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他問班上的學生說:“這是什麼?”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老師故作驚訝地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麼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這則由點到面的遊戲,生動地描述了平面型思維的特點:不受傳統經驗束縛,思路開闊,敢于創新,可塑性強。更重要的是,它能令人絕處逢生,賣豆子的故事就是對此種思維的最好注腳。
有一位聰明的賣豆人說,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爲,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如果豆子賣得動,直接賺錢;如果豆子滯銷,分叁種辦法處理:(1)把豆子腌了,賣豆豉;如果豆豉還是賣不動,加水發酵,改賣醬油。(2)把豆子做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賣豆腐幹;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太稀了,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不必擔心,放幾天,改賣臭豆腐;如果還賣不動,讓它長毛徹底腐爛後,改賣腐乳。(3)讓豆子發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滯銷,再讓它長大點,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賣不動,再讓它長大點,幹脆當盆栽賣,命名爲“豆蔻年華”;如果盆栽還賣不出去,建議拿到適當的鬧市區進行一次行爲藝術創作,題目是“豆蔻年華的枯萎”;如果行爲藝術沒人看,趕緊找塊地,把豆苗種下去,灌溉施肥除草,叁個月後,收成豆子,再拿去賣……
佛教在中國的成功傳播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衆所周知,深奧的佛法,很難被普通百姓領悟。古德便將教理、教義的精髓轉換成敦煌經變圖,供人們參悟;如果有人覺得佛教文化、藝術太高雅,無福享用,不用擔心,數以萬計的佛經故事,深入淺出,同樣能啓發人領悟佛家的大智慧;如果有人覺得讀佛經故事不過瘾,可以通過參禅來品嘗法味;如果覺得參禅太玄妙,一句“阿彌陀佛”雖簡單卻有同樣的功效;如果有人覺得念佛太枯燥,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種佛教儀軌一樣能使人親身體會佛法的妙用;如果西方人覺得與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儀軌不相應,沒關系,西方學者已把佛法與減壓、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及改變情緒等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減壓、防止抑郁及改善人際關系之功效……佛教之所以能生存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現實功效,這與佛教大德們以平面型思維從不同角度推廣佛法有關,值得今人借鑒。
所以,有創造性思維的人,在他的字典裏面沒有困難,因爲他不是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困難上,而是集中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上,如果此路不通,就想辦法找另外一條路,而不會僅停留在某一個方面。要相信:只要思維不受束縛,辦法總比困難多。這跟佛教的緣起法是有關系的。佛教的緣起法就講一切事物皆依因緣條件而生起或出現,換言之,宇宙間的一切諸法(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都不是孤零零産生的,皆是由種種條件(即因緣)按一定的關系組合而成的,只要其中的一個條件改變,事物就跟著改變。所以賣豆子故事講的就是,困難出現,是因爲當前條件不具備、因緣不成熟,我們應該隨順如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決定我們應該怎麼做,抓住機遇,善用各種條件之間的關系,小心地去調節、變通,積極創造條件,隨順因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扭轉乾坤,最後走出困境。
遇到困難,不少人習慣性地把整個專注點放在困難所帶來的痛苦上。佛教所倡導的創意性思維,就是教導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由于思維不同、落腳點不同,結果就完全不同。遇到困難時,把專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就會看到希望,有希望就有快樂;如果暫時沒有解決,也不要過于擔心,還可以想其他方法,因爲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希望。比如香港回歸,可以說如果沒有平面性的思維香港回歸根本行不通,因爲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製度,當時,很多人覺得,由于製度的不同,兩者是不可調和的,但鄧小平卻說:這不是問題嘛!他老人家一句“馬照跑,舞照跳”,用“一國兩製”就簡單地將整個問題都解決了,香港得以平穩回歸。
中國改革開放叁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西方不少人有一些複雜的情感,這是每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都必須面對的挑戰。更令美國憂慮的是,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軟實力”受損,而中國的“軟”、“硬”實力都在增長,此消彼長,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少數西方反華政客便別有用心地利用美國民衆的宗教情結,否定中國實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把“宗教迫害”強加在中國的頭上,以破壞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削弱中國的軟實力。一些西方媒體推波助瀾,連篇累牍地冷嘲熱諷中國的“人權問題”、“新聞自由問題”、“西藏問題”、“地下教會問題”、“版權問題”、“環境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人看到的是一個更加開放、充滿自信和活力的中國,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非議和挑戰,我們學會了從容地面對各種外界的評論,中國在全世界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寬容與大度,也因此重新贏得世界的認同。
日常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人生有問題是正常的,當我們遇到壓力、挫折、創傷、失敗時如何處理才是最重要的。在座大多是學生,將來走出校門就知道外面世界的複雜性,由于受到生活、家庭、工作、人際關系以及自我的影響,可以說是看什麼都新鮮、但卻處處潛伏著危機。就如同唐僧西天取經一樣,需要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怎樣隨機應變呢