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衆典籍。”有人津津樂道,看見道家的書,甚至一些流傳的莫名其妙的東西,什麼白衣大士,什麼咒呀,什麼這個那個的東西,這根本不是佛教的東西。你要記住,你學的是正法,你要弘揚的是正法,你要流傳的也是正法,你不能搞這些東西,“皈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師徒衆。”有人也跟著一個師父跑了,跑來跑去,跑出些什麼呢?我不好說什麼。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因爲衆生都是有分別心的,有分別心,他就會按照時間的觀念來要求我們,我們可能會證得無我了,但是還有一個義務,就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第九大願裏講的:要恒順衆生。就說我可能證得什麼好壞觀念全都沒有了,但是衆生他有一個選擇,衆生希望我是好人,所以我就必須要做好人,我怎麼可以隨便欺騙呢?隨便胡言亂語、胡說八道呢?或者叫混水摸魚呢?這都是不應該的。你可以沈默,你可以孤獨,沒有關系,但是你絕對不能胡作非爲。要有規範,就像傳印老法師曾經講過的:我們要信因果,如果沒有因果,我們怎麼學佛,我們胡作非爲,有人能夠信任我們、信服我們嗎?說這樣的人可以信賴─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要依“叁皈依”學佛,“叁皈依”就是我們的規範,就是我們學佛的標准。如果我們不能有這樣的規範,我們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
第五點,我們要依“四依”學佛。
第一,依法不依人。今天我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還是要依法不依人。我說的是佛法,所以大家可以信任我。如果我胡說八道,那大家可以否認,甚至可以說不信。沒關系。依法不依人,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都是依人不依法的。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有這樣一句話: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現在我們的佛教徒有時候不對,他說我愛真理,但是我更愛我師。表面上說我愛真理,實際上他更愛他的師父。我必須要正本清源一下,佛、法、僧叁寶本爲一體,他是要覺證境的。《壇經》是這樣講的:如果我們的師父講的是真正的佛法,我們沒有理由不恭敬他。如果我們的師父講的不是佛法,那我們真的可以遠離他。爲什麼?因爲我們學的是佛,絕對不是人。所以要依法不依人。如果我們真是依人不依法,那你極有可能誤入歧途,因爲很多事情已經證明。
第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要了脫我們生死的。因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因爲人生就這麼短暫,說是給你個官兒,給你很多錢。(錄音質量不好,約二十字聽不清楚)有些佛教徒越學越苦惱,這是不對的,要麼你就別學了,你要反思、反省。爲什麼?如果你越學越苦惱,說明你沒學好,說明你不得法。學得好的人絕對不應該有苦惱,他每天都會很快樂,因爲他法喜充滿,所以他應該是快樂的,但前提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人也可以,但一定是善知識,講的是真正的佛法,不然就很麻煩。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解脫生死的,不了義就是世間的名利呀,有人說一學佛就覺得工作非常順利,我發財了,炒股票也贏利了,還有很多故事都覺得很高興,他每天過得也很滋潤,他覺得這樣還真好。但是他不知道老之將至,死期來臨,不是說我嚇唬諸位,你要知道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角度去看,人爲什麼怕死,是因爲人不了解死亡,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死,你信嗎?正是因爲如此,我們不敢面對死亡,我們老欺騙自己,所以一個家庭祝壽,常說:“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都是騙人的,但是大家願意聽。學佛就不應該說謊言,但是我們每個人都願意聽這些,這樣的障礙都超超脫不了,我們還學什麼佛?你說他兩句壞話,他一晚上都睡不著覺,爲什麼?因爲他在耿耿于懷,他在恨,他在煩惱,他要找機會要報複你。這不是麻煩了嗎。睚眦必報,這那裏是佛教徒,所以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所以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些東西、那些世間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無非是一場因緣而已,真正得到的人問問你們什麼感覺?你們說,也不過如此。沒有得到的人也許覺得是個遺憾,但是我覺得不得也罷,因爲“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還是要反思這樣一件事。
第叁,依智不依識。
