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
静波法师讲于新加坡
(第五讲 上)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 慧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经文“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即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是第二十五位菩萨站起来发表自己对不二法门的感悟。这样一位菩萨他常观第一义空,这个空和我们所说的空有相对的空是不一样的。我们一旦认识到空就是空有相对的那个空。他不著罪福二相,超越相对,超越空有,他因为能够不执著罪福二相,所以他才教化众生不执著、自在,大智慧。堪作众生福田,所以皈依三宝觉、正、净,净是净心,不执著不挂碍,如果你自己执著挂碍那你就没有办法做为众生的福田,所以称福田菩萨。所以能够为众生做福田,众生能够受益,能够真正的法喜充满。
他站起来发表对不二法门的感悟,说对于福行、罪行、不动性,凡夫与二乘人以为是二法。凡夫是谁呀,就是我们,我们执著有,我们执著是实在的,所以我们特别在意要种福田,我们要结缘,要发心,做好事,认为实实在在。但是二乘人以为是空,他说那个是没有用的,相对的那个是没有用的,没有主宰性的,没有实在性的,这两者之间都是极端的。所以要中道,就是中观,中观就是并观,照应有要照应空,照应空要照应有。因为照应有我要有下手处,照应空我心里没有挂碍,为了回报我来做福田的,我是感恩的,因为这样的法才使我真正的走出生命的局限,才能提升我生命的质量,真正的解脱。
所以说这样一位菩萨了不起,凡夫和二乘以为是二法,那么就实际而言,就他的本质,你不要去著相,你要去著相去看外表的相那你就会执著有。今天你要看本质,既不要执著凡夫的也不要执著二乘的。所以就实际而言,就从空性、诸法实相、如来藏、佛性、真如法性这样的角度,这样超越的角度去看,罪福不动都是缘起而性空,罪是缘起,你有贪嗔痴,于是你起心动念,于是你有行为。福也是一样,那么你去修福也有一种诱惑,于是你去供养,做福田,这个也是有相的,但是相对而言的是没有。所以他罪福不动性,都是缘起性空,不动是相对动而言的,比如罪福本身就是动的,就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对而言的,不动性也是缘起的,所以说空则没有福行,没有罪行,没有不动行。没有罪行,没有福行,没有不动行,你不要误会,我要回过头来我还要照应一下,我要把他压下去,但是我还要提直来。压下来是你的执著,提起来是你的下手处,你还要在有上去下手,你要有罪有福有不动,压下去的是你执著实在相,提起来的是你要有个下手处。否则你就断灭,灭断就不可以,只是你要超越不再执著有,不再执著空,但是你还要有一个下手处,我要回避众生不如意、众生不喜欢的事情我不去做,喜欢的我做,但是心里不留痕迹,这叫恒顺众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九,要恒顺众生,你要做,他喜欢你要做,他不喜欢你不要做,但是我心里没有这样的执著,这个福报是圆满的,福慧双修,就是菩萨的两足尊、佛的两足尊。福慧双修,在福上感悟到空性,在空性上,要面对当下要去实践要去承当,这样才是圆满的。
所以说没有福行没有罪行没有不动行,如是三行你能够感悟就是实行。佛母就是空行,只有空行才是自在的,佛母就是般若,只有般若才能生佛子,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说“汝是菩萨否?”是,那就是菩萨的儿子了,是是有内容的,你要去感悟不二法门的。如是在此三行中而不生起,不生起就是不执著了,你没有挂碍,但是你还要面对,要去承当。如此就是入于不二法门,你就能证入不二法门,别着急,慢慢来,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非常之不易。我们一直以来都著相,看到都是外表没有看到本质,如果你看到本质你就自在了,生死的问题就了了,不然的话了不了。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五劫身为空性,就是入不二法门了,那么入不二法站之后就真空妙有愿力。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殊胜的缘起,但是缘起又性空,性空又缘起,生者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在世俗谛上肯定上西方极乐世界,在真谛上只是转变观念已而,转变观念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相应了。当然你上东方也可以,都是可以的。
下面的经文“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的意思是第二十六位菩萨站起来谈他自己感悟不二法门的经历。这样的一位菩萨他是以万行为因来庄严佛果。什么是华呢,华是文殊的智慧,文殊的智慧是空。严是普贤的行为,就是你要承当你要去实践要去感悟,你要把握当下。华严经就是文殊智普贤行,这样的历程。华严经,经是路,所以说这位菩萨很不了起,称为华严菩萨。
