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下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一講 下)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敬請指正

  整理人慧雪

  這個時候,百丈禅師走過去,把這個手就往裏邊深入的插進去,然後拔,拔來拔去,拔來拔去,最後有一個小火星。最後百丈禅師拿給靈佑去看,這不是火嗎?這說明什麼,我們內心非常浮躁,所以我們停留在表相上,我們沒有深入進去,所以我們經常會給事物下結論,這個結論是一廂情願,而真正的內在的東西我們並沒有持之以恒的去挖掘。就像我們去挖井,東一下西一下,說沒有水,是因爲你沒有堅持挖下去,你只要你堅持挖下去,總有一天你會見到水的。持之以恒很重要,堅持很重要。所以說這個過程只有這樣堅持下去才可能感悟到內在,因爲我們停留在外在,我們是輪回的,只有內在的發掘才會改變我們輪回。

  後來沩山靈佑到沩山那邊去宏法建寺院,他和他的弟子叫仰山慧寂,兩個人非常默契。有一天,他們在探討空和有之間的關系的時候,是通過勞動來完成的。這個勞動是采茶,過去寺院禅宗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當然今天佛教徒也就是出家人來講,可能做的內容已經不是種茶和摘茶,他是做更多的跟衆生近距離接觸來改變他們的觀念和行爲,這個可能是更重要的。當年沩山和仰山有一天在勞動的時候,仰山搖著那個茶樹在采茶的時候,一搖樹,樹嘩嘩直響。這個時候,他的師父靈佑也就是沩山,說你只得到外在,你沒有得到內在。因爲想大家都看見了,我們所有的人都著相了。但是佛法沒有外在不行呀,就像出家人要剃光頭要穿袈裟甚至還要搭一個念珠,非常的漂亮,他表法。沒有這個外在你不能升起恭敬心,你會覺得他說的話就有權威性。當然他首先也是要負責的。

  所以說,他說你只有得到外在而沒有得到內在。那麼,他的弟子靈佑就問他,請問這你怎麼看呢?是呀,我只得到外在沒有得到內在,那你怎麼看這件事呢。于是沩山靈佑禅師很久也不講一句話,沈默不語,什麼都不說。他的弟子拍著手就說,你也只得到內而沒有得到外在。所以我剛才說中觀的事情是不可以抛下外在而只留內在的,或者也不可以只留下內在,而放棄外在的,這都是偏。佛教爲什麼講中道,不偏不倚,正觀。我看到空要看到有,有就是外在,空就是內在。當我看到空的時候,我也要看到有。空是內在,它是在有上來完成的。這樣的話就是正觀,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外在,表相的東西,我們知道透過現象看到他的本質,得意忘形,我們知道內在原來都是假的。但是這個假的必須通過外在來完成。所以叫正觀,不斷的不斷的來完成。整個《華嚴經》講五十二位菩薩從初發心就學無所得,其實到八地的時候才會完成空有並觀,徹底看到空就看到有,看到有就看到空。五十二位八地菩薩才真正完成還得需要一個等覺、妙覺的過程,當然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一個阿僧祗劫,來完成徹底的成就,圓滿的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然這過程是很艱難,但是他充滿了希望。在大品般若裏面說我們的一念可以頓超百劫。所以告訴我們時間的觀念,空間的觀念完全是錯覺,我們可以打破他,他不是固定的。如果你願意你就能夠去改變他,一念可以頓超百劫。當然這頓超就是一念改變,馬上你就進入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不二法門,就是平等,所以你看到任何事情你都會波瀾不驚,你不會內心裏面十五個跳桶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的,誠惶誠恐的,患得患失的,你不會。當然這得需要訓練,沒有這個訓練你是做不到的。

