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不二法门品 第一讲 下

  入不二法门品

  静波法师讲于新加坡

  (第一讲 下)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整理人慧雪

  这个时候,百丈禅师走过去,把这个手就往里边深入的插进去,然后拔,拔来拔去,拔来拔去,最后有一个小火星。最后百丈禅师拿给灵佑去看,这不是火吗?这说明什么,我们内心非常浮躁,所以我们停留在表相上,我们没有深入进去,所以我们经常会给事物下结论,这个结论是一厢情愿,而真正的内在的东西我们并没有持之以恒的去挖掘。就像我们去挖井,东一下西一下,说没有水,是因为你没有坚持挖下去,你只要你坚持挖下去,总有一天你会见到水的。持之以恒很重要,坚持很重要。所以说这个过程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可能感悟到内在,因为我们停留在外在,我们是轮回的,只有内在的发掘才会改变我们轮回。

  后来沩山灵佑到沩山那边去宏法建寺院,他和他的弟子叫仰山慧寂,两个人非常默契。有一天,他们在探讨空和有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是通过劳动来完成的。这个劳动是采茶,过去寺院禅宗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当然今天佛教徒也就是出家人来讲,可能做的内容已经不是种茶和摘茶,他是做更多的跟众生近距离接触来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这个可能是更重要的。当年沩山和仰山有一天在劳动的时候,仰山摇着那个茶树在采茶的时候,一摇树,树哗哗直响。这个时候,他的师父灵佑也就是沩山,说你只得到外在,你没有得到内在。因为想大家都看见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著相了。但是佛法没有外在不行呀,就像出家人要剃光头要穿袈裟甚至还要搭一个念珠,非常的漂亮,他表法。没有这个外在你不能升起恭敬心,你会觉得他说的话就有权威性。当然他首先也是要负责的。

  所以说,他说你只有得到外在而没有得到内在。那么,他的弟子灵佑就问他,请问这你怎么看呢?是呀,我只得到外在没有得到内在,那你怎么看这件事呢。于是沩山灵佑禅师很久也不讲一句话,沉默不语,什么都不说。他的弟子拍着手就说,你也只得到内而没有得到外在。所以我刚才说中观的事情是不可以抛下外在而只留内在的,或者也不可以只留下内在,而放弃外在的,这都是偏。佛教为什么讲中道,不偏不倚,正观。我看到空要看到有,有就是外在,空就是内在。当我看到空的时候,我也要看到有。空是内在,它是在有上来完成的。这样的话就是正观,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外在,表相的东西,我们知道透过现象看到他的本质,得意忘形,我们知道内在原来都是假的。但是这个假的必须通过外在来完成。所以叫正观,不断的不断的来完成。整个《华严经》讲五十二位菩萨从初发心就学无所得,其实到八地的时候才会完成空有并观,彻底看到空就看到有,看到有就看到空。五十二位八地菩萨才真正完成还得需要一个等觉、妙觉的过程,当然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一个阿僧祗劫,来完成彻底的成就,圆满的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然这过程是很艰难,但是他充满了希望。在大品般若里面说我们的一念可以顿超百劫。所以告诉我们时间的观念,空间的观念完全是错觉,我们可以打破他,他不是固定的。如果你愿意你就能够去改变他,一念可以顿超百劫。当然这顿超就是一念改变,马上你就进入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不二法门,就是平等,所以你看到任何事情你都会波澜不惊,你不会内心里面十五个跳桶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的,诚惶诚恐的,患得患失的,你不会。当然这得需要训练,没有这个训练你是做不到的。