他站起来说,从我相而起人相乃至众生相,你站在你的角度有我,你不知道四大五蕴原来是没有主宰性和实在性的,但是你一直以我的角度来观照别人,于是人相,然后寿者相,我相人相还有众生相,不知道芸芸众生原来不过是众元所生,众元所生也会众元所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如此看来,凡夫二乘就以为二法,实际却是缘起性空,如幻如画,没有实在相的,包括你包括我包括我们的佛像,都是缘起如幻,刚开始你要执著,有能有所,训练、锻炼,最后没有能没有所了,因为都如幻如画,如幻如画就平等了,因为表相上是不平等的,所以你要训练自己去平等,必须要看到他的不实在性、缘起性,如此你就打破了这种局限这种观念,这样的结果就如同彻见我相、人相、众生、寿者相的本质,他到底是什么,原来你外表的相诱惑不了我,我知道你是什么,你怎么万变都不离其中,你怎么样粉墨登场,你怎么样把自己打扮的如何如何,你都是假的你都不是真的。我心里如如不动,我心里有抵抗力,否则我的眼睛不够用,我的心里也是打鼓或者贪欲,这都出来了。但是现在不这样了,我一下看明白了,我非常冷静,因为你看透了。
即如器相见金,器相万千,我一再说金的耳环、金的项链、金的戒指、金的手镯,无量无边的各种相,我看到的本质是金子,不是耳环、项链、镯子、戒指呀,我没有看到这些,我看到是本质。这个你就开悟了,你要训练自己去面对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无量劫以来我们就一直著相,通过相去感悟本质是不容易的,今天我们终于知道原来佛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走出轮回,因为你著相必然是轮回的,哪个不执著我相呀?都是这样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不执著你不正常,你是木头。但是你一直执著下去,你在这圈里就转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你一下就明白了,不生才不死,不死才不生,不二才能走出来。即不起二法见,于是你看不到不两个了,看到是本质是一个。如果不住二法,就没有了分别心,所以你看到本质,你没有分别心了。如此既无能识,也无所识,什么叫识,分别呀,你一分别马上苦恼就来了,你不分别就没有苦恼,没有挂碍,可是你分别,但是现在也需要你分别,你有分别智,智慧一旦现前,你就一下自在了。所以你要完成这个分别智就必须要进入于不二法门,所以这个就是证入不二法门。所以华严菩萨很不了起,我们应该向华严菩萨去学。
下面的经文“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即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的意思是第二十七位菩萨站起来他谈对于不二法门的感悟。这样一位菩萨他能够含藏三德秘藏,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即解脱,解脱即法身,否则这种解脱是不大可能的,所以称为德藏菩萨。而且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众生而言,有取有舍,这个舍往往是为了得。在我的寺院里经常会有人告诉别人,说舍一得万报,所以这种诱惑对于很多人来讲特别高兴,后来我告诉他赶紧把他拿下来,他愿意舍就舍,不愿意舍随缘好了,否则他舍完了没有得不就苦恼吗,有所追求有所奢望,无所奢望那当然他就自在,所以菩萨无希望。我不要求回报,这样才是最圆满的。我们曾经有一位居士,不是很明了佛法的一位佛教徒,那上面写着舍一得万报,舍得舍得。他一想比银行的利息要高多了,于是他拿了二十万块钱往那一放,回家就等着得了,等了一段时间没有得了,他急了跑到庙里来算账,你们不说得吗,别人也说不清楚,最后怎么办,好,你拿回去,因为因缘还没有成熟,你拿回去好了,不然的话你一直消化不良的,你一直会认为我们在说慌,我们不会说慌。你要算大账要高得一点,通过这个钱把我执给出来,把取舍也给出来,这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你要练。刚开始你肯定是不习惯的,轮回习惯了,不轮回才不习惯呢,所以训练自己非常艰难。
他站起来说,对能证得和所证得的法相,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能得、所得,能和所都是来源于我执的。如就器相彻见金性,你看到了那种外表的耳环、项链、戒指、镯子,你看到的是金子,没有看到外表那个相,于是就没有外表的相可得。即无所得处,无所得,当然你也就无所舍了,所以舍和得都超越了,要不在当你舍的时候你要有一个回报,当你回报的时候你又失去了,所以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这个从来都是缘起的。如果你心里没有牵挂才是一种超越,你心里有牵挂你超越不了,当你超越不了的时候你还没有脱离生死的局限,这是真正的佛法,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佛说维摩诘经,这不是法师的,法师没有办法,佛法才…
《入不二法门品 第五讲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