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走到第三个“法印”。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因为有“我”,人们才担心,因为有“我”,人们才恐惧,所以人们不敢做出牺牲,比如《金刚经》说:歌利王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如果他有“我”,他还会这样做吗?当初我学佛的时候,我一看《金刚经》,我非常恐怖,我说这样的佛法我学不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学到一定程度,我能这样做,至少我现在理解了佛陀,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证得了“无我”了,他觉得我并不实在,我可以奉献,可以牺牲。
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夜叉来考验他,夜叉在那里面说了一句佛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在修行的时候,他一听到这个法,他立刻就有所悟。这个夜叉说完了,就不再说了。释迦牟尼就问他说:“你把下边那半句偈说出来。”他说:“我不说。”他说:“为什么?”他说:“我饿著呢。”他说那怎么办呢?他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让我把你吃掉。”佛祖为了追求真理,因地的时候就是他还在做菩萨的时候,他说:“可以,只要你告诉我,你可以吃掉我”。所以这位夜叉就告诉他了:“生灭灭矣,寂灭为乐。”释迦于是大悟,
夜叉也没有吃他,因为这是菩萨的一个示现。这就是他敢于牺牲自己,而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牺牲自己,我们非常恐惧,幻得幻失,所以我们面对释迦牟尼,我们要发惭愧心。
有人常常请一尊佛像,他老是去装个藏呀,开个光啊。我觉得我也理解,因为作为一个层次的因缘,我必须理解这种信仰的层次,但是你要知道,我们把佛像摆在那里,是在随随时时的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跟佛菩萨、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相应的,是应该见贤思齐的,而不是说一开光就有灵验了,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可以包容,包容那些能去开光的人,因为他的信仰层次就这么高,他跪在那个佛像前,放点香蕉,放点苹果,他开始就向佛陀讨价还价,他说你保佑我这个,你保佑我那个,提了好多好多条件。这非常麻烦,你自己的心地不改变,你说佛陀怎么去满你的愿。有人信著信著佛就急了,说这佛信得没用,因为他不满我的愿。你要知道,你心里并没有那个种子,他怎么满你的愿呢?因为佛陀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不是要解决你升官发财的问题,当然,你要是去做好事,你说我来三界,要做国王,要做大富长者,没问题,肯定满你的愿。但是你必须播种,必须种下那个因,你才有可能满愿。就像必须精进的修行,你才有可能成佛。
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什么事的,古人说:不是有心息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往往我们坐禅的时候,胡思乱想,浮想连篇。问这个,问那个,我的妄想这么多,怎么办?怎么办?无事可商量!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些妄想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要放下,不要在意它,就像天空中飞过来几片云一样,它飞过来就让它飞过来,它飞走了就让它飞走了嘛。你为什么要阻碍呢?《金刚经》你也学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不要住在那片云彩上,那你还有妄想吗?我想是没有了。这不只是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是可以去检验的。所以学佛是实践的法,不是靠我们说的多漂亮。不过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还是不能不说,说过了之后,就要靠我们去体验。
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移旧时人,只移旧时行旅处。”人还是原来的人,只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那些容易引起我们烦恼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烦恼了。容易引起我们激动、高兴、欢喜的事情,也不会那样激动,我就很平静,因为该来了它就会来了,该去的必然会去。为什么?因为该来的你拒绝是拒绝不掉的,比如说你的业力、你的业报,有人老发牢骚,我学佛之后,他既然还不顺利,那就很正常了。因为因果现前了嘛!但是你的思想观念一转变,你就是重报轻受。你想一个人被箭射伤了,受伤了之后他就发牢骚,他越发牢骚,接二连三的箭就把他射的刺猬一样,最后射死。因为就一件烦恼,就一支箭,如果你真正会用智慧去关照它,你就会发现你只要一咬牙,这支箭也就过去了,而且就真的过去了,你就会偿还业债,《一梦漫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别人欺负自己了,往昔所造业债,今日偿还,岂不快哉!我觉得是一种境界。当然,做游戏想,这本来是“诸行无常”都已经过去,“诸法无我”没有主宰,难道不是一个游戏吗?《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是让我们去体会的,不是让我们去说的。
有人做了一个梦,又告诉这个人,告诉那个人,弄得很多人心里都不得安宁,因为那是梦,我要告诉大家:睁著眼都是一场大梦,何况闭著眼?所以要注意,既然要学佛,就好好学佛,不学我也毫无办法。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法印”,叫“涅槃寂静”。
