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學佛▪P3

  ..續本文上一頁走到第叁個“法印”。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因爲有“我”,人們才擔心,因爲有“我”,人們才恐懼,所以人們不敢做出犧牲,比如《金剛經》說:歌利王因地的時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鷹。如果他有“我”,他還會這樣做嗎?當初我學佛的時候,我一看《金剛經》,我非常恐怖,我說這樣的佛法我學不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學到一定程度,我能這樣做,至少我現在理解了佛陀,爲什麼?因爲他已經證得了“無我”了,他覺得我並不實在,我可以奉獻,可以犧牲。

  釋迦牟尼在因地的時候,他遇到一個夜叉來考驗他,夜叉在那裏面說了一句佛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牟尼在因地的時候,他在修行的時候,他一聽到這個法,他立刻就有所悟。這個夜叉說完了,就不再說了。釋迦牟尼就問他說:“你把下邊那半句偈說出來。”他說:“我不說。”他說:“爲什麼?”他說:“我餓著呢。”他說那怎麼辦呢?他說:“除非你答應我一個條件,讓我把你吃掉。”佛祖爲了追求真理,因地的時候就是他還在做菩薩的時候,他說:“可以,只要你告訴我,你可以吃掉我”。所以這位夜叉就告訴他了:“生滅滅矣,寂滅爲樂。”釋迦于是大悟,

  夜叉也沒有吃他,因爲這是菩薩的一個示現。這就是他敢于犧牲自己,而現在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犧牲自己,我們非常恐懼,幻得幻失,所以我們面對釋迦牟尼,我們要發慚愧心。

  有人常常請一尊佛像,他老是去裝個藏呀,開個光啊。我覺得我也理解,因爲作爲一個層次的因緣,我必須理解這種信仰的層次,但是你要知道,我們把佛像擺在那裏,是在隨隨時時的提醒我們自己,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就跟佛菩薩、佛陀的身、口、意叁業是相應的,是應該見賢思齊的,而不是說一開光就有靈驗了,我是這樣想的,當然我可以包容,包容那些能去開光的人,因爲他的信仰層次就這麼高,他跪在那個佛像前,放點香蕉,放點蘋果,他開始就向佛陀討價還價,他說你保佑我這個,你保佑我那個,提了好多好多條件。這非常麻煩,你自己的心地不改變,你說佛陀怎麼去滿你的願。有人信著信著佛就急了,說這佛信得沒用,因爲他不滿我的願。你要知道,你心裏並沒有那個種子,他怎麼滿你的願呢?因爲佛陀要解決生死的問題,不是要解決你升官發財的問題,當然,你要是去做好事,你說我來叁界,要做國王,要做大富長者,沒問題,肯定滿你的願。但是你必須播種,必須種下那個因,你才有可能滿願。就像必須精進的修行,你才有可能成佛。

  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什麼事的,古人說:不是有心息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往往我們坐禅的時候,胡思亂想,浮想連篇。問這個,問那個,我的妄想這麼多,怎麼辦?怎麼辦?無事可商量!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些妄想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你要放下,不要在意它,就像天空中飛過來幾片雲一樣,它飛過來就讓它飛過來,它飛走了就讓它飛走了嘛。你爲什麼要阻礙呢?《金剛經》你也學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不要住在那片雲彩上,那你還有妄想嗎?我想是沒有了。這不只是在理論上可以成立的,在實踐中我們也是可以去檢驗的。所以學佛是實踐的法,不是靠我們說的多漂亮。不過今天有這樣一個因緣,我還是不能不說,說過了之後,就要靠我們去體驗。

  我們真正地了解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是“不移舊時人,只移舊時行旅處。”人還是原來的人,只是我們的思維觀念已經發生改變了。這個時候,我們就看到那些容易引起我們煩惱的事情,我們再也不會煩惱了。容易引起我們激動、高興、歡喜的事情,也不會那樣激動,我就很平靜,因爲該來了它就會來了,該去的必然會去。爲什麼?因爲該來的你拒絕是拒絕不掉的,比如說你的業力、你的業報,有人老發牢騷,我學佛之後,他既然還不順利,那就很正常了。因爲因果現前了嘛!但是你的思想觀念一轉變,你就是重報輕受。你想一個人被箭射傷了,受傷了之後他就發牢騷,他越發牢騷,接二連叁的箭就把他射的刺猬一樣,最後射死。因爲就一件煩惱,就一支箭,如果你真正會用智慧去關照它,你就會發現你只要一咬牙,這支箭也就過去了,而且就真的過去了,你就會償還業債,《一夢漫言》裏有這樣一句話:別人欺負自己了,往昔所造業債,今日償還,豈不快哉!我覺得是一種境界。當然,做遊戲想,這本來是“諸行無常”都已經過去,“諸法無我”沒有主宰,難道不是一個遊戲嗎?《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是讓我們去體會的,不是讓我們去說的。

