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了教室,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他问班上的学生说:“这是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说:“一个黑点。”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这则由点到面的游戏,生动地描述了平面型思维的特点:不受传统经验束缚,思路开阔,敢于创新,可塑性强。更重要的是,它能令人绝处逢生,卖豆子的故事就是对此种思维的最好注脚。
有一位聪明的卖豆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如果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如果豆子滞销,分三种办法处理:(1)把豆子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是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2)把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不必担心,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3)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如果盆栽还卖不出去,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除草,三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众所周知,深奥的佛法,很难被普通百姓领悟。古德便将教理、教义的精髓转换成敦煌经变图,供人们参悟;如果有人觉得佛教文化、艺术太高雅,无福享用,不用担心,数以万计的佛经故事,深入浅出,同样能启发人领悟佛家的大智慧;如果有人觉得读佛经故事不过瘾,可以通过参禅来品尝法味;如果觉得参禅太玄妙,一句“阿弥陀佛”虽简单却有同样的功效;如果有人觉得念佛太枯燥,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佛教仪轨一样能使人亲身体会佛法的妙用;如果西方人觉得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仪轨不相应,没关系,西方学者已把佛法与减压、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及改变情绪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减压、防止抑郁及改善人际关系之功效……佛教之所以能生存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功效,这与佛教大德们以平面型思维从不同角度推广佛法有关,值得今人借鉴。
所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他的字典里面没有困难,因为他不是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困难上,而是集中在解决困难的问题上,如果此路不通,就想办法找另外一条路,而不会仅停留在某一个方面。要相信:只要思维不受束缚,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跟佛教的缘起法是有关系的。佛教的缘起法就讲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条件而生起或出现,换言之,宇宙间的一切诸法(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都不是孤零零产生的,皆是由种种条件(即因缘)按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的,只要其中的一个条件改变,事物就跟着改变。所以卖豆子故事讲的就是,困难出现,是因为当前条件不具备、因缘不成熟,我们应该随顺如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抓住机遇,善用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小心地去调节、变通,积极创造条件,随顺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扭转乾坤,最后走出困境。
遇到困难,不少人习惯性地把整个专注点放在困难所带来的痛苦上。佛教所倡导的创意性思维,就是教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于思维不同、落脚点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遇到困难时,把专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就会看到希望,有希望就有快乐;如果暂时没有解决,也不要过于担心,还可以想其他方法,因为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只要有变化就会有希望。比如香港回归,可以说如果没有平面性的思维香港回归根本行不通,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当时,很多人觉得,由于制度的不同,两者是不可调和的,但邓小平却说:这不是问题嘛!他老人家一句“马照跑,舞照跳”,用“一国两制”就简单地将整个问题都解决了,香港得以平稳回归。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西方不少人有一些复杂的情感,这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更令美国忧虑的是,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软实力”受损,而中国的“软”、“硬”实力都在增长,此消彼长,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少数西方反华政客便别有用心地利用美国民众的宗教情结,否定中国实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把“宗教迫害”强加在中国的头上,以破坏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削弱中国的软实力。一些西方媒体推波助澜,连篇累牍地冷嘲热讽中国的“人权问题”、“新闻自由问题”、“西藏问题”、“地下教会问题”、“版权问题”、“环境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中国,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和挑战,我们学会了从容地面对各种外界的评论,中国在全世界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宽容与大度,也因此重新赢得世界的认同。
日常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人生有问题是正常的,当我们遇到压力、挫折、创伤、失败时如何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在座大多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就知道外面世界的复杂性,由于受到生活、家庭、工作、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的影响,可以说是看什么都新鲜、但却处处潜伏着危机。就如同唐僧西天取经一样,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怎样随机应变呢,就更需要危机处理的智慧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要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再有一个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同学们将来到社会上,不要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气馁,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
我给大家看一个真实的电视短片。一只猴子口渴难忍,便冒险到鳄鱼的水塘喝水,给饥饿的鳄鱼一口咬住了,猴子不肯就范,不断挣扎,但效果不大,鳄鱼紧紧咬住不放,大家觉得这猴子还能活吗?大家一定觉得这猴子只是在做无谓挣扎罢了,一强一弱,根本没希望。但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猴子最终真的逃过一劫。因为它在最危难时仍没有放弃希望,在拼命挣扎过程中,它的脚抓到了鳄鱼的眼睛,鳄鱼痛楚难奈,不得不松口,猴子可谓是死里逃生。这个短片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任何一样东西,任何逆境之下,只有你坚持,才会有新的转机;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那谁也帮不了你。无论面对何种困难,若能运用平面型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重视因缘条件,并善加利用,就能打破一切障碍,克服困难,成就幸福快乐的人生。
4.立体型思维
上帝创造羊群A和羊群B后,放在草原的东、西两边,相互隔开。上帝对A、B羊群说:“你们必须选择一种天敌,一只狼或两头狮子。当然选择狮子的羊群同一时间只会有一头狮子和你们在一起,另一头呆在天上,由我保管,供你们随时更换之用。请注意,天敌一旦选定,就无法更改。”
羊群A想,狮子比狼凶猛得多,还是要狼吧;而羊群B想,狮子虽然凶猛,但其中一头若是太坏,我们还有更换的机会,还是要狮子吧。两群羊开始了草原的新生活。狼进入羊群A后,因身体小,食量也小,咬死一只羊够它吃好几天,相对比较平静。而狮子一进入羊群B后,因其食量惊人,大开杀戒,不停地追杀羊群B,惊恐万状的羊群赶紧请上帝换一头狮子。不料,上帝保管的那头狮子一直没有吃东西,正饥饿难耐,它扑进羊群,比前面那头狮子咬得更疯狂……羊群B虽不停地更换狮子,但两头狮子同样凶残,情况并未有任何改变。最后,羊群B彻底丧失信心,索性任由一头狮子吃得膘肥体壮,让天上那头狮子饿得精瘦,在死亡线上挣扎。此时,羊群B想,“快要饿死的狮子,应该没有力气追杀我们吧。”于是请上帝换下这头瘦狮子。
瘦狮子经过饥饿的折磨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所以对羊群特别客气,只吃死羊和病羊。羊群喜出望外,有只小羊甚至提议干脆一直留下瘦狮子。一只老羊提醒说:“瘦狮子因怕挨饿才对我们这么好。万一肥狮子饿死了,只剩一头狮子,我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那瘦狮子很快就会恢复凶残的本性。”羊群觉得老羊说得有理,为了不让肥狮子饿死,羊群B赶紧把它换回来。
几经饥饿折磨的肥狮子也悟出了同样的道理,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点,表现特别好。羊群B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羊群A的处境却越来越悲惨,那只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便变得肆无忌惮,每天都咬死几十只羊。一段时间之后,所有的羊都被它咬死了,那只狼也被活活饿死……
以上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羊群B与狮子确实是天敌,但这只是两者复杂关系中的一种,是事物的一面。然而,羊群B与狮子之间又处于相互“约制”与“被约制”的关系网络中,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与佛家“缘起的思维”不谋而合,心理学家称之为“立体思维”。换而言之,事物往往存在多面性,我们若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掌握的层面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建立全局思维方式,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行动,改变我们的命运。
《人生的四种思维(净因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