是一条光明的路,就是正道。当然它也是中道。中道是指我们能够通达中观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你说它空了吗?它没有空。你说它有吗?它不是一个自性有,空有本来是一体,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点还要我们长时间的去体验,不是现在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的。

  下面,我们还要来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体力行的工具。如今我们学佛,也要从这六种工具来成就。

  第一个是要“布施”。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没病。你只是在身体上没有病,你的思想,你的思维、你的心灵有很多病,所以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比较奸贪,不是贪名、贪利,就是贪色、贪食、贪睡,反正有各种各样的贪,但是如果你对于这种病,不去对治它,不对症下药,你的病几乎是没有什么希望,所以我们要用“布施波罗蜜”来对待,来医治。因为只有用“布施波罗蜜”来对治,我们奸贪的病才可能痊愈。有人总是原谅自己,我本来很穷,你可以去做别的,你可能布施一文钱,但是跟百万富翁没有什么差距,佛法讲平等,看你的发心。但是你不能不做呀,你帮助老人推一下车,你都不做,那你还哪有希望呀?“布施”是随处可见的事,随处都可以做的事,所以有人举手投足之劳他都不做,这是不应该的,所以要把我们奸贪的病去掉,就必须要用“布施”这个药,必须“布施”,不然的话,没有希望。

  第二是“持戒”,我们每个人都有毁犯,都规范自己犯法的,当然有的是没有犯法,但是对学佛的戒律来讲、按要求来讲,常常是未尽人意,这个时候你要规范自己,为什么?因为戒律是对治毁犯的,如果你总是违犯、犯戒,犯这个、犯那个的戒条,最终你的心猿意马、你的心浮想连篇,你还能定下来吗?所以,它也是对治我们毁犯这个病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只有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会清静,这是“布施、持戒”。

  “忍辱”,是对治嗔恨的,因为我们几乎连我们学佛的人也难免不能脱俗,为什么?因为我们也有病,也生病,嗔恨很重,我们就看著这人不顺眼,死不对眼,看见的就是不对眼,所以你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就要修理自己,你就必须服“忍辱”这个药。所以有人说忍辱真的很艰难,忍呢我肚子乱响,憋得难受,我觉得这个是不得法的。我们为什么讲“六度”呢?因为它有“波罗蜜”,如果没有“波罗蜜”,这种忍辱忍来忍去最后就忍麻烦了,肚子可能就炸了,这很麻烦的。你要知道,真正的忍辱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往昔所造罪障罪业,今日偿还,岂不快哉。

  因为你欠了人家的,你今天还债,你应该很高兴。第二个做游戏想,本来是一场游戏,因为“无常”“无我”,那么这个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有人使我嗔恨的呢?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觉得本来就是一个游戏,那还有什么话可讲。第三点就是以学佛增上缘想,如果这个人真正使你很生气,很烦恼,那你可以去转化这种烦恼,为什么?因为在《涅槃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诸鬼神等皆是诸佛菩萨之所实现,那你想想,惹你烦恼这个人焉知道他不是在考验你,焉知道他不是圣贤,你应该很感激他。如果你想学人的话,你恐怕是应该烦恼,如果你想学佛的话,我倒觉得你应该转化你的思维观念。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你很幸运,有人考验你,你就更容易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坎坷与烦恼,那么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成就。有人说我学佛什么事也没有啊,我就觉著一天迷迷糊糊这样过著,那你也就迷迷糊糊活著,你也就会迷迷糊糊地没有成就。所以一个人经历过是一件好事,苦难是你的一笔财富,尤其对学佛的人来讲,越是苦难越是财富。不要拒绝苦难,你应该转变我们自己的思维观念,我今天所讲的佛法更重要的问题,其实就要转变我们原来做人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学佛,不然的话,老按人心、老按人情,老按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人和事,那我们还是离佛越来越遥远。

  “精进”是对治懈怠的。一个人也学佛了,他也皈依了,然后他就迷迷糊糊一天一天的,他也没有做什么,反正我是皈依了,但是你要皈依的时候,你要皈依了,至少你要有功课,至少你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你要三皈依一次。如果你不能够执行一个只皈依法、只皈依佛、只皈依僧,那你根本不能是一个佛教徒,你每天都在混。你要皈依,本身要有责任,你应该有义务,你应该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徒应该怎么办?自己应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要求别人。我发现有很多学佛的佛教徒自从皈依之后,他就与众不同了。他确实一天端著架子,确实不一样了,然后他就有权力说别人。我想我从不去说别人,为什么?因为别人是别人的因缘,别人可以教化的时候,你可以说上两句,其实更多的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说理的,所以我们就应该自己修理自己。修理自己都是很艰难的,因为我们太爱自己了,所以我们就像刚才所说的:我有我在,人才轮回,人才烦恼,有我在,人才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所以我才说“诸法无我”,这是佛陀的“三法印”。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懈怠。我们要精进,因为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真正的我们老死将至的时候,我们到那时候后悔已经晚了。所以趁著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健康的,我们自己也有因缘学佛,我们又能够闻到真正佛法,此时不精进,更待何时?一世人生,谁知道哪里去了呢?流浪生死,那是很可悲的。我觉得大家幸运,虽然不幸运,没有遇到佛,但是还是幸运的,因为闻到法了。这是“精进”,那么还有“禅定”。

  “禅定”是对著人就在这个往事里纠缠著,一会喜,一会怒,一会哀,一会乐,然后就在这样的回忆的情况下生存,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圣经》里有一句话:让年轻人憧憬未来,让老年人回忆过去。我觉得回忆过去、憧憬未来都不合适,应该要把握当下。只有把握当下,我们才会有希望,这是根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用我们的“禅定”去对治我们散乱的病,这是根本。

  最后一点是“般若”,“般若”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是佛母。只有母亲才能生儿子,只有“般若”才能出生出佛子,才能生成佛陀。所以我们这样讲:如果我们周围没有“般若”智慧,那么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不能叫六度,只能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加上了“般若”,就可以叫“波罗蜜”了,否则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有漏的,都是狭隘的,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知道五度如盲,六度如导,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瞎子,但是六度“般若”是眼睛,只有有了眼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会走得更好,才会更完善。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我们应该在“般若”的指导下,来完成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希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般若”。

  “般若”就要从“三法印”开始升起,就应该从一实相印升起来。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也就是说没有真的也就是真的。那你还会挂碍什么呢?你就明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不会再挂碍什么了。来的你就接受,去的你也就不挽留,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你知道了之后,你就会对治你自己的苦恼,因为人都贪得无厌,去了的他要挽留,来的他要拒绝,人都是这样,人的毛病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反思,反思我们做为人的很多很多的弱点,如果你想超凡入圣,你真的想学佛,那就要反思、反省、转变,这才叫真正的学佛。今天我就简单地这样讲了一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一点点益,我想也就足够了。

  阿弥陀佛!

  

  

《如何学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