有一次,院裏的居士跑出來了,就看著那架噴氣式飛機轉來轉去的,拉了幾條線,有人就帶頭喊:“你看蓮花。”是眼睛看著的相,但是如果用智慧觀來看呢,難道不是如幻如化嗎?致使有很多人跟著起哄,我出來了,我說:“你們喊什麼呢?”他說:“這是個蓮花、萬字,吉祥。”我說:“不是,剛才是飛機飛過去了。”他們也不好意思,只好回去了。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精神根本不大正常,就在喊:“看哪,看哪,那兒有佛像呀!”有很多人也在看,看什麼呀?我什麼也沒看到,只看到一只麻雀。我不是因爲我看不到,就否定人家。但是你要知道,這種謠言的傳播,只能是惑衆而已。如果說他看到了,他是真有因緣看到了,那屬于他個人的因緣,如果我們看不到,因爲我們的因緣,我們千萬不要苦惱,看不到就很悲哀,絕對不應該,因爲說明我們就不需要這些假相來誘導我們,說明我們已經很出色,很成功,所以我們就不需要這些東西。所以要依智不依識,俗話說:“眼見爲實,耳聽是虛”。但是現在我說耳聽是虛,眼見也是虛,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所以見也罷,不見也罷,爲什麼?因爲隨緣嘛。不然的話,我們學什麼佛?所以要依“四依”學佛。
第四,依義不依語。
佛經中所表達的內涵就是義。“不依語”語言文字只是一種工具,就像《金剛經》告訴我們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如筏喻”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我們到達彼岸之後,我們都要把工具舍掉,何況不是真正的佛法呢。釋迦牟尼在說法四十九年的時候,他臨涅槃的時候,這樣講:“我說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李洪志在他的《轉*輪》裏說:“釋迦牟尼還沒發現真理呢。”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我說他是妖言惑衆。誰跟他跑得積極,肯定悲哀,爲什麼?因爲就從這件事來講,他就不知道真理是無言的。是由我們每個人去體驗的、去體證的,不是靠我們去說成佛,所以叫依義不依語。
所以我們要依“四依”來學佛──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我們要反思,我們是不是按“四依”來學佛了。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按“四依”來學佛,我們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第六點,我們依“八正道”來學佛。
“八正道”,肯定有不正道了,當時的古印度,有各種各樣外道的盛行,佛教的經典中常常發現說有九十六種外道,我現在感覺到,現在的外道不僅僅是九十六種,九千九百九十六種也多。爲什麼?《楞嚴經》說了: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現在真的是誰都在講,誰都在說。但是誰都說:我說如何。我今天要說,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所以大家要學佛,我說完了就說完了,大家好好學佛就是了,不要說是我說的。我沒說什麼,我說的是佛說的法,都是他說過的。我只是提醒大家,應該正本清源,好好學佛。
在九十六種外道中,有一種表現特殊的,比如說:持牛戒的外道,放著人不做,他去吃草去了。他覺著這樣將來能夠升天。吃草,你覺得這不是令人很悲哀的事嗎?但我們很多人就是這類人,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那麼持狗戒的也有,他去吃糞便,他覺得人苦盡甘來,他認爲人只要把那些糞便都吃掉了,將來一定能享福升天。這同樣是一種錯誤;有的把自己的頭發拔掉了,這不是自己摧殘自己嗎?他認爲這樣的話,將來也能得到好處;有的人自己臥在竹簽子裏,折磨自己,然後就紮得渾身淨眼。他覺得自己這樣也是一種修行;還有的人是站在高岩上,或者是從山上往下跳,摔得缺胳膊瘸腿的,他覺得這樣也是一種修行;也有的人更可笑,他像向日葵一樣站在那兒,跟著太陽轉。太陽一點一點地從東到西,他的腦袋也一點一點地從東轉到西;還有一種外道,學公雞,金雞獨立,他把一只腳著地,另一只腳就跷起來,就那麼站著。他認爲這樣也可以修行成道,當然這些都是苦行外道,這都是很可笑的。這各種各樣的外道現在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了,我們是不是有這種情況。
釋迦牟尼曾經就告訴過這些外道:要學雞,你們將來就成雞,要學牛,你們就成牛,你們要學狗,將來就成狗。你要學佛,將來必定成佛。所以我們爲什麼不學佛呢?尤其有這樣好的因緣,你聽聞到佛法了。所以我們要反思自己,過去是不是錯了,如果是錯了,就應該向前看,不要再抱著過去那種陳舊的價值觀念,再去陶醉了,那是很可怕的。
正因爲如此,佛才說“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我們學佛要有正知見,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要依“叁法印”來學佛,我們要依佛來學佛,依“叁皈依”來學佛,要依“四依”來學佛,這才是正見,這才是正道,這才是正知見。否則你學什麼佛?老說我能看著什麼,再說就是我能把你的病治好。我可以告訴你:心病還是心藥醫。很多人就是因爲良心壞了,才得病的。要不然的話能得病嗎?但是也有宿世業障,我也得病,我也有業障,但是我從來不迷信,氣功大師能把我的病治好。我就從來沒迷信過,曾經有過那樣的因緣,有人要給我發功,要把我的病拿走。我說:“對不起,我甯可死掉。”我不想這麼做,因爲我是一個佛教徒。
“正思惟”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應該是正知見的思維,不能胡思亂想,我們在地上,老是琢磨天上在幹什麼?極樂在幹什麼?你現在不好好修行,你思考這些幹什麼?你現在就好好修行,你讀過《阿彌陀經》,也讀過《無量壽經》,你爲什麼不好好念佛?爲什麼不改掉自己心的業障的問題?你不要認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離十萬億國土,我可以告訴你:你的心一轉變,馬上就可以到極樂世界…
《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