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下)▪P4

  ..续本文上一页看不到有什么官僚豪门的支持,而是用自给自足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这与当时居于城市依赖权贵的佛徒是不同的。这一点,自然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系。自南北朝以来,中间虽然经过隋代的统一,但至唐初,社会还是不很安定。唐初仍沿用前代的均田制,每成丁受田百亩(其中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但事实上,可耕地不够分配,因此法律上允许人们开荒。这样,一般民众可以借口出家,自己去找地耕种,同时还可避免赋役的负担。佛教也就藉此来号召门徒。道信在双峰山所提倡的自耕自给是当时经济状况允许的,也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这事在关于他的传记(敦煌卷子《传法宝记》)中也可以看到“……教诫门人,努力勤坐为根本”。如何保证生活呢?“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疗饥疮,即闭门坐”。“作”指劳作,主要指务农而言。肚子饿了是一种病,称为“饥疮”,吃就可以治疗它。而且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久久堪用”。”(《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五,第2754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印行本)今案:吕先生显然将文意理解错了。整段文字并未曾道及农耕的事,突然地转移主旨,似非正常。而且,以当时的生产力,也不可能劳作三五年,就可以毕生衣食无忧。

  56、《传法宝记》“唐双峰山东山寺释道信”。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6页。

  57、《传法宝记》“唐双峰山东山寺释弘忍”。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7页。

  58、见《楞伽师资记》“第五”,《大正藏》85/2837/1287下。

  59、见《大正藏》37/1753/250上至中。

  60、《往生论注》卷上。见《大正藏》40/1819/826中。

  61、《楞伽师资记》“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见《大正藏》85/2837/1287上。

  62、见《大正藏》47/1959/22下。

  63、见《大正藏》85/2837/1287中。

  64、《传法宝记》“释弘忍”。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7页。

  65、案:《历代法宝记》“唐朝第五祖弘忍禅师”作“七岁事信大师,年十三入道披衣。”见《大正藏》51/2075/182。

  66、《楞伽师资记》“第六”引玄赜《楞伽人法志》。见《大正藏》85/2837/1289中。

  67、《历代法宝记》“唐朝第五祖弘忍禅师”。见《大正藏》51/2075/182上。

  68、案:《传法宝纪》“释道信”:“门人知将化毕,遂谈究锋起,争希法嗣。及问将传付,信喟然久之,曰:“弘忍差可耳。””《传法宝纪》“释弘忍”:“信常以意导,洞然自觉。虽未视诸经论,闻皆心契。既受付嘱,令望所归。”均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6页至167页。《历代法宝记》:“弟子甚多,唯有弘忍传衣得法承后。”见《大正藏》51/2075/182上。三传语气各异。

  69、据《楞伽师资记》“第六”,引玄赜《楞伽人法志》。见《大正藏》85/2837/1289下。

  70、案:《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唯有敦煌写本传世,如P。3559b、P。3664b、P。3777e、北8390(裳075)等。署名“蕲州忍和上”。《大正藏》第48卷所收,题为《最上乘论》,据称底本为“大日本续藏经”,与敦煌本在字句上略有出入。据《大正藏》本后附记之年号“隆庆四年”、“正德六年”可知,原本为明刻本。此本文字有些地方显系后人修改,以致文义讹误。以下引《修心要论》据敦煌P。3777号卷子,见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13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本。

  71、见P。3777e原题。

  72、见《大正藏》85/2837/1289中。

  73、参见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第二章“双峰与东山法门”第三节“弘忍东山法门”,台湾正闻出版社1990年12月印行本第76页至81页。印顺法师认为:“从“忍师弟子取所传闻”而论,传为慧可所说的,倒可能是弘忍所说;再由弘忍后人,扩充改变而成。这部《修心要论》,代表东山法门下观心的一流。”见第79页。据此,我们仍将《修心要论》作为弘忍思想的记录看待。

  74、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59页下。

  75、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60页上。

  76、案:“见”,《大正藏》本《最上乘论》作“是”。见《大正藏》48/2011/377上。P。3434号作“见”。

  77、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59页上。

  78、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59页下。

  79、案: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说:“《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法,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忓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见《大正藏》85/2837/1287上。个别字句据其校注改。

  80、见《传法宝纪》“释弘忍”,《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7页。

  81、见《传法宝纪》“论”,《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9页至第170页。

  82、案:《大正藏》本《最上乘论》作“作一日想守真心”,非是。其说详下。

  83、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60页下。

  84、案:刘宋/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见《大正藏》12/365/341下至342上。

  85、案:所以《大正藏》本《最上乘论》将此句改作“作一日想守真心”,并没有弄懂原意。而且,如果“初心学坐禅者”下手就要“守真心”,恐怕有些勉为其难。

  86、见《敦煌宝藏》第130册第559页下。

  87、《楞伽师资记》“第七”。见《大正藏》85/2837/1290上。

  88、同上。

  89、见《全唐文》卷二三一,第2334页下至2335页上。中华书局1983年11月景印本

  90、《传法宝纪》“释神秀传”:“导师重道,礼不问年,既隋季出家,当寿过百岁矣。”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8页。

  91、见《全唐文》卷二三一,第2335页上。

  92、张说《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二三一,第2335页上。

  93、见神会《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崇远法师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7月印行本,第28页。

  94、案:另外,张说《大通禅师碑铭》、李邕《嵩岳寺碑》所载禅宗法系,都以神秀为六祖。

  95、《楞伽师资记》“第七”。见《大正藏》85/2837/1290上至中。

  96、案:神秀在其《大乘无生方便门》里,广徵众典,也没有引到《楞伽经》。

  97、见《大正藏》16/670/485下至486上。

  98、案:如唐/宗密说:“北宗者,从五祖下傍出。”又说:“然能和尚灭度后,北宗渐教大行,因成顿门弘传之障。”见《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经》第110册第866页下,第867页上。

  99、均见《观心论》,下同。《大正藏》85/2883/1273上。

  100、案:原文如此,疑当作“忘”。

  101、案:原文如此,疑当作“因文求意”。

  102、见《观心论》,《大正藏》85/2833/1273上。

  103、《传法宝纪》“论”。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第169页。

  104、案:“同”字似当作“问”。

  105、案:“和”指主法和尚。

  106、见《大正藏》85/2834/1273中至下。

  107、见《大正藏》85/2834/1273中。

  108、案:《历代法宝记》“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禅师”云:“俗姓卢,范阳人也。随父宦岭外,居新州。”见《大正藏》51/2075/182中

  109、《祖堂集》卷第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第87页下。

  110、见《敦煌新本坛经》第5页。

  111、《历代法宝记》“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禅师”。见《大正藏》51/2075/182中。

  112、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三二七,第3313页上。

  113、《楞伽师资记》“第六”,见《大正藏》85/2837/1289下。

  114、案:《六祖坛经》现传本子较多,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第六章《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认为,《坛经》的各种本子,从大类上去分,可统摄为四种本子:敦煌本,古本,惠昕本,至元本。而现在较为通行的本子是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因敦煌本较它本为古,以下引文均据杨曾文校写之《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115、《敦煌新本六祖坛经》:“若论宗指,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去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