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写卷所揭“弥勒禅”之初探——北京图书馆藏月091(7119)号卷子解读之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卷四十一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而菩提心的生起,根源在于大悲心。能海上师在《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中设为问答解释说:“问:如何谓圆满菩提心?曰:一个众生不舍。”所以大乘修行,特重慈悲心的培养。这种慈悲心的培养,即需要通过观修和实行两方面来完成。大乘菩萨修习慈心禅,除了对治瞋恚外,根本的目的,乃是为成佛积集资粮。所谓慈,即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所谓悲,即怜悯众生并拔除痛苦。所以,《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弥勒禅》卷子中所明,即为大乘慈悲心的修法。据其内容可知,其将弥勒禅法,分为弥勒慈悲禅(弥勒慈心三昧)和弥勒无分别禅两种。

  其一:弥勒慈悲禅

  弥勒慈悲禅(也被称为慈心三昧)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前行:

  1、发心:发大慈心,为利有情。

  2、择处:依闲静处,远离愦闹。

  3、调身:端身正坐,结跏趺坐。

  4、调心:收摄根门,心无掉举。

  第二,正修:

  1、修平等心:视众生如自己的父母,消除爱憎、亲疏的分别。

  2、修布施法:根据众生所需,布施给他们内财(如自己的头、目、脑、髓等等,为正报所摄)、外财(妻子、儿女、财富、地位等等,为依报所摄)。

  3、修解脱法:令其从人天福报直至无上菩提,悉皆圆满。

  这两段,乃是对弥勒慈悲禅极为概括的说明。但初心行人,下手最难处,就是如何以平等心观视众生。凡夫由于习气及未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一定是爱其亲而憎其怨,于一切众生无法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对此,《弥勒禅》卷子中提出了具体的对治方法:

  一,初心修行,于怨亲境未能调伏者,怨、亲各分三品,无怨无亲分为一品,都合七心。先从至亲起慈悲,行而淳熟已,而调次亲。次亲淳熟,如调下亲。下心淳熟,如调平人。平心淳熟,如调下怨。下心淳熟,而调中怨。中心淳熟,而调上怨。如是怨亲平等。复于邻里巷陌,乃至村邑而淳熟者,后遍于四方八表、海内海外、有情无情、有相无相、无边世界,悉皆平等。此禅既尔,福祚亦然。如是修行,是弥勒修行之法。

  这里是说,对于所缘之境,从亲疏关系来分,可以分为七种:上亲(父母师长)、中亲(兄弟姊妹)、下亲(朋友知识)、中人(非怨非亲)、下怨(害下亲者)、中怨(害中亲者)、上怨(害上亲者)。“无怨无亲”,即指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普通人,也称为中庸、中庸人。对于仇人,要发起慈悲之心,作为凡夫,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凡夫对于亲人的痛苦,觉得不堪忍受;而对于仇人的痛苦,则往往心生欢喜;对于普通没有利害冲突人的痛苦,往往觉得无所谓,多半舍弃不顾。如果一开始下手就从怨者来修慈悲心,难以奏效。而对亲人的感情就不同,从至亲入手发起慈悲心,等到训练淳熟,再推广到次亲、下亲、中庸、下怨、中怨,最后纔是上怨。进而从身边的人推广到一村、一城、一国乃至整个法界一切众生。这一修法,和世亲所造《阿毗达磨俱舍论》谈到的四无量心中慈心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

  初习业位云何修慈?谓先思惟自所受乐,或闻说佛、菩萨、声闻及独觉等所受快乐,便作是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雠。亲复分三,谓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谓下、中、上。总成七品。分品别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此愿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次于中品、下、中、上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由数习力,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行相无不遍满,是为修习慈无量成。 

  此卷子中也称此种修法为“慈心三昧”,所谓慈心三昧,即住于慈心、离瞋恚怨憎之念、遍念令众生受乐之三昧。《禅法要解》解释说:

  问曰:如阿毗昙说,何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愿令众生得乐?答曰: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燧出火,初然细软干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一时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观时,见人受乐,愿与苦者。慈力转成,悉见得乐。 