  那麼面對入不二法門品,我們就要對照自己。菩薩是這樣的,叁十一位菩薩是這樣的,文殊師利菩薩是這樣的,維摩居士是這樣的。我們對照的時候我們不是看一個熱鬧,他們每個人在訴說入不二法門的時候,對我們來講都是一種震撼,也完全是一種改變。我們是不是也能夠這樣認爲,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認爲,那麼對我們生命就是一種改變,請問是不是修行呀,其實就是改變。我原來是這樣,現在我不再這樣,我原來執著,現在我不再執著。原來我斷滅,現在我不再斷滅,我要承當我要負責任。我雖然承當負責任,但我心裏不留痕迹。當然你說我一下能做到,做不到,慢慢練,一點一點來。但是你一直在走,所以你有希望。所以《逍遙遊》裏有一句話叫“積之在平日,得之在俄頃”平時你要訓練,突然間有一天你的生命一下就改變,當然這個過程因爲個人的因緣而有長有短,所以叫頓悟和漸悟。那麼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漸悟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不一樣的境界,因爲因緣不一樣,那麼結果也就不一樣。如果你是苦瓜,你非得要做香蕉你不行的。因爲因緣不一樣,所以苦瓜有苦瓜的味道。有人會欣賞,苦瓜就有價值。所以說你要面對自己的因緣,不要去攀緣。你要自己面對你自己去反思去改變,這個就是修行了。所以通過這樣的曆事煉心曆法觀行。于是我們就有了感應,就有了一種默契,同佛法有一種默契。那麼我們一直說感應,感應道交,說你要相信。《華嚴經》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菩薩就像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一樣,他一直都在,不因爲有刮風、有下雨、有晴天、有陰天而改變,一直都在。但是因緣會使我們有時感覺他在有時他不在。你的信心就像水一樣。月亮,有了信心你擁有了水,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因緣。所以佛菩薩,太陽、月亮會印到你的信心裏,印到水裏去。你說水裏的月亮有嗎,沒有。你說沒有嗎,也不是。叫合二爲一。這也是不二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水,你沒有這樣的信心,你感悟不到,那你是局外人,你如果感悟了就是當事人,原來我就是佛法。這個我是你要去透視的,去改造的。所以你就擁有的了信心,擁有了水。于是佛菩薩一直同你在一起。否則佛菩薩跟你有什麼關系。沒有什麼關系呀。那麼如果你明白了這種水和月亮之間的關系也就明白了空和有之間的關系。那麼明白了空和有之間的關系你就會覺得“二谛融通叁昧印”,《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偈頌。“二谛融通”也就是手心和手背原來是一體,“叁昧”是等持你不再拒絕手背你不再執著手心,你不再執著空你不再執著有,你看到空你就必然要看到有,看到有必然要看到空,同時你既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那個時候的境界就是解脫就是自在。你不但可以解脫,而且你甚至可以負責,你甚至可以面對任何一個衆生你都不知疲倦的去幫他。你知道幫他就是幫自己,因爲你終于和他平等了,外在是不平等的,他是他你是你,但是本質的空性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你需要努力,這個努力對我們自身是有意義的,對他也是有意義的。那麼如此則不虛此行,所以你也就沒白學佛,不然的話我們停留在表相上,我們看到那是紅的,那是藍的,那是綠的,我們一直在著相,在表相上用功,所以我們一直很苦惱,我們一直很在意。甚至我們的眼睛到處去看,我們的耳朵會聽,我們的鼻子非常好使,其實都是執著,舌頭也很敏感,這種思想也很複雜。我們相信他,請問這是什麼境界,這是錯覺。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裏也就《中論》裏面說“觀六情品”這六情什麼,是賊,你只要執著那就是賊,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你執著了,你就上當了,你就受騙了。當然不執著不意味著說你不面對,要面對,面對你才有鍛煉的機會,但你鍛煉的時候,一點點的完成不再執著。所以如果你完全執著,你上當了,你上了賊船。所以你從裏面一點點的不再挂礙不再執著。這就是修行,修行是要面對的,面對的你卻要改變,你去修行,你不執著了就完成了。當然不容易呀,雖然不容易,但是卻是正道,卻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下手處。曾經有一位慧忠國師,國師當然是禅師了,曾經有一位侍者,服務了他叁十年,給他做了叁十年的侍者,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非常精明,服務非常到位。他也特別感動,所以要幫他一下,讓他在佛法上有所感悟。于是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國師就喊“侍者,侍者”,這個侍者說“請問國師什麼事?”“沒什麼事,沒什麼事”。過一會又喊“侍者,侍者”。侍者又問“請問國師什麼事?”“沒事沒事。”過了一會,慧忠國師又喊“佛祖佛祖”然後侍者就很納悶,說“我是侍者呀,我不是佛祖。“慧忠國師說你就是佛祖,他說我不是呀,我不是。他說我告訴你,這可不是我辜負了你,是你辜負了我。爲什麼,因爲佛祖和侍者和國師,他們叁者之間有差別嗎?在你肯定有差別。他是國師,他怎麼是佛祖,他是侍者,他怎麼是佛祖。告訴你,你要擺脫這種現相對你的誘惑,你要看到他本質。

  《華嚴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是動的,心是不可得的。你們探討過《楞嚴經》嗎,《楞嚴經》的時候佛問阿難,七處征心,到處找心,找了七個地方,沒有心。阿難哭了,覺得很失落。但是沒有了,這就是你的真心、清淨心,你回歸了,你回家了。那麼《彌陀要解》裏蕅益大師曾經有這樣的說法,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說內外的中間也沒有。那是什麼,不可得,也是空。那麼請問,佛祖、侍者、國師叁者之間他們是不是應該平等,是呀。而這個侍者笨呀,他說我是侍者我不是佛祖。你就是佛祖,我告訴你,那可是你辜負了我,不是我辜負你。就是因爲你侍奉我叁十年,我要點化你我要點撥你從裏邊走出來。所以心,佛,佛就是醒來,醒來了你不再著相。

  衆生,什麼是衆生,有情衆生,無情衆生,無論有情還是無情,是衆人所生。龍樹菩薩在《十二門論》裏開宗明義就說,“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沒有一個實在性,沒一個主宰性。下面又說“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如果說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哪裏有這個東西,沒有,你爲什麼還在執著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

  所以說是你辜負了我,不是我慧忠辜負了你。是因爲我喚你醒來而你不醒,那你…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