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今天开始讲修观。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1.何谓见道
修观就是修慧的意思,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观,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我们要弄清楚,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定,观察是修慧,修定清净心,修慧清净知见。哪一些观法是能产生智能的观法呢?佛法里有很多的修慧的观法,所观出来的智慧有深有浅。
见惑与思惑
解脱的次第是怎样的呢?部派佛教的论师把烦恼的解脱分为两大类,按照论典的说法,即见惑上的解脱,与思惑上的解脱。见惑是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使得我们不断地生死轮回。思惑是心理行为上的烦恼,有各种各样的贪、嗔、痴。
见惑与思惑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见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着一种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做出许多错误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我见"的见解,我见是可以非常快放下的。至于思惑是行为上的烦恼,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个比喻,比方说,你认为抽烟对身体好,这是一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着、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行为烦恼中的贪。放下见解,是很快的,再也不会反复。再比方说,在清朝时期,中国女人缠脚,当时人们认为缠脚是漂亮的,那是一种见解。当大家都认为不漂亮的时候,女人也不再缠脚了。见惑的烦恼,只要看法一转变,就放下那个见解了。但是思惑的烦恼就不一样了。我们有各种贪、嗔、痴的心理行为,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为几个次第。先修资粮道,其次加行道,然后见道,修道,证道。
资粮道
就是你还不懂得修行前,先累积修行所要的资粮,做种种善法,积种种福德,多闻佛法学习戒律,这些都是资粮道。
加行道
就是你懂得根据佛法的道理,依法用功修行,这时以修定和修慧为主。这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时修舍摩他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让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进、念、定、慧。
见道
见道,见到什么道呢?就是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证悟时,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要如何走。见到路不等于上路了,所以见道以后才上路——修道。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见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么修道的。其实,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并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脱道路,然后才决定在心中怎么走向解脱。见道就是知道心中的解脱道路。佛法说,当一个人见道的时候,他就破除了见解上的烦恼。那么,见惑要处理的烦恼最重要的是我见。我见不是我执,很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对"我"的执着有两方面。一个是行为上执着有我,一个是见解上执着有我。如果一个人见道了,就放下了见解上"有我"的执着。但是行为上还是执着"有我"。所以,当一个人见道——证初果,虽然思想上明知无我,但是,他的行为上还是贪生怕死,业习还是执着有我。初果的人还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罗汉。我执在北传佛教分为两种:见解上"有我"的执着叫"分别我执",行为上执着"我"叫"俱生我执"。在南传佛教把分别我执称为我见,把俱生我执称为我慢。就是说见道了就放下了分别我执,但是,他过去业习带来的俱生我执还是有的。
2.见道的条件——心清净与见清净
要见道,要修什么法门呢?见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贪心,而是先除去见解上"有我"的烦恼。因此,一个见道的人,他的贪、嗔、痴都在。贪、嗔、痴的习气不是见道所断除,这些习气要在见道后靠修道慢慢地改。所以,证了初果还是会贪吃、贪玩,但他懂得怎么去修行了。一定要非常清楚,见道只是见解上的烦恼处理干净了,不然的话,你会象那些没见道者,迷惑明明无我却为何还有我执。
见道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见的法门”,断我见的法门不一定是断贪嗔的法门。千万不要修错,是先修断我见的法门,不是先修断贪嗔的法门,如果倒过来修,是很难见道的,这就是为何好多人修几十年不能见道的原因。
学佛的人都听过佛法讲无我。但是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见道,虽然知道无我,他还会有怀疑的。他说:啊呀,虽然相信无我,但还是觉得有我,很多人都会这样的感受。但是,如果见道了,他就绝对肯定无我。无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里,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里而说无我。当一个人见道时,不会愚痴地去观察什么是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寻我,因为他已清楚看到因缘、因果现象。见道时必定看清楚,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缘变化,于是知道因缘中,我了不可得。
