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之路 第四講

  第四講

  今天開始講修觀。

  五、見道並不難——不斷貪嗔只破我見

  1.何謂見道

  修觀就是修慧的意思,修觀爲了生智慧,得心解脫。但是很多觀法並非修慧,比如慈悲觀並不是修觀,而是一種修定的觀想。我們要弄清楚,修觀法門裏,觀想是修定,觀察是修慧,修定清淨心,修慧清淨知見。哪一些觀法是能産生智能的觀法呢?佛法裏有很多的修慧的觀法,所觀出來的智慧有深有淺。

  見惑與思惑

  解脫的次第是怎樣的呢?部派佛教的論師把煩惱的解脫分爲兩大類,按照論典的說法,即見惑上的解脫,與思惑上的解脫。見惑是很多不正確的見解,使得我們不斷地生死輪回。思惑是心理行爲上的煩惱,有各種各樣的貪、嗔、癡。

  見惑與思惑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見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著一種看法、想法,然後就使得你做出許多錯誤的行爲。其中最嚴重的錯誤是"我見"的見解,我見是可以非常快放下的。至于思惑是行爲上的煩惱,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個比喻,比方說,你認爲抽煙對身體好,這是一種見解。如果你對抽煙有貪著、喜歡,那不叫見解,那是行爲煩惱中的貪。放下見解,是很快的,再也不會反複。再比方說,在清朝時期,中國女人纏腳,當時人們認爲纏腳是漂亮的,那是一種見解。當大家都認爲不漂亮的時候,女人也不再纏腳了。見惑的煩惱,只要看法一轉變,就放下那個見解了。但是思惑的煩惱就不一樣了。我們有各種貪、嗔、癡的心理行爲,這類煩惱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爲幾個次第。先修資糧道,其次加行道,然後見道,修道,證道。

  資糧道

  就是你還不懂得修行前,先累積修行所要的資糧,做種種善法,積種種福德,多聞佛法學習戒律,這些都是資糧道。

  加行道

  就是你懂得根據佛法的道理,依法用功修行,這時以修定和修慧爲主。這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時修舍摩他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讓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進、念、定、慧。

  見道

  見道,見到什麼道呢?就是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證悟時,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要如何走。見到路不等于上路了,所以見道以後才上路——修道。也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見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麼修道的。其實,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並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脫道路,然後才決定在心中怎麼走向解脫。見道就是知道心中的解脫道路。佛法說,當一個人見道的時候,他就破除了見解上的煩惱。那麼,見惑要處理的煩惱最重要的是我見。我見不是我執,很多人搞不清楚。我們對"我"的執著有兩方面。一個是行爲上執著有我,一個是見解上執著有我。如果一個人見道了,就放下了見解上"有我"的執著。但是行爲上還是執著"有我"。所以,當一個人見道——證初果,雖然思想上明知無我,但是,他的行爲上還是貪生怕死,業習還是執著有我。初果的人還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羅漢。我執在北傳佛教分爲兩種:見解上"有我"的執著叫"分別我執",行爲上執著"我"叫"俱生我執"。在南傳佛教把分別我執稱爲我見,把俱生我執稱爲我慢。就是說見道了就放下了分別我執,但是,他過去業習帶來的俱生我執還是有的。

  2.見道的條件——心清淨與見清淨

  要見道,要修什麼法門呢?見道,並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貪心,而是先除去見解上"有我"的煩惱。因此,一個見道的人,他的貪、嗔、癡都在。貪、嗔、癡的習氣不是見道所斷除,這些習氣要在見道後靠修道慢慢地改。所以,證了初果還是會貪吃、貪玩,但他懂得怎麼去修行了。一定要非常清楚,見道只是見解上的煩惱處理幹淨了,不然的話,你會象那些沒見道者,迷惑明明無我卻爲何還有我執。

  見道需要什麼條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見的法門”,斷我見的法門不一定是斷貪嗔的法門。千萬不要修錯,是先修斷我見的法門,不是先修斷貪嗔的法門,如果倒過來修,是很難見道的,這就是爲何好多人修幾十年不能見道的原因。

  學佛的人都聽過佛法講無我。但是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見道,雖然知道無我,他還會有懷疑的。他說:啊呀,雖然相信無我,但還是覺得有我,很多人都會這樣的感受。但是,如果見道了,他就絕對肯定無我。無我並不是去找我在哪裏,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裏而說無我。當一個人見道時,不會愚癡地去觀察什麼是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尋我,因爲他已清楚看到因緣、因果現象。見道時必定看清楚,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緣變化,于是知道因緣中,我了不可得。

  學過佛法的人,有一句口頭禅"一切都是因緣"。那個人打我,那是過去世的因緣,這個人修行,他過去世有佛緣。就這樣講,但這是口說因緣法,他還沒有實際地看到因緣法。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一個偈語:

  若人生百歲

  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見知

  這首偈語是說你活一百歲,沒有見到生滅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見到。生滅法到處有,爲什麼百歲都難見?每個人天天都見因緣法嘛!不是這樣子的,生滅法就是因緣變化過程,你要當下看清楚因緣變化過程,不是思惟。見道要快一點的話,必須修對方法,先不要管其它煩惱,只要管"我見"的煩惱就夠了。因此,如果你選擇正確,修對法門,就會很快見道。如果你修錯了,你去處理嗔心呀,貪心呀,你在這一生都難見道,而且也不會相信他人能見道。爲什麼呢?因爲處理貪、嗔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一個見了道的人,他的貪跟嗔可能今生都處理不完。但是,如果心清淨時,要破除我見是非常快的,經典說不必幾天就能見道,關鍵在哪裏呢?佛法有這麼一句話說:衆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現前,是因爲被煩惱遮蓋住了。我們的煩惱並不是二十四小時都生起來的,至少你們現在在這裏,好多煩惱沒生起,就在這一刻大家都暫時沒有嗔心、貪心。在煩惱沒有生的時候,就有機會生起清淨的心。佛說,如果一個人的心清淨,佛法就能現前。就是說沒有煩惱遮蓋,心清淨了,就有能力觀察到本來現前的佛法。覺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見。見到佛法而覺悟了,並不等于所有的煩惱斷了。

  3.破我見的捷徑——觀因緣最快

  爲了破除我見,我們要觀哪一些法呢?就是觀因緣。因爲“我見”就是迷惑、執著因緣裏有個我的見解。既然要把因緣觀察清楚,那麼,我們要觀那一些因緣?爲什麼一百歲都沒有見到生滅法?應當觀身心的因緣,不是觀外在的因緣。哪一些因緣無須觀察呢?如果你說我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因緣,農夫觀了一生都無法覺悟無我。佛法告訴我們說,我們以爲有真實存在的世間,其實並不實在。根據佛法說世間就是在你六根、六塵、六識裏面作用。把六根、六塵、六識拿走了,就沒有世間可說。六根、六塵、六識的作用統統都發生在你身心現前的當下。意思是說你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六根來認識世間的境界。你要見道,就要在六根門頭去觀察究竟佛講的因緣在哪裏?觀察這個“觀察的行爲”,不過是心法色法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之間的種種前因後果。

  這種種前因後果,很快的一個接著一個,快到我們來不及去思考。所以,要觀察清楚,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你的心要很微細。心念微細就是要有相當的定力。這就是爲何要你們先修好四禅再修觀,當修到四禅的微細心念,就有能力以微細的心觀察佛法。身心是快速無常的因緣變化,如果心念粗,根本來不及觀,觀察的心只能在因緣發生後,落入意識裏思考。所以說:修觀時只許觀察,不允許思考!

  4.七覺支——覺悟時應生起的心

  佛法講聞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階段,修的時候是不思考的。爲什麼在修的時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學來的,在修的時候是觀。觀察是很微細的思惟,而且只是思惟單一事件。怎麼思惟呢?修定時的思惟,如果觀呼吸,什麼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觀察呼吸。修慧時的思惟,在擇法時什麼佛法也不管,只管一句佛法。可能你們聽過:一句佛法就夠你證悟了。而且經典記載佛在指導衆生證果的時候,都是一句話證果。那一句話是什麼?它比什麼都值錢啊。在道家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聽過嗎?其實真傳的那一句話,就在萬卷書裏面,沒有離開萬卷書。但是那一句話是在你剛好需要的時候,才告訴你——真傳的那一句話。我們爲了破除我執,所需要的佛法是觀因果,你就專門觀察六根門頭的因果,其它佛法一概不理。佛說修不淨觀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觀可以克服嗔心,這些統統不管。你只管要觀察的佛法,這個心態在佛法裏面叫"擇法"。就是說當一個人要覺悟的時候,他要具備一些條件,這些條件稱爲七覺支,如果你們念《阿彌陀經》會念到,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先要有正念

  這七覺支裏面的第一個覺知就叫做念覺支。如果你想要覺悟,你必須要有很強的正念,這叫念覺支。然而,達到四禅的心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一念之間入四禅,這樣心力在修觀時,正念最強最清淨。正念用在哪裏呢?就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我們生起好的念頭,做善的事情,這種正念是世間的正念,是不能解脫的。所以修觀行時,並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證悟、要解脫,是正念在所修的某句佛法上專心地觀察。

  正確擇法

  有了正念,接下來就是七覺支的第二個法——擇法。這個擇法就是你要選擇所觀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修觀時,思考一大堆佛法道理,這不叫擇法,這叫思惟佛法。擇法時專選一句佛法,任何時都不離開它地觀察。比如說,我們在觀察無常,對一切所對境都在觀察無常,再也不作第二件事情,這才叫無常的擇法。你可能說觀察無常太容易:“你看!那裏本來沒有屋子的。後來,有人要建,建了屋子,這叫無常。”這絕對不是觀察無常,也不叫擇法。如果這是…

《定慧之路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