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P5

  ..续本文上一页女人十三 具足诸相十二 微尘十一 庄严九 众生

  廿 恒河十四 布施廿 功德九 福德十八 我人众生寿

  者五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五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

  生见无寿者见二 白佛言六 佛告六 甚多九

  

  浙敦177号卷子可分作二个部分:从开头至“闻者皆解脱”,是诵经前念的“归敬颂”,有归依三宝、求加持、发愿的作用。从“金光经要毗”至结尾,是正文。从内容来看,这是对《金刚经》重要语词作的一种统计。文中“金光经”乃是“金刚经”的误写,“要毗”乃是“要略”的误写。不过,其统计情况与现存《金刚经》版本有些出入。比如,依据《大正藏》本计算,“佛”出现75次而非74次,“世尊”出现52次而非51次,“如来”出现88次而非84次,“菩萨”共出现35次而非34次,“何以故”出现38次而非37次,“须菩提”出现137次而非133次,“三十二相”出现8次而非12次等等。而相同的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29次,“于意云何”出现30次,“三千大千世界”出现7次,“一合相”出现5次,“善男子善女人”出现13次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有流传版本的差异问题,也有计算的误差。

  《金刚经要略》的作用当然不在于数字的统计,其用途是做功德求福。尽管《金刚经》字数仅有5千多,但对于识字不多或仅以求福为目的的信众来说,还是太复杂了。大家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达成目的。所以出现了快速翻页而仿真读经状的“转经”,也出现了将大藏经安放在莲花模型上,推动莲花转一周,即算读诵大藏经一遍的方便法门,今天西藏盛行的转经筒即同此类。《金刚经要略》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念诵《要略》一遍,即等于读诵《金刚经》一遍,所以纔在前面加上“归敬颂”。

  

  故此件可拟名为:金刚经要略

  

  16、浙敦196(浙博171)忏悔歌辞(68)

  案:此件拟题不当。原件共4页,今録其文如下:

  

  堪忍何时却得复人身 仏子

  诸菩萨莫谤三

  宝若谤三宝堕

  恶道三百具长

  钉定钉心叫唤

  连声浩浩谤佛

  谤法更加嗔铜

  开铁棒来相拷

  苦哉苦哉不可

  论何时植遇

  天堂道 仏子

  微尘至梵累

  极千生胜果菩

  提斯皆顿失既

  婴六道良亦可

  悲天出人间为生

  何处犯戒诸报

  已落三途未

  审于中已经几

  劫堕三恶道中

  已至极苦更经

  劫数诚可痛心

  岁月□□不知

  得闻父母三宝

  名字已否苦哉

  苦哉连花藏戒

  今日得闻众共

  倾心□途(69)广说

  我今忏悔不敢

  覆藏惟愿戒

  师慈悲广说

  

  考其内容,抄録的是《和菩萨戒文》中的一段(《大正藏》本所据底本甚差,而且录文、标点也有问题,故有出入):

  

  佛子,诸菩萨莫多嗔,多嗔定受奔蛇身。婉转肠行无手足,为□前世忿怒曰。八万筒□来唼食,遗留自骨乃皮□。□所□苦难堪忍,何时劫得胜人身。佛子,诸菩萨莫谤三宝,若谤三宝堕恶道。三百贝长钉定钉处,□叫唤连天声浩浩。谤佛谤更□嗔,铜开铁榉来相悖。痛哉苦哉不可论,何时值遇天掌道。佛子,和云:微尘至犯黑极千生,胜果菩提斯皆顿失。玩婴六道良亦可悲,天上人间取生何路。和云:犯戒知报已落三途,未番于中所经几岁。和云:堕恶道中已至极苦,更经劫数诚可痛心。岁月疑长,不知得闻父母三宝名字已否。和云:苦哉苦哉。和云:莲花藏戒今日得闻,众共倾心愿垂广说。(70)

  

  《和菩萨戒文》另有浙敦061、浙敦062两种,浙敦196的内容也见于浙敦062第3页。

  

  故此件可拟名为:和菩萨戒文(71)

  

  17、浙敦199(浙博174)佛经残片(72)

  案:原件存3行,草书。今録其文如下:

  

  量身悉于一切世界示现成仏故由得道故成此仏事是仏菩萨常行之道示现

  成于仏道之相故始名为八相成道故对法论业大性云穷生死际示现一

  切成菩提等诸仏事故然诸教说多少不同如花严经说二十相彼经为成十所法

  

  考其内容,抄録的是唐/昙旷撰《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中有关“八相成道”的一段:

  

  论:以见法身至入于涅槃。释曰:此显利他德也。谓于十住发心住中,随本发心,利众生愿,能现八相,权作佛身。故花严云:云何菩萨一身作无量身?悉于一切世界示现成佛故。由得道故,成此佛事,是佛菩萨常行之道。示现成佛道之相故,总名为八相成道。故对法论业大性云: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诸佛事故。就诸教说多少不同,如花严经说二十相。彼经为成十数法门,仍一一相皆显十义,而不别说。(73)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残片(74)

  

  

