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寫卷所揭“彌勒禅”之初探——北京圖書館藏月091(7119)號卷子解讀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卷四十一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而菩提心的生起,根源在于大悲心。能海上師在《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中設爲問答解釋說:“問:如何謂圓滿菩提心?曰:一個衆生不舍。”所以大乘修行,特重慈悲心的培養。這種慈悲心的培養,即需要通過觀修和實行兩方面來完成。大乘菩薩修習慈心禅,除了對治瞋恚外,根本的目的,乃是爲成佛積集資糧。所謂慈,即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所謂悲,即憐憫衆生並拔除痛苦。所以,《大智度論》雲:“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 

  《彌勒禅》卷子中所明,即爲大乘慈悲心的修法。據其內容可知,其將彌勒禅法,分爲彌勒慈悲禅(彌勒慈心叁昧)和彌勒無分別禅兩種。

  其一:彌勒慈悲禅

  彌勒慈悲禅(也被稱爲慈心叁昧)的內容,可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前行:

  1、發心:發大慈心,爲利有情。

  2、擇處:依閑靜處,遠離愦鬧。

  3、調身:端身正坐,結跏趺坐。

  4、調心:收攝根門,心無掉舉。

  第二,正修:

  1、修平等心:視衆生如自己的父母,消除愛憎、親疏的分別。

  2、修布施法:根據衆生所需,布施給他們內財(如自己的頭、目、腦、髓等等,爲正報所攝)、外財(妻子、兒女、財富、地位等等,爲依報所攝)。

  3、修解脫法:令其從人天福報直至無上菩提,悉皆圓滿。

  這兩段,乃是對彌勒慈悲禅極爲概括的說明。但初心行人,下手最難處,就是如何以平等心觀視衆生。凡夫由于習氣及未證悟諸法平等之理,一定是愛其親而憎其怨,于一切衆生無法不起怨親等差別見解。對此,《彌勒禅》卷子中提出了具體的對治方法:

  一,初心修行,于怨親境未能調伏者,怨、親各分叁品,無怨無親分爲一品,都合七心。先從至親起慈悲,行而淳熟已,而調次親。次親淳熟,如調下親。下心淳熟,如調平人。平心淳熟,如調下怨。下心淳熟,而調中怨。中心淳熟,而調上怨。如是怨親平等。複于鄰裏巷陌,乃至村邑而淳熟者,後遍于四方八表、海內海外、有情無情、有相無相、無邊世界,悉皆平等。此禅既爾,福祚亦然。如是修行,是彌勒修行之法。

  這裏是說,對于所緣之境,從親疏關系來分,可以分爲七種: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姊妹)、下親(朋友知識)、中人(非怨非親)、下怨(害下親者)、中怨(害中親者)、上怨(害上親者)。“無怨無親”,即指沒有什麼利害關系的普通人,也稱爲中庸、中庸人。對于仇人,要發起慈悲之心,作爲凡夫,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凡夫對于親人的痛苦,覺得不堪忍受;而對于仇人的痛苦,則往往心生歡喜;對于普通沒有利害沖突人的痛苦,往往覺得無所謂,多半舍棄不顧。如果一開始下手就從怨者來修慈悲心,難以奏效。而對親人的感情就不同,從至親入手發起慈悲心,等到訓練淳熟,再推廣到次親、下親、中庸、下怨、中怨,最後纔是上怨。進而從身邊的人推廣到一村、一城、一國乃至整個法界一切衆生。這一修法,和世親所造《阿毗達磨俱舍論》談到的四無量心中慈心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

  初習業位雲何修慈?謂先思惟自所受樂,或聞說佛、菩薩、聲聞及獨覺等所受快樂,便作是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于有情分爲叁品,所謂親友、處中、怨雠。親複分叁,謂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叁,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別已,先于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于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于親叁品得平等已,次于中品、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于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于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行相無不遍滿,是爲修習慈無量成。 

  此卷子中也稱此種修法爲“慈心叁昧”,所謂慈心叁昧,即住于慈心、離瞋恚怨憎之念、遍念令衆生受樂之叁昧。《禅法要解》解釋說:

  問曰:如阿毗昙說,何等是慈叁昧?觀一切衆生悉見受樂。又,經中說慈心叁昧,遍滿十方,皆見受樂。雲何但言願令衆生得樂?答曰:初習慈心,願令得樂。深入慈心叁昧已,悉見衆生,無不受樂。如鑽燧出火,初然細軟幹草,火勢轉大,濕木山林,一時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觀時,見人受樂,願與苦者。慈力轉成,悉見得樂。 

  其具體之修法,見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叁昧海經》:

  淨飯王等一切大衆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慈心叁昧?惟願世尊爲我略說。”佛告大衆:“夫慈心者,應當起想,先緣所親。系念之時,念己父母受諸苦惱。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愛衆生受諸苦惱。有見衆生癞病癕瘡。見已作念,當雲何救?一想成已,應作二想。二想成已,應作叁想。叁想成已,滿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滿于僧坊。一僧坊成已,滿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滿一閻浮提。閻浮提成已,滿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滿叁天下。如是漸廣滿十方界。

  見東方衆生盡是其父,見西方衆生悉是其母。見南方衆生悉是其兄,見北方衆生悉是其弟。見下方衆生悉是妻子,見上方衆生悉是師長。其余四維悉是沙門、婆羅門等。見是衆生皆受苦惱,或遇重病,或見在于刀山劍樹,火車爐炭,一切苦事。見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乘寶蓮華,詣諸人所,調身按摩,爲洗癞瘡。見地獄火,憂悲雨淚,欲滅其火。見諸餓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給餓鬼,令得飽滿。既飽滿已,爲其說法。贊佛、贊法、贊比丘僧。作是贊已,益更憂悲,心無暫舍。如是慈心,極令通利。事事廣說,如慈叁昧。如是慈心,名習慈者。 

  《坐禅叁昧經》則更具體說明,修習方法,要分叁個層次:對于從未修習過慈心叁昧者,要教他以親人爲對象,修願與親人安樂。對于已經修習過慈心叁昧者,要教他以中人爲對象,修習願與之安樂。對于已經久修慈心叁昧者,要教他以怨憎者爲對象,修習願與之安樂:

  若瞋恚偏多,當學叁種慈心法門。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者,當教言慈及親愛。雲何親及願與親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饑渴得飲食,貧賤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如是種種,樂願親愛。得系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慈及中人。雲何及中人而與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中人得,系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慈及怨憎。雲何及彼而與其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怨憎得,得與親同。同得一心,心大清淨。親中怨等,廣及世界。無量衆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淨。見十方衆生皆如自見,在心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叁昧。 

  對于爲什麼要憐憫怨憎惡人,而願與之安樂這一問題,經中也作了解答。這其實也解決了在修習中,如何對治對怨憎者難以生起慈心的問題:

  問曰:親愛、中人願令得樂,怨憎惡人,雲何憐愍複願與樂?答曰:應與彼樂。所以者何?其人更有種種好清淨法因,我今雲何,豈可以一怨故而沒其善?複次思惟:是人過去世時,或是我親善。豈以今瞋,更生怨惡。我當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無量,此不可失。複思惟言:若無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則我之親善。複次,瞋報最重,衆惡中上,無有過是。以瞋加物,其毒難製。雖欲燒他,實是自害。複自念言:外被法服,內習忍行,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複次,五受陰者,衆苦林薮,受惡之的。苦惱惡來,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無量。衆怨甚多,不可得除。當自守護,著忍革屣。如佛言曰:以瞋報瞋,瞋還著之。瞋恚不報,能破大軍。能不瞋恚,是大人法。小人瞋恚,難動如山。瞋爲重毒,多所殘害。不得害彼,自害乃滅。瞋爲大瞑,有目無睹。瞋爲塵垢,染汙淨心。如是瞋恚,當急除滅。毒蛇在室,不除害人。如是種種,瞋毒無量。常習慈心,除滅瞋恚。是爲慈叁昧門。 

  其二:彌勒無分別禅

  所謂”無分別“,乃相對于”分別“而言。分別,佛教指思量識別一切事理。也譯作思惟或計度,即心、心所法對境而思惟量度。它是心、心所的自性作用,也被作爲心、心所之異名。一般分爲叁種分別,即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 凡夫所起的分別,乃由迷妄而生,無法如實悟證真如之理,故稱爲”虛妄分別“。《正法念處經·生死品之叁》雲:”如是一切愚癡凡夫,虛妄分別之所诳惑。“ 要想證得真如,必須舍離凡夫之分別智,依無分別智方可。 無分別智,也稱無分別心、無分別慧,指離主觀、客觀相,平等地運作的智能。也是超越概念式思維的真實觀智。玄奘在回答唐太宗問”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時,舉《金剛經》爲例說:

  今觀舊經, 亦微有遺漏。據梵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雲”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爲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诠,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字。 

  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解釋無分別智雲:

  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者,所緣謂真如,能緣謂真智。此二平等,譬如虛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種性義,由不分別所取能取,是故說名無分別智。 

  據此卷中所雲,要想證得真實無分別禅,必須悟解:”一切諸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自他生。亦不是無因而生,衆緣和合而生起者。蓋是衆生自心現流,而于本性實無生者。“ 這”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自他生“、”亦不是無因而生“四句,也被稱爲”四不生“、”四句推撿“,乃是龍樹在《中論》中用以推證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

《敦煌寫卷所揭“彌勒禅”之初探——北京圖書館藏月091(7119)號卷子解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