有人一听到涅槃就很伤感,说这就是死掉了,其实根本不是,涅槃是不生不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是不美不丑,不高不低,不好不坏。有人问: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别出来的。比如说你看这个人长得漂亮,另一个说他长得不怎么样,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绝对不一样。我觉著这个茶杯非常好,那个人说这不行,因为他的要求高了一点,因为他们的身份呀、文化呀,还有自己的地位呀,各种各样的因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不定。
我常常讲一只麻雀飞过来,一个人长得再漂亮,它也不买你的帐,他也会被吓跑,你说这定不定呢?我们的这种美丑的观念都是人制造出来的。人老是按人的观念去衡量世界,就产生许许多多的误差,所以有时人他就怪了,他就不好好做人了。他一学了气功、一学了佛之类的,他就开始瞎琢磨,他要飞起来,他要知道很多东西,他要能闻著什么香味。我告诉你,人的鼻子比狗的鼻子差远了,你能闻到什么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一提,你不要骄傲。你要学佛,这种观念必须否定掉,人为什么老不甘心去做人,他老想像鸟一样飞起来呀,像鱼一样在水里游呀或者是出点功能什么的。那我告诉你,只有人才能学佛,你要真的变成那些东西,那你就没希望了。
“涅槃寂静”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不定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不美的,同时也不是丑的,因为是远离二边,叫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这才叫智慧到彼岸,不然的话,你那有希望呀?人就犯这个毛病,这个人是好人吗?不是。是坏人吗?也不是。因为是好人见到他,他就是好人,坏人见到他,他就是坏人,是不定的。学佛要把这样的价值观念超越过去,只有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念,你才有希望。所以叫不好也不坏,不好就像一枚硬币一,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看到了反面,就说没字。你能说这个硬币是有字或无字吗?你不能说,因为你说了有字或无字,都偏了一边。真正修般若波罗蜜的人,到八地菩萨,他是空有定观,他看到有的时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为什么?因为我们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烦,所有偏空的人最后胡作非为,他说什么都没有了,这可以吗?我们常说一切法皆空,比如说你上厕所,男的你跑到女厕所里,你试试?这非常麻烦,所以道德规范你必须严持。
空也不碍有,空是在有上通达的。你只有看到水流动,这是有,同时你感到刹那刹那都在变幻,孔子在川上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一切都像这水一样流过去了,你看它停留下来了吗?你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流水上去感受的,你不要说我观无常,我就在那想无常。那不行,你得观事物,一切宇宙万有中体现出的无常,这才是真正的观照,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好坏美丑一切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著在上面就可以说是涅槃了,就可以是“涅槃寂静”了。让我们真正的不著在美丑善恶高低观念之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是有希望的。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只是一个怎样把握的问题。不然的话,学佛如果是很轻松的话,像我刚才这样的讲,那我自己就已经成佛了。这根本不可能,我还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在我自己的心理上改造,在我心理上播种、耕耘。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闹,几乎也没什么希望。一个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样可以,但是整天泡在这里,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里。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行走坐卧皆是禅,不一定,你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要吹牛皮。你自己试试你想要出来的时候,你就不让他出来,你这才叫你做了自己真正的主宰,要不然的话,你在做你的主宰吗?我想这不是的,你就在随境所转。《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果被物转,即是凡夫,若能转物,即是如来。其实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四个问题:我们要依“三皈依”学佛。
有人说“三皈依”不是戒,我告诉你“三皈依”就是戒。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三皈依”就是要规范我们自己的身心行为的,“三皈依”就告诉我们“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魔。”我们很多佛教徒莫名其妙,算卦呀,捣鬼呀,学气功呀,你说是佛教徒吗?根本不是。但是他学得津津有味,他说这个不矛盾,怎么不矛盾?你脚踩两只船,你试试?那只船开了,你都得掉水里。你试试,肯定是这样的,没有半点好处。
学佛要正本清源,你该学佛就好好学佛,这就是戒,就是规范你的。你不要以为你皈依佛后,你还可以学别的。我告诉你,你真的要警醒了。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为什么在《佛遗教经》里说:至心一处,何事不办?你只能至心一处,不能三心二意。“皈依法竟,宁舍身…
《如何学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