  那么面对入不二法门品,我们就要对照自己。菩萨是这样的,三十一位菩萨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菩萨是这样的,维摩居士是这样的。我们对照的时候我们不是看一个热闹,他们每个人在诉说入不二法门的时候,对我们来讲都是一种震撼,也完全是一种改变。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认为,那么对我们生命就是一种改变,请问是不是修行呀,其实就是改变。我原来是这样,现在我不再这样,我原来执着,现在我不再执着。原来我断灭,现在我不再断灭,我要承当我要负责任。我虽然承当负责任,但我心里不留痕迹。当然你说我一下能做到,做不到,慢慢练,一点一点来。但是你一直在走,所以你有希望。所以《逍遥游》里有一句话叫“积之在平日,得之在俄顷”平时你要训练,突然间有一天你的生命一下就改变,当然这个过程因为个人的因缘而有长有短,所以叫顿悟和渐悟。那么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渐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一样的境界,因为因缘不一样,那么结果也就不一样。如果你是苦瓜,你非得要做香蕉你不行的。因为因缘不一样,所以苦瓜有苦瓜的味道。有人会欣赏,苦瓜就有价值。所以说你要面对自己的因缘,不要去攀缘。你要自己面对你自己去反思去改变,这个就是修行了。所以通过这样的历事炼心历法观行。于是我们就有了感应,就有了一种默契,同佛法有一种默契。那么我们一直说感应,感应道交,说你要相信。《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菩萨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他一直都在,不因为有刮风、有下雨、有晴天、有阴天而改变,一直都在。但是因缘会使我们有时感觉他在有时他不在。你的信心就像水一样。月亮,有了信心你拥有了水,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因缘。所以佛菩萨,太阳、月亮会印到你的信心里,印到水里去。你说水里的月亮有吗,没有。你说没有吗,也不是。叫合二为一。这也是不二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水,你没有这样的信心,你感悟不到,那你是局外人,你如果感悟了就是当事人,原来我就是佛法。这个我是你要去透视的,去改造的。所以你就拥有的了信心,拥有了水。于是佛菩萨一直同你在一起。否则佛菩萨跟你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呀。那么如果你明白了这种水和月亮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空和有之间的关系。那么明白了空和有之间的关系你就会觉得“二谛融通三昧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偈颂。“二谛融通”也就是手心和手背原来是一体,“三昧”是等持你不再拒绝手背你不再执着手心,你不再执着空你不再执着有,你看到空你就必然要看到有,看到有必然要看到空,同时你既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那个时候的境界就是解脱就是自在。你不但可以解脱,而且你甚至可以负责,你甚至可以面对任何一个众生你都不知疲倦的去帮他。你知道帮他就是帮自己,因为你终于和他平等了,外在是不平等的,他是他你是你,但是本质的空性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你需要努力,这个努力对我们自身是有意义的,对他也是有意义的。那么如此则不虚此行,所以你也就没白学佛,不然的话我们停留在表相上,我们看到那是红的,那是蓝的,那是绿的,我们一直在著相,在表相上用功,所以我们一直很苦恼,我们一直很在意。甚至我们的眼睛到处去看,我们的耳朵会听,我们的鼻子非常好使,其实都是执着,舌头也很敏感,这种思想也很复杂。我们相信他,请问这是什么境界,这是错觉。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也就《中论》里面说“观六情品”这六情什么,是贼,你只要执着那就是贼,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你执着了,你就上当了,你就受骗了。当然不执着不意味着说你不面对,要面对,面对你才有锻炼的机会,但你锻炼的时候,一点点的完成不再执着。所以如果你完全执着,你上当了,你上了贼船。所以你从里面一点点的不再挂碍不再执着。这就是修行,修行是要面对的,面对的你却要改变,你去修行,你不执着了就完成了。当然不容易呀,虽然不容易,但是却是正道,却是我们真正修行的下手处。曾经有一位慧忠国师,国师当然是禅师了,曾经有一位侍者,服务了他三十年,给他做了三十年的侍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非常精明,服务非常到位。他也特别感动,所以要帮他一下,让他在佛法上有所感悟。于是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国师就喊“侍者,侍者”,这个侍者说“请问国师什么事?”“没什么事,没什么事”。过一会又喊“侍者,侍者”。侍者又问“请问国师什么事?”“没事没事。”过了一会,慧忠国师又喊“佛祖佛祖”然后侍者就很纳闷,说“我是侍者呀,我不是佛祖。“慧忠国师说你就是佛祖,他说我不是呀,我不是。他说我告诉你,这可不是我辜负了你,是你辜负了我。为什么,因为佛祖和侍者和国师,他们三者之间有差别吗?在你肯定有差别。他是国师,他怎么是佛祖,他是侍者,他怎么是佛祖。告诉你,你要摆脱这种现相对你的诱惑,你要看到他本质。

  《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动的,心是不可得的。你们探讨过《楞严经》吗,《楞严经》的时候佛问阿难,七处征心,到处找心,找了七个地方,没有心。阿难哭了,觉得很失落。但是没有了,这就是你的真心、清净心,你回归了,你回家了。那么《弥陀要解》里蕅益大师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说内外的中间也没有。那是什么,不可得,也是空。那么请问,佛祖、侍者、国师三者之间他们是不是应该平等,是呀。而这个侍者笨呀,他说我是侍者我不是佛祖。你就是佛祖,我告诉你,那可是你辜负了我,不是我辜负你。就是因为你侍奉我三十年,我要点化你我要点拨你从里边走出来。所以心,佛,佛就是醒来,醒来了你不再著相。

  众生,什么是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无论有情还是无情,是众人所生。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里开宗明义就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没有一个实在性,没一个主宰性。下面又说“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如果说没有主宰性,没有实在性,哪里有这个东西,没有,你为什么还在执着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所以说是你辜负了我,不是我慧忠辜负了你。是因为我唤你醒来而你不醒,那你…

《入不二法门品 第一讲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