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第46页。
116、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页。
117、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3页。
118、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2页。
119、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8页。
120、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7页。
121、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4页至15页。
122、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6页至17页。
123、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9页至20页。
124、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的18页至19页。
125、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4页至15页。
126、案:《坛经》敦煌写本的全称即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页。杨曾文将“惠能”均改作“慧能”,今复其旧。
127、均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6页至27页。
128、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页。
129、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页。
130、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9页至30页。
131、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第12页。
132、案:郭朋《坛经校释》“序言”说:“历来传说,自达摩以至道信,都是以《楞伽》印心;至了弘忍,改成了以《金刚》印心。其实,这都不过是一些宗教传说而已。”中华书局1997年10月印行本第9页。
133、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9页至40页。
134、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1页。
135、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0页。
136、案: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又曰:“用向西方不?”信曰:“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佛为钝根众生,令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见《楞伽师资记》“第五”,《大正藏》85/2837/1287下。
137、案:《修心要论》:“答曰:常念他佛,不勉生死。守我本心,得到彼岸。故《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知守真心胜念他佛。”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59页下。
138、案:宋/志磐<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六“净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一”云:“莲社七祖:始祖庐山辩觉正觉圆悟法师(慧远,师道安法师),二祖长安光明法师(善导,云是弥陀化身)。”见《大正藏》49/2035/260下。
139、见“历代会要志第十九之三”,《大正藏》49/2035/365中。
140、案: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
141、案: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
142、见《观无量寿经疏》卷第三“正宗分定善义”。见《大正藏》37/1753/268上。
143、见《往生礼赞偈》,《大正藏》47/1980/439上至中。
144、同上,第439中。
145、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0页。
146、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2页。
147、见《云栖法汇》之“手著”,据金陵刻经处光绪刻本,第十一页。
148、见《云栖法汇》之“手著”,第二十一页。
149、见明/憨山德清撰《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也。”《云栖法汇》末附之“云栖大师塔铭”,第七页至八页。
150、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6页。
151、见姚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大正藏》12/366/347中。
152、见《大正藏》37/1762/365上。
153、见属于惠昕本系统的兴圣寺本《六祖坛经》“八问答功德及西方相状门”,第十页。《禅宗全书》第37卷第341页上。案:郭朋说:“惠昕本带头,在此句下面又加进了如下两句:“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把慧能写成了从根本上否定净土的人。”见《坛经校释》第68页。
154、见《观无量寿经》,《大正藏》12/366/346上。
155、见神会《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第30页。
156、同上,第31页。
157、见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48/2015/402中。
158、见唐/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经》第110册第875下。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景印本。
159、见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全唐文》卷五八七,第5933页下。
160、见宋/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十五“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二”:“荆公王安石问文定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岂为无人?亦有过孟子者。安石曰:何人?方平曰:马祖、汾阳、雪峰、岩头、丹霞、云门。安石意未解。方平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安石欣然叹服。后以语张商英,抚几赏之曰:至哉此论也。”《大正藏》49/2035/415中。
161、见《云栖法汇》之“手著”,第三十七页。
162、案:如宰相兼诗人杨亿,就参与了《五灯会元》的编纂和修订工作。
163、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5页。
164、《念佛三昧诗集序》,见唐/道宣集《广弘明集》卷三十“统归篇第十”,《大正藏》52/2103/351中。
165、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第九“序”,《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见《大正藏》55/2145/65中。
166、见《大正藏》48/2015/397中。
167、案:禅宗不依文字语言,以心传心,直悟佛陀所觉的境界,自谓“教外别传”;一切依据佛陀言语传授的教法而修持的教派,便称之为教内。
168、见《中国佛学特质在禅》“第六节宋元明清禅”之“三、禅净合修”。《禅学论文集》第2卷第77页。
169、见《云栖法汇》“辑古”。第二十二页。
170、《乐邦文类》卷四姑苏禅师守讷之“唯心净土文”,见《大正藏》47/1969/207下至208上。
171、见《大正藏》47/1972/294上至下。
172、见《云栖法汇》“辑古”,《禅关策进》“古音琴禅师示众”,第三十一页。
173、见《云栖法汇》“辑古”,第六页。
174、见《云栖法汇》“手著”,第二十页。
175、见宋/宗晓《乐邦文类》卷第四引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六重问答)”。《大正藏》47/1969/199上。今本《万善同归集》未载此语。
176、见《大正藏》47/1973/318中。
177、案:从记载来看,《四料简》之有文字记载,始於元代天如唯则《净土或问》:“客乃整衣起立,从容而问曰:窃闻永明寿和尚禀单传之学于天台韶国师,是为法眼的孙。匡徒于杭之净慈,座下常数千指。其机辩才智,雷厉风飞,海内禅林推之为大宗匠,柰何说禅之外,自修净土之业,而且以教人复撰拣示西方等文,广传于世。及作四料拣偈,其略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语言主张净土,壁立万仞,无少宽容,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此疑非小,师其为我辨之。”(见《大正藏》47/1972/292上至中)由于现存的延寿著作中均无《四料简》的记载,故有人怀疑乃是后人伪托。《四料简》的思想,确实有拔高净土、抑制禅宗之嫌,但是,与延寿推崇净土思想不无瓜葛。从《净土或问》并未将《四料简》全部写出来看,《四料简》在当时流传已广,为大家所熟知。“作伪”者很难说就是惟则。所以,有关《四料简》的来源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察。至於《四料简》的思想倾向问题,虚云老和尚曾在《禅宗与净土》里作过解答:“惟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时那里来的禅和净呢!以后说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叶,亦未说出禅字。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渗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渗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禅宗的禅法是上乘禅,但是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也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万善同归集》里,“略标”邪见,就有一百二十种之多,“罔识正宗,多执是非,纷然诤竞,皆不了祖佛密意”。至於净土宗中某些人藉此批评禅宗,是别有用心,则不在此列了。
178、见《云栖法汇》“辑古”,《禅关策进》“空谷隆禅师示众”,第三十页。
179、见《云栖法汇》“辑古”,《禅关策进》“师子峰天如则禅师普说”,第二十二页。
180、同上“楚山琦禅师解制”,第二十九页。
181、案:如“亡僧”条说:“既至塔头,住持已下烧香,略声法事,下火讫(当有法语),十念阿弥陀佛。再声法事。”见《卍续藏经》第111册第913页上。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