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五講 上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五講 上)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經文“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即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是第二十五位菩薩站起來發表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一位菩薩他常觀第一義空,這個空和我們所說的空有相對的空是不一樣的。我們一旦認識到空就是空有相對的那個空。他不著罪福二相,超越相對,超越空有,他因爲能夠不執著罪福二相,所以他才教化衆生不執著、自在,大智慧。堪作衆生福田,所以皈依叁寶覺、正、淨,淨是淨心,不執著不挂礙,如果你自己執著挂礙那你就沒有辦法做爲衆生的福田,所以稱福田菩薩。所以能夠爲衆生做福田,衆生能夠受益,能夠真正的法喜充滿。

   他站起來發表對不二法門的感悟,說對于福行、罪行、不動性,凡夫與二乘人以爲是二法。凡夫是誰呀,就是我們,我們執著有,我們執著是實在的,所以我們特別在意要種福田,我們要結緣,要發心,做好事,認爲實實在在。但是二乘人以爲是空,他說那個是沒有用的,相對的那個是沒有用的,沒有主宰性的,沒有實在性的,這兩者之間都是極端的。所以要中道,就是中觀,中觀就是並觀,照應有要照應空,照應空要照應有。因爲照應有我要有下手處,照應空我心裏沒有挂礙,爲了回報我來做福田的,我是感恩的,因爲這樣的法才使我真正的走出生命的局限,才能提升我生命的質量,真正的解脫。

   所以說這樣一位菩薩了不起,凡夫和二乘以爲是二法,那麼就實際而言,就他的本質,你不要去著相,你要去著相去看外表的相那你就會執著有。今天你要看本質,既不要執著凡夫的也不要執著二乘的。所以就實際而言,就從空性、諸法實相、如來藏、佛性、真如法性這樣的角度,這樣超越的角度去看,罪福不動都是緣起而性空,罪是緣起,你有貪嗔癡,于是你起心動念,于是你有行爲。福也是一樣,那麼你去修福也有一種誘惑,于是你去供養,做福田,這個也是有相的,但是相對而言的是沒有。所以他罪福不動性,都是緣起性空,不動是相對動而言的,比如罪福本身就是動的,就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對而言的,不動性也是緣起的,所以說空則沒有福行,沒有罪行,沒有不動行。沒有罪行,沒有福行,沒有不動行,你不要誤會,我要回過頭來我還要照應一下,我要把他壓下去,但是我還要提直來。壓下來是你的執著,提起來是你的下手處,你還要在有上去下手,你要有罪有福有不動,壓下去的是你執著實在相,提起來的是你要有個下手處。否則你就斷滅,滅斷就不可以,只是你要超越不再執著有,不再執著空,但是你還要有一個下手處,我要回避衆生不如意、衆生不喜歡的事情我不去做,喜歡的我做,但是心裏不留痕迹,這叫恒順衆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九,要恒順衆生,你要做,他喜歡你要做,他不喜歡你不要做,但是我心裏沒有這樣的執著,這個福報是圓滿的,福慧雙修,就是菩薩的兩足尊、佛的兩足尊。福慧雙修,在福上感悟到空性,在空性上,要面對當下要去實踐要去承當,這樣才是圓滿的。

   所以說沒有福行沒有罪行沒有不動行,如是叁行你能夠感悟就是實行。佛母就是空行,只有空行才是自在的,佛母就是般若,只有般若才能生佛子,我們受了菩薩戒的人說“汝是菩薩否?”是,那就是菩薩的兒子了,是是有內容的,你要去感悟不二法門的。如是在此叁行中而不生起,不生起就是不執著了,你沒有挂礙,但是你還要面對,要去承當。如此就是入于不二法門,你就能證入不二法門,別著急,慢慢來,如果你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是非常之不易。我們一直以來都著相,看到都是外表沒有看到本質,如果你看到本質你就自在了,生死的問題就了了,不然的話了不了。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五劫身爲空性,就是入不二法門了,那麼入不二法站之後就真空妙有願力。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個殊勝的緣起,但是緣起又性空,性空又緣起,生者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在世俗谛上肯定上西方極樂世界,在真谛上只是轉變觀念已而,轉變觀念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相應了。當然你上東方也可以,都是可以的。

  下面的經文“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是第二十六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感悟不二法門的經曆。這樣的一位菩薩他是以萬行爲因來莊嚴佛果。什麼是華呢,華是文殊的智慧,文殊的智慧是空。嚴是普賢的行爲,就是你要承當你要去實踐要去感悟,你要把握當下。華嚴經就是文殊智普賢行,這樣的曆程。華嚴經,經是路,所以說這位菩薩很不了起,稱爲華嚴菩薩。