学过佛法的人,有一句口头禅"一切都是因缘"。那个人打我,那是过去世的因缘,这个人修行,他过去世有佛缘。就这样讲,但这是口说因缘法,他还没有实际地看到因缘法。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一个偈语:
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见知
这首偈语是说你活一百岁,没有见到生灭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见到。生灭法到处有,为什么百岁都难见?每个人天天都见因缘法嘛!不是这样子的,生灭法就是因缘变化过程,你要当下看清楚因缘变化过程,不是思惟。见道要快一点的话,必须修对方法,先不要管其它烦恼,只要管"我见"的烦恼就够了。因此,如果你选择正确,修对法门,就会很快见道。如果你修错了,你去处理嗔心呀,贪心呀,你在这一生都难见道,而且也不会相信他人能见道。为什么呢?因为处理贪、嗔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一个见了道的人,他的贪跟嗔可能今生都处理不完。但是,如果心清净时,要破除我见是非常快的,经典说不必几天就能见道,关键在哪里呢?佛法有这么一句话说:众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现前,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了。我们的烦恼并不是二十四小时都生起来的,至少你们现在在这里,好多烦恼没生起,就在这一刻大家都暂时没有嗔心、贪心。在烦恼没有生的时候,就有机会生起清净的心。佛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佛法就能现前。就是说没有烦恼遮盖,心清净了,就有能力观察到本来现前的佛法。觉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见。见到佛法而觉悟了,并不等于所有的烦恼断了。
3.破我见的捷径——观因缘最快
为了破除我见,我们要观哪一些法呢?就是观因缘。因为“我见”就是迷惑、执着因缘里有个我的见解。既然要把因缘观察清楚,那么,我们要观那一些因缘?为什么一百岁都没有见到生灭法?应当观身心的因缘,不是观外在的因缘。哪一些因缘无须观察呢?如果你说我观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因缘,农夫观了一生都无法觉悟无我。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以为有真实存在的世间,其实并不实在。根据佛法说世间就是在你六根、六尘、六识里面作用。把六根、六尘、六识拿走了,就没有世间可说。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统统都发生在你身心现前的当下。意思是说你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六根来认识世间的境界。你要见道,就要在六根门头去观察究竟佛讲的因缘在哪里?观察这个“观察的行为”,不过是心法色法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之间的种种前因后果。
这种种前因后果,很快的一个接着一个,快到我们来不及去思考。所以,要观察清楚,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你的心要很微细。心念微细就是要有相当的定力。这就是为何要你们先修好四禅再修观,当修到四禅的微细心念,就有能力以微细的心观察佛法。身心是快速无常的因缘变化,如果心念粗,根本来不及观,观察的心只能在因缘发生后,落入意识里思考。所以说:修观时只许观察,不允许思考!
4.七觉支——觉悟时应生起的心
佛法讲闻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阶段,修的时候是不思考的。为什么在修的时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学来的,在修的时候是观。观察是很微细的思惟,而且只是思惟单一事件。怎么思惟呢?修定时的思惟,如果观呼吸,什么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观察呼吸。修慧时的思惟,在择法时什么佛法也不管,只管一句佛法。可能你们听过:一句佛法就够你证悟了。而且经典记载佛在指导众生证果的时候,都是一句话证果。那一句话是什么?它比什么都值钱啊。在道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听过吗?其实真传的那一句话,就在万卷书里面,没有离开万卷书。但是那一句话是在你刚好需要的时候,才告诉你——真传的那一句话。我们为了破除我执,所需要的佛法是观因果,你就专门观察六根门头的因果,其它佛法一概不理。佛说修不净观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观可以克服嗔心,这些统统不管。你只管要观察的佛法,这个心态在佛法里面叫"择法"。就是说当一个人要觉悟的时候,他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称为七觉支,如果你们念《阿弥陀经》会念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先要有正念
这七觉支里面的第一个觉知就叫做念觉支。如果你想要觉悟,你必须要有很强的正念,这叫念觉支。然而,达到四禅的心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一念之间入四禅,这样心力在修观时,正念最强最清净。正念用在哪里呢?就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我们生起好的念头,做善的事情,这种正念是世间的正念,是不能解脱的。所以修观行时,并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证悟、要解脱,是正念在所修的某句佛法上专心地观察。
正确择法
有了正念,接下来就是七觉支的第二个法——择法。这个择法就是你要选择所观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修观时,思考一大堆佛法道理,这不叫择法,这叫思惟佛法。择法时专选一句佛法,任何时都不离开它地观察。比如说,我们在观察无常,对一切所对境都在观察无常,再也不作第二件事情,这才叫无常的择法。你可能说观察无常太容易:“你看!那里本来没有屋子的。后来,有人要建,建了屋子,这叫无常。”这绝对不是观察无常,也不叫择法。如果这是…
《定慧之路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