  有人做了一個夢,又告訴這個人,告訴那個人,弄得很多人心裏都不得安甯,因爲那是夢,我要告訴大家:睜著眼都是一場大夢,何況閉著眼?所以要注意,既然要學佛,就好好學佛,不學我也毫無辦法。

  下面我們講第叁個“法印”,叫“涅槃寂靜”。

  有人一聽到涅槃就很傷感,說這就是死掉了,其實根本不是,涅槃是不生不滅,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講:是不美不醜,不高不低,不好不壞。有人問: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呢?因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別出來的。比如說你看這個人長得漂亮,另一個說他長得不怎麼樣,爲什麼?因爲他們的價值觀念是不同的,絕對不一樣。我覺著這個茶杯非常好,那個人說這不行,因爲他的要求高了一點,因爲他們的身份呀、文化呀,還有自己的地位呀,各種各樣的因緣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價值觀念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就說明不定。

  我常常講一只麻雀飛過來,一個人長得再漂亮,它也不買你的帳,他也會被嚇跑,你說這定不定呢?我們的這種美醜的觀念都是人製造出來的。人老是按人的觀念去衡量世界,就産生許許多多的誤差,所以有時人他就怪了,他就不好好做人了。他一學了氣功、一學了佛之類的,他就開始瞎琢磨,他要飛起來,他要知道很多東西,他要能聞著什麼香味。我告訴你,人的鼻子比狗的鼻子差遠了,你能聞到什麼有什麼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一提,你不要驕傲。你要學佛,這種觀念必須否定掉,人爲什麼老不甘心去做人,他老想像鳥一樣飛起來呀,像魚一樣在水裏遊呀或者是出點功能什麼的。那我告訴你,只有人才能學佛,你要真的變成那些東西,那你就沒希望了。

  “涅槃寂靜”告訴我們,什麼東西都是不定的。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不美的,同時也不是醜的,因爲是遠離二邊,叫行于中道,是爲般若波羅蜜,這才叫智慧到彼岸,不然的話,你那有希望呀?人就犯這個毛病,這個人是好人嗎?不是。是壞人嗎?也不是。因爲是好人見到他,他就是好人,壞人見到他,他就是壞人,是不定的。學佛要把這樣的價值觀念超越過去,只有超越了這種價值觀念,你才有希望。所以叫不好也不壞,不好就像一枚硬幣一,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看到了反面,就說沒字。你能說這個硬幣是有字或無字嗎?你不能說,因爲你說了有字或無字,都偏了一邊。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的人,到八地菩薩,他是空有定觀,他看到有的時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爲什麼?因爲我們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煩,所有偏空的人最後胡作非爲,他說什麼都沒有了,這可以嗎?我們常說一切法皆空,比如說你上廁所,男的你跑到女廁所裏,你試試?這非常麻煩,所以道德規範你必須嚴持。

  空也不礙有,空是在有上通達的。你只有看到水流動,這是有,同時你感到刹那刹那都在變幻,孔子在川上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過去的一切都像這水一樣流過去了,你看它停留下來了嗎?你看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在流水上去感受的,你不要說我觀無常,我就在那想無常。那不行,你得觀事物,一切宇宙萬有中體現出的無常,這才是真正的觀照,不然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好壞美醜一切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錯誤的。我們不著在上面就可以說是涅槃了,就可以是“涅槃寂靜”了。讓我們真正的不著在美醜善惡高低觀念之上,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覺得是有希望的。在理論上成立,在實踐上只是一個怎樣把握的問題。不然的話,學佛如果是很輕松的話,像我剛才這樣的講,那我自己就已經成佛了。這根本不可能,我還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在我自己的心理上改造,在我心理上播種、耕耘。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鬧,幾乎也沒什麼希望。一個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樣可以,但是整天泡在這裏,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裏。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行走坐臥皆是禅,不一定,你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不要吹牛皮。你自己試試你想要出來的時候,你就不讓他出來,你這才叫你做了自己真正的主宰,要不然的話,你在做你的主宰嗎?我想這不是的,你就在隨境所轉。《金剛經》告訴我們,如果被物轉,即是凡夫,若能轉物,即是如來。其實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樣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第四個問題:我們要依“叁皈依”學佛。

  有人說“叁皈依”不是戒,我告訴你“叁皈依”就是戒。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叁皈依”就是要規範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爲的,“叁皈依”就告訴我們“皈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魔。”我們很多佛教徒莫名其妙,算卦呀,搗鬼呀,學氣功呀,你說是佛教徒嗎?根本不是。但是他學得津津有味,他說這個不矛盾,怎麼不矛盾?你腳踩兩只船,你試試?那只船開了,你都得掉水裏。你試試,肯定是這樣的,沒有半點好處。

  學佛要正本清源,你該學佛就好好學佛,這就是戒,就是規範你的。你不要以爲你皈依佛後,你還可以學別的。我告訴你,你真的要警醒了。不然的話,釋迦牟尼爲什麼在《佛遺教經》裏說:至心一處,何事不辦?你只能至心一處,不能叁心二意。“皈依法竟,甯舍身…

《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