  其具体之修法,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净饭王等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慈心三昧?惟愿世尊为我略说。”佛告大众:“夫慈心者,应当起想,先缘所亲。系念之时,念己父母受诸苦恼。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爱众生受诸苦恼。有见众生癞病癕疮。见已作念,当云何救?一想成已,应作二想。二想成已,应作三想。三想成已,满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满于僧坊。一僧坊成已,满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满一阎浮提。阎浮提成已,满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满三天下。如是渐广满十方界。

  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见西方众生悉是其母。见南方众生悉是其兄,见北方众生悉是其弟。见下方众生悉是妻子,见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余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见是众生皆受苦恼,或遇重病,或见在于刀山剑树,火车炉炭,一切苦事。见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乘宝莲华,诣诸人所,调身按摩,为洗癞疮。见地狱火,忧悲雨泪,欲灭其火。见诸饿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给饿鬼,令得饱满。既饱满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比丘僧。作是赞已,益更忧悲,心无暂舍。如是慈心,极令通利。事事广说,如慈三昧。如是慈心,名习慈者。 

  《坐禅三昧经》则更具体说明,修习方法,要分三个层次:对于从未修习过慈心三昧者,要教他以亲人为对象,修愿与亲人安乐。对于已经修习过慈心三昧者,要教他以中人为对象,修习愿与之安乐。对于已经久修慈心三昧者,要教他以怨憎者为对象,修习愿与之安乐:

  若瞋恚偏多,当学三种慈心法门。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者,当教言慈及亲爱。云何亲及愿与亲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寒时得衣,热时得凉,饥渴得饮食,贫贱得富贵,行极时得止息。如是种种,乐愿亲爱。得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云何及中人而与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中人得,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当教言,慈及怨憎。云何及彼而与其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怨憎得,得与亲同。同得一心,心大清净。亲中怨等,广及世界。无量众生,皆令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净。见十方众生皆如自见,在心目前,了了见之,受得快乐。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对于为什么要怜悯怨憎恶人,而愿与之安乐这一问题,经中也作了解答。这其实也解决了在修习中,如何对治对怨憎者难以生起慈心的问题:

  问曰:亲爱、中人愿令得乐,怨憎恶人,云何怜愍复愿与乐?答曰:应与彼乐。所以者何?其人更有种种好清净法因,我今云何,岂可以一怨故而没其善?复次思惟:是人过去世时,或是我亲善。岂以今瞋,更生怨恶。我当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无量,此不可失。复思惟言: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复次,瞋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是。以瞋加物,其毒难制。虽欲烧他,实是自害。复自念言:外被法服,内习忍行,是谓沙门。岂可恶声,纵此变色憋心。复次,五受阴者,众苦林薮,受恶之的。苦恼恶来,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无量。众怨甚多,不可得除。当自守护,着忍革屣。如佛言曰:以瞋报瞋,瞋还着之。瞋恚不报,能破大军。能不瞋恚,是大人法。小人瞋恚,难动如山。瞋为重毒,多所残害。不得害彼,自害乃灭。瞋为大瞑,有目无睹。瞋为尘垢,染污净心。如是瞋恚,当急除灭。毒蛇在室,不除害人。如是种种,瞋毒无量。常习慈心,除灭瞋恚。是为慈三昧门。 

  其二:弥勒无分别禅

  所谓”无分别“,乃相对于”分别“而言。分别,佛教指思量识别一切事理。也译作思惟或计度,即心、心所法对境而思惟量度。它是心、心所的自性作用,也被作为心、心所之异名。一般分为三种分别,即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 凡夫所起的分别,乃由迷妄而生,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称为”虚妄分别“。《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之三》云:”如是一切愚痴凡夫,虚妄分别之所诳惑。“ 要想证得真如,必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依无分别智方可。 无分别智,也称无分别心、无分别慧,指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能。也是超越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玄奘在回答唐太宗问”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时,举《金刚经》为例说:

  今观旧经, 亦微有遗漏。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解释无分别智云:

  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者,所缘谓真如,能缘谓真智。此二平等,譬如虚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义,由不分别所取能取,是故说名无分别智。 

  据此卷中所云,要想证得真实无分别禅,必须悟解:”一切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亦不是无因而生,众缘和合而生起者。盖是众生自心现流,而于本性实无生者。“ 这”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亦不是无因而生“四句,也被称为”四不生“、”四句推捡“,乃是龙树在《中论》中用以推证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

《敦煌写卷所揭“弥勒禅”之初探——北京图书馆藏月091(7119)号卷子解读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