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卷子S· 343v号佛教文献考▪P2

  ..续本文上一页”六字,并有小注“在春宫日制”。但是,后面并没有抄“述圣记”,只是仅仅只有一个题目,故历来编目者均不察而误为尾题。从笔迹来看,和前面抄写《述三藏圣教记》的是同一人。前面的《述三藏圣教记》有文无题,此处则是有题无文,可能是因为前面先抄过了《述三藏圣教记》,故而这里略去不写。

  六、“S.0343vh 胜天王般若经序(?)”

  今案:此段文字,过去一直没有辨识出来。《新编》根据其中提到“胜天王般若”等,推测是《胜天王般若经序》。但是,这里抄的不是《胜天王般若经》的序,而是西明寺沙门玄则撰写的《大般若经第六会序》的全文(注22)。

  玄则,《高僧传》无传,生平不详。据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八记载,玄奘译场初建之时,他就同辩机、道宣等共任缀文、笔受等要职,参与了多部重要佛经的翻译。著有《大毗婆沙论钞》九卷、《禅林钞记》三十卷等。玄奘译出《大般若经》后,玄则为十六会各别制序,全部置于经前流通至今,足见其当时在译场中的地位不低。

  《胜天王般若经》也称《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陈天嘉六年(565),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见《大正藏》第八册(注23)。其中内容记载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计分“通达品”、“显相品”、“法界品”、“念处品”、“法性品”、“平等品”、“现相品”、“无所得品”、“证劝品”、“述德品”、“现化品”、“陀罗尼品”、“劝诫品”、“二行品”、“赞叹品”、“付嘱品”十六品。此经与玄奘所译《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卷五七三之“第六会”为同本,只是玄奘译本将第一“通达品”分为“缘起品”及“通达品”,故总有十七品,所以《序》中有“即旧《胜天王般若》,今译成八卷一十七品”一句。

  七、“S.0343vi 佛经七行”

  今案:《新编》拟题有误。第一,这里抄录的文字不是佛经。第二,共有六行而不是七行。这里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一纸片,贴补在前面《大般若经第六会序》的倒数第二行上半段,除了《大般若经第六会序》中“性三种郁无性以阡”、“之士犹希取质况承”这十六字外,还抄有《普门品》七行,计五十七字。二是被称为“愿文号头(注24)”的六行文字(注25)。从内容来看,是为施主作某种佛事而用的愿文号头,如第三行中说:“厥今坐前施主,英灵独秀,文武……”由于这六行文字上半段被贴住,故《敦煌愿文集》未收。

  八、“S.0343vj 佛经十八行”

  今案:这里抄录的文字也不是佛经,而是所谓“号头”。十八行文字共分四个部分,从“盖闻十号灵觉”至“皆蒙利益”为第一部分。从“恭闻觉体潜融”至“终归磨灭者”为第二部分。从“夫金镜西照”至“即有律座当矣”为第三部分。从“夫大雄一觉”至“咸蒙利益”为第四部分。这四篇号头,《敦煌愿文集》全部收录(注26)。

  经过以上考订,我们可以看出,敦煌卷子S。343v号中的佛教文献主要是《佛说要行捨身经》、《大唐三藏圣教序》、《述三藏圣教记》、《大般若经第六会序》和愿文号头。其中《佛说要行捨身经》等在敦煌卷子中所存抄本较多,但玄则的《大般若经第六会序》过去仅发现了一个抄本,即S。4114号(注27),抄在玄奘所译《大般若经》卷五六六前。此次发现,为《大般若经第六会序》提供了另一异本。

  2000年12月3日写定于苏州

  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1 见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3册175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6月印行。又见《英藏敦煌文献》1册14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印行。《英藏敦煌文献》字迹清晰,本文即据此本。

  2 见《敦煌愿文集》1页,岳麓书社1995年11月印行。

  3 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之一“斯坦因劫经录”11页,中华书局2000年7月印行。

  4 所脱字数不确,似为五字。

  5 见S.4318a,《敦煌宝藏》35册285页。

  6 见《大正藏》55/2154/672中。

  7 见《大正藏》85/2895/1414下。

  8 原文作:“……恒相值遇,共为眷属,次复作佛,即其人也。我因捨身,发大誓言……”。

  9 《大正藏》作:“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苾刍众千二百五□□□□□汉,大迦叶波而为□□□□一千人俱。”

  10 案:“员满宝心”疑当作“圆满报身”。

  11 案:“竹”当作“竺”。

  12 见《大正藏》55/2157/876中~下。

  13 《英藏敦煌文献》拟题,见145页。

  14 见中华书局影印本1册177页上。

  15 见《大正藏》“别卷”《昭和法宝总目录三》1421页上栏。

  16 见《大正藏》“别卷”《昭和法宝总目录三》1420页中。

  17 现存的版本一般都有小注“在春宫日制”说明。

  18 见《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三册《御制大藏经序跋集》,《大正藏》别卷三77/1421上。

  19 见《英藏敦煌文献》1册147页上。

  20 见《英藏敦煌文献》1册148页上。又见《敦煌宝藏》3册183页下至184页上。

  21 “述”字下原空二字距离。

  22 《大正藏》作:“源夫控归涂以弥纶,践要极而端务,莫若警十度于一施,披六蔽于三檀。矧般若之大猷,固总领而高视。诚庶心之扃牖,积行之枢轴,故能范围真际,充塞尘区。泛之则无缘,绥之则无动。大悲抗其首,大舍维其末。恬五痛之苦修,倏三祇之遥序。愿无近远,遇物成资。善靡鸿纤,触涂必衍。凭无象而永日,辍有轮于长夜。穷幽尽妙,其般若之致乎。粤有天王,是为最胜。捐乐宫而下拜,泛嘉名而上表。念兹在兹,爰究爰度。然以位悬道隔,非目击之能存。所以轨众谐辰,寄言提而取悟。即旧《胜天王般若》,今译成八卷一十七品。其发明弘旨,敞拔幽关,固已法宝骈映,义林交积。自性三种,郁无性以阡眠。果德万区,殷不德而辉焕。凡鼓箧之士,犹希取质。况乘杯之客,如何勿思。”见《大正藏》7/220/921上。

  23 见《大正藏》8/231/687上。

  24 案:《敦煌愿文集》题解云:“敦煌愿文的写作,无论其所述内容如何变化,文章格式一般都可分为三段:首段为弘扬佛教的教义和教法;二为实际内容,即写作的原因和目的;三为祝愿和祈求。这四段文字正是敦煌愿文的首段,写卷中亦称之为“号头”,或简称作“号”。它们通常不受文章内容的制约,可以随意选用任何一段作为全文的首段。”见27页。

  25 案:如果要将所贴纸片算进去,则有八行。

  26 见《敦煌愿文集》“愿文范本等”,26页~27页。

  27 见《敦煌宝藏》34册52页。

  

  

《敦煌卷子S· 343v号佛教文献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