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寫卷所揭“彌勒禅”之初探——北京圖書館藏月091(7119)號卷子解讀之一▪P3

  ..續本文上一頁他因、共因、無因等四句推撿有爲法,以證諸法無生的道理。《中論》雲: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衆因。複次,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一謂生,二謂生者。若離余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自無故他亦無。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共生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故。若無因而有萬物者,是則爲常。是事不然。無因則無果,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十惡、五逆應當生天,以無因故。 

  所謂不自生,是說一切萬法不以自己爲因而生成。所謂不他生,是說一切萬法不以他因而生成。所謂不共生,是說一切萬法不以自與他爲共因而生成。所謂不無因生,是說一切萬法不以無因而生成。由此可知,世間萬法乃是衆緣和合而安立的假名。所謂自心現流,指衆生無始來由遍計所執熏習所起的”現行“”流注“。此乃是虛妄心識,必須淨除。以四句遣除這種對自性的妄執後(即觀無生之理以破生滅之煩惱),還要進一步對于”無生亦不分別,了了知心,不住分別。“這裏所說,也就是《入楞伽經》中的”觀真如禅“: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何等爲四?一者,愚癡凡夫所行禅。二者,觀察義禅。叁者,念真如禅。四者,諸佛如來禅。……

  大慧,何者觀真如禅?謂觀察虛妄分別因緣,如實知二種無我,如實分別一切諸法無實體相,爾時不住分別,心中得寂靜境界。大慧,是名觀真如禅。 

  如能觀察諸法之非有非無,離人、法兩種執著,體達一切法無相平等之理,則能伏滅諸煩惱,成就佛道。卷中指出:”無分別者,是名彌勒無分別禅。“按,”無分別禅“的提法,在佛經中也曾提到。元魏/月婆首那譯《摩诃迦葉會第二十叁之二》中有偈說:

  令住阿蘭若,修于空解脫,亦不生分別,常勤行布施,不生于分別,此是無垢際。遠離諸名字,說清淨屍羅,令行寂滅處,此是第一戒。覺知寂滅處,常修行于忍,不分別衆生,此是清淨忍。離一切分別,修堅固精進,離一切有爲,佛說此精進。能成遠離法,焚燒一切事,斷于諸有無,此無分別禅。不起諸煩惱,非此亦非彼,中間亦不住,此第一智能。……作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諸法從緣生,無自性自性。 

  這裏的無分別禅,乃就六度的禅波羅密而言。其內容與卷中所說,基本是相同的。可知,所謂無分別禅,就是安住于中道觀的禅觀。

  (叁)、彌勒與彌勒禅法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所謂彌勒禅,乃是大乘的禅觀,其中既有初心行者修習的慈心叁昧,也有安住中道的無分別禅觀。這些原本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方法,何以冠以”彌勒“的名義?我們認爲,這是和下面二個原因有密切關系的:

  其一:彌勒乃修慈心叁昧成就者

  彌勒,梵語Maitreya,音譯作彌帝隸、梅怛利耶、末怛唎耶、彌帝禮等,意譯慈氏。經典中亦常稱之爲阿逸多。 彌勒之所以稱爲慈氏,即與其發大慈心、修慈心叁昧有關。《賢愚經·波婆離品第五十》說,彌勒過去生爲國王,名昙摩留支,因見一比丘修慈心叁昧,光明巍巍,故發心學修,後號彌勒:

  是時如來,大衆圍繞,各悉靜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叁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遙見世尊,光明顯赫,明曜逾日;大衆圍繞,如星中月;爲佛作禮,問訊如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此慈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叁昧。“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無害心。……爾時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彌勒是,始于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華嚴經·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二十》亦雲:

  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叁昧。從是已來,號爲慈氏。或見彌勒,修諸妙行,成滿一切,諸波羅蜜。或見得忍,或見住地。或見成就,清淨國土。或見護持,如來正教。爲大法師,得無生忍。某時某處,某如來所,受于無上菩提之記。 

  其二:彌勒代表的無緣大慈即中道正觀

  隋/智顗在《妙法蓮華經文句》中指出: 

  彌勒者,此雲慈氏。《思益》雲:若衆生見者,即得慈心叁昧,故名慈氏。《賢愚》雲: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花》雲:發願于刀火劫中,擁護衆生。今觀解者,中道正觀即是無緣大慈。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法中,離諸不善,故稱慈氏。又雲慈乃姓也,名阿逸多,此翻無勝。 

  慈悲原分爲生(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叁種。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

  慈悲心有叁種:衆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衆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衆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爲無緣。 

  所謂衆生緣慈,是緣一切衆生及衆生相的認識而起慈悲心。所謂法緣慈,是聖人破除我相,滅一異相,觀衆生僅僅是五蘊假和合者而起慈悲心。此卷中所明的彌勒慈悲之禅(慈心叁昧),即屬衆生緣慈和法緣慈。所謂無緣慈,乃是不住有爲、無爲性中,不住過去、未來、現在世,知諸法不實、顛倒虛诳之相,心無所緣,通達一切法空之後而起慈悲心。這裏的慈悲心安住于空性之中,但法性空並不障礙緣起有,所以依然可以看到衆生的痛苦,只是不將它執以爲實有。以中道正觀,以諸法實相,發菩提心,拯濟一切。 這是般若與慈悲的統一,即空性而起慈悲,所以稱作無緣慈。此卷中所明的彌勒無分別禅,即屬無緣慈。

  叁、余  論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隋唐以來,從印度傳來的禅觀方法(無論是大乘禅觀還是小乘禅觀)普遍被漢地忽視。其指導思想與實修方法,被各宗各派融入自己創立的理論體系之中,如宋/贊甯于其所撰《宋高僧傳》卷十叁”習禅篇“後指出:

  論曰:梵語禅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雲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徧計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叁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禅那者,俱離靜幻故。故雲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衆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聖住處既如彼,諸聖度生複若何?稽夫法演漢庭,極證之名未著;風行廬阜,禅那之學始萌。佛陀什,秦擯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禅翁,繼傳叁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化導陳隋,名題止觀。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將智顗歸入”習禅篇“中, 而且在”論“中說:

  當朝智顗,亦時禅望。鋒辯所指,靡不倒戈。師匠天庭,榮冠朝列,不可輕矣。 

  尤其在禅宗大行其道之後,類似彌勒禅的禅觀方法在漢地可謂日見式微。在早期僧傳的”習禅篇“中,尚能看到的修習”四禅八定“行者的身影, 而後期僧傳的習禅篇,往往是禅宗的天下。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即說:”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的”習禅“篇末《贊》裏也提到:”五門棄惡,九次叢林。“可見達摩傳其禅法之前,有不少人修習五停心觀等大小乘禅觀。而到了宋/贊甯撰《宋高僧傳》,”習禅篇“共六卷,其中正傳103人,附見29人,始于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終于宋代天臺山德韶(891~972,爲青原下第八世法眼文益門下,永明延壽之師),完全在爲禅宗張目。到了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傳》,”習禅篇卷“共四卷(五至卷八),明河撰《補續高僧傳》,”習禅篇“共十一卷(卷六至十六),記錄了大量的上堂、問對等語錄,簡直成爲變相的公案語錄彙編。 從現存文獻來看,”彌勒禅“卷子所揭的禅修方式,沒有漢文資料可以與之對應。我們推測,這應該是從印度直接傳入吐蕃的東西,再由吐蕃傳入敦煌地區。上山大峻先生說”彌勒禅是吐蕃特有的禅法,也許敦煌出土的藏文禅資料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故需要進一步調查。無論如何,至今還沒有發現與此相當的內容。“對這一推斷,我們是完全贊同的。

  盡管漢地是這樣的情況,而在八世紀左右的敦煌,由于受吐蕃佛教的影響,相關禅觀方法,仍在流行。”彌勒禅“卷子的存世,爲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明。不僅如此,類似的修行方法,在以後的一些重要修法中,仍可以找到被貫徹的印記。如明代宗喀巴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根據阿底峽傳來的金洲法稱大師的教授,在上士道菩提心的”七因果“ 修法中,也采用了《俱舍論》所示親友、處中、怨雠叁類七品的漸進方式。其敘修念恩(念母親養育之恩)的方法時說: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于現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爲我母,過諸數量。如是此母爲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産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甯具自死,較其子病甯肯自病,較其子苦甯肯自苦,出于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于父等諸余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親心,則于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于怨敵,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爲先,漸廣修習。 

  這一方法,是承上”知母“而來。所謂知母,就是把一切衆生觀作自己的親生母親,從而消除對一類衆生親愛(對親人),對一類衆生憎惡(對仇怨),對一類衆生舍棄(對中人)的不平等心。 等此心發起後,再修”念恩“。所謂念恩,就是在把一切衆生觀作自己的親生母親之後,進一步感念他們對自己生生世世的生育、長養大恩,從而激發自己的報恩之心。修念恩,就要從最親近的母親觀察思維起。因爲一般人對母親的養育大恩,往往身有體會,對父親的感情就要略顯隔膜。對一般人就更是如此。從思維母親懷胎時的辛苦,扶養的勞累,以及對子女的”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的種種做法,從而對母親産生真實不虛的感恩心。緣母親(此處爲上親)修成之後,再觀想父親(此處爲中親)、親友(此處爲下親),然後緣念中人、仇人(由淺入深),最後遍于十方一切衆生。念恩修成後,再修報恩。而最圓滿的報恩,就是自己成佛,同時也以種種方便教化一切衆生,使成佛道。

  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開示的修菩提心法來看,彌勒禅卷中的內容與之頗多暗合之處。如”初心修行,于怨親境未能調伏者,怨、親各分叁品,無怨無親分爲一品,都合七心。先從至親起慈悲,行而淳熟已,而調次親。次親淳熟,如調下親。下心淳熟,如調平人。平心淳熟,如調下怨。下心淳熟,而調中怨。中心淳熟,而調上怨。如是怨親平等。複于鄰裏巷陌,乃至村邑而淳熟者,後乃遍于四方八表、海內海外、有情無情、有相無相、無邊世界,悉皆平等“,即是知母、念恩所攝,”下至施其半食,上極濟拔全身,各隨前人所須,惠施內外財寶。使一切衆生,世出世間,從凡入聖,人天果報,無上菩提,自及彼身,普皆圓滿“,即是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所攝。其間關系如何,尚待更多的文獻予以揭示。

  除了彌勒禅法的考察之外,此卷中提到的吐蕃贊普”乞裏提足“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乞裏提足“即是漢地史書中記載的”可黎可足“(也叫赤熱巴金,唐時吐蕃第八代贊普),他不僅與唐王朝定立了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又名”長慶舅甥和盟碑“),也是西藏佛教的大力弘揚者,被藏人稱爲”叁法王“之一(另爲松贊幹布、赤松得贊),在唐史和西藏佛教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有關他的情況,我們將在”敦煌寫卷所載吐蕃贊普“乞裏提足”初探――北京圖書館藏月091(7119)號卷子解讀之二“中予以考察。

  2002年元月下旬初稿于蘇州戒幢佛學

  研究所無盡燈樓;2002年5月初定稿

  

《敦煌寫卷所揭“彌勒禅”之初探——北京圖書館藏月091(7119)號卷子解讀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