  目前,除浙敦063(浙博038)佛经咒语(第177页)未能识别外,其它原来没有定题的文献已经全部得到辨识和定题。还有极个别文献虽然可以判定是什么,但由于缺少左证材料,未敢自是。如浙敦180(浙博155)净三业真言,应该是密教法本残页。“净三业真言”不过是其中内容之一,不能作为题目。后面还有“结界(原本误抄作结届)真言”、“普礼真言”、“供养真言”(献香、花、灯、涂香、饮食)。而且,从其中的真言“唵摩尼钵特摩吽”来看,这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也称为六字真言、六字明),一般翻译作“嗡嘛呢呗咪吽”、“唵么尼钵讷铭吽”,根据梵文可以转写作“Om ma ni pa dme hum”(受字库限制,长音符号均省略)。其“pa dme”就是“唵摩尼钵特摩吽”中的“钵特摩”。由于“pad”在藏语里念作“be”,通常藏音念此咒为“Om mani beme hum(嗡嘛呢呗美吽)”。而且原件六字大明咒下有“想作四手云云”,可知其为四臂观音的修法法本。

  限于学力,考辨可能还有不当之处,恳望方家斧正。

  

  

  

  2001年7月12日于苏州西园

  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注释:

  1 见第167页。

  2 见《大正藏》41/1823/948中。

  3 案:浙敦049原文见948页倒数11行至倒数12行。

  4 见第194页。

  5 见《大正藏》41/1823/978下至979上。

  6 案:浙敦067原文见978页下第4行至979页第1行。

  7 见第194页。

  8 案:“料”字原为俗写,作“米”旁加“斤”。

  9 案:此字原为草头。

  10 案:“如”后原有“是”字,抄者在字旁用两点表示删去。

  11 见《灌顶经》卷第十二。《大正藏》21/1331/535下至536上。

  12 案:浙博068原文见535页下倒数第6行至536页上第12行。

  13 见第194页。

  14 见第204页。

  15 见第204页。

  16 案:原作“心”,抄者于旁改为“云”。

  17 案:如S。5464b、P。2039vd等。

  18 案:如P。2629v。

  19 案:如北4446(收001)、北4447(闰042)等。

  20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307页下。

  21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315页下。

  22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320页上。

  23 案:“有”字疑衍。

  24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58页下至第459页上。

  25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59页下至第460页下。

  26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63页上至第464页下。

  27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67页上至第468页下。

  28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68页下至第469页下。

  29 见《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批注序》,《卍续藏经》第92册第235页上。

  30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281页上。

  31 案:如“正信希有,有名利贪花水上沤。功名未成就,莫要相争斗。佛。急急早回头,火烧眉毛纔把头救。一日无常万事休。一日无常万事休。”

  32 案:如“因胜果胜,信心明了无疑。人空法空,真性本来平等。直饶名相双泯,取舍两忘,要且犹存筏见。咦,弹指已超生死海,何须更觅渡人舟。(正信希有分第六)”

  33 见第198页。

  34 见《大正藏》45/1910/977上至中。

  35 浙敦081原文见977页上倒数第3行至倒数第1行。

  36 见199页。

  37 案:原文“功”字后误抄一“量”字,抄者于旁加两点,并在字上涂抹表示删去。

  38 见《灌顶经》卷第十二。《大正藏》21/1331/534下至535上。

  39 案:浙博084原文见534页下倒数第1行至535页上第5行。

  40 见第202页。

  41 见第224页。

  42 见《大正藏》8/235/749上。

  43 见《大正藏》25/1511/782中。

  44 见《大正藏》8/235/749上。

  45 见《大正藏》25/1511/781下。

  46 见第203页。

  47 见第203页。

  48 见第204页。

  49 见《大正藏》20/1060/106上至中。

  50 案:浙博106原文见106页上倒数第5行至106页中第3行。

  51 见第211页。

  52 见《大正藏》20/1060/699下。

  53 见《大正藏》25/1509/407中至下。

  54 案:浙敦126原文见第699页下倒数第17行至第12行;第407页中倒数第1行至下第8行。

  55 见第219页。

  56 见《大正藏》40/1815/708中至下。

  57 见《大正藏》62/2247/261上。

  58 见第222页。

  59 见第222页。

  60 见《大正藏》30/1579/382下至383中。

  61 案:浙敦170原文见《大正藏》382页下倒数第4行至383页上第14行。浙敦171原文见382页上倒数第2行至382页中倒数第6行。

  62 见第223页。

  63 案:“罚”字前原有“口”旁。

  64 见《大正藏》61/2235/608中至609上。

  65 见《大正藏》19/944/100至102。

  66 见《大正藏》19/945/102下。

  67 见第224页。

  68 见第256页。

  69 案:此处原已残缺,不知什么人从何处贴补上一个“途”字,和旁边残存的笔迹不能吻合。

  70 见《大正藏》85/2851/1300下。

  71 浙敦196原文见《大正藏》1300页下第6行至第16行。

  72 见第258页。

  73 见《大正藏》85/2814/1160上。

  74 案:浙敦199原文见《大正藏》1160页上第8行至第13行。

  

  

  

《《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