   他站起來說,從我相而起人相乃至衆生相,你站在你的角度有我,你不知道四大五蘊原來是沒有主宰性和實在性的,但是你一直以我的角度來觀照別人,于是人相,然後壽者相,我相人相還有衆生相,不知道芸芸衆生原來不過是衆元所生,衆元所生也會衆元所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此看來,凡夫二乘就以爲二法,實際卻是緣起性空,如幻如畫,沒有實在相的,包括你包括我包括我們的佛像,都是緣起如幻,剛開始你要執著,有能有所,訓練、鍛煉,最後沒有能沒有所了,因爲都如幻如畫,如幻如畫就平等了,因爲表相上是不平等的,所以你要訓練自己去平等,必須要看到他的不實在性、緣起性,如此你就打破了這種局限這種觀念,這樣的結果就如同徹見我相、人相、衆生、壽者相的本質,他到底是什麼,原來你外表的相誘惑不了我,我知道你是什麼,你怎麼萬變都不離其中,你怎麼樣粉墨登場,你怎麼樣把自己打扮的如何如何,你都是假的你都不是真的。我心裏如如不動,我心裏有抵抗力,否則我的眼睛不夠用,我的心裏也是打鼓或者貪欲,這都出來了。但是現在不這樣了,我一下看明白了,我非常冷靜,因爲你看透了。

   即如器相見金,器相萬千,我一再說金的耳環、金的項鏈、金的戒指、金的手镯,無量無邊的各種相,我看到的本質是金子,不是耳環、項鏈、镯子、戒指呀,我沒有看到這些,我看到是本質。這個你就開悟了,你要訓練自己去面對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無量劫以來我們就一直著相,通過相去感悟本質是不容易的,今天我們終于知道原來佛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讓我們走出輪回,因爲你著相必然是輪回的,哪個不執著我相呀?都是這樣的,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不執著你不正常,你是木頭。但是你一直執著下去,你在這圈裏就轉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你一下就明白了,不生才不死,不死才不生,不二才能走出來。即不起二法見,于是你看不到不兩個了,看到是本質是一個。如果不住二法,就沒有了分別心,所以你看到本質,你沒有分別心了。如此既無能識,也無所識,什麼叫識,分別呀,你一分別馬上苦惱就來了,你不分別就沒有苦惱,沒有挂礙,可是你分別,但是現在也需要你分別,你有分別智,智慧一旦現前,你就一下自在了。所以你要完成這個分別智就必須要進入于不二法門,所以這個就是證入不二法門。所以華嚴菩薩很不了起,我們應該向華嚴菩薩去學。

   下面的經文“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即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是第二十七位菩薩站起來他談對于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一位菩薩他能夠含藏叁德秘藏,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即解脫,解脫即法身,否則這種解脫是不大可能的,所以稱爲德藏菩薩。而且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衆生而言,有取有舍,這個舍往往是爲了得。在我的寺院裏經常會有人告訴別人,說舍一得萬報,所以這種誘惑對于很多人來講特別高興,後來我告訴他趕緊把他拿下來,他願意舍就舍,不願意舍隨緣好了,否則他舍完了沒有得不就苦惱嗎,有所追求有所奢望,無所奢望那當然他就自在,所以菩薩無希望。我不要求回報,這樣才是最圓滿的。我們曾經有一位居士,不是很明了佛法的一位佛教徒,那上面寫著舍一得萬報,舍得舍得。他一想比銀行的利息要高多了,于是他拿了二十萬塊錢往那一放,回家就等著得了,等了一段時間沒有得了,他急了跑到廟裏來算賬,你們不說得嗎,別人也說不清楚,最後怎麼辦,好,你拿回去,因爲因緣還沒有成熟,你拿回去好了,不然的話你一直消化不良的,你一直會認爲我們在說慌,我們不會說慌。你要算大賬要高得一點,通過這個錢把我執給出來,把取舍也給出來,這是真正的佛法,因爲你要練。剛開始你肯定是不習慣的,輪回習慣了,不輪回才不習慣呢,所以訓練自己非常艱難。

   他站起來說,對能證得和所證得的法相,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能得、所得,能和所都是來源于我執的。如就器相徹見金性,你看到了那種外表的耳環、項鏈、戒指、镯子,你看到的是金子,沒有看到外表那個相,于是就沒有外表的相可得。即無所得處,無所得,當然你也就無所舍了,所以舍和得都超越了,要不在當你舍的時候你要有一個回報,當你回報的時候你又失去了,所以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這個從來都是緣起的。如果你心裏沒有牽挂才是一種超越,你心裏有牽挂你超越不了,當你超越不了的時候你還沒有脫離生死的局限,這是真正的佛法,不是我們杜撰出來的,佛說維摩诘經,這不是法師的,法師沒有辦法,佛法才…

《入不二法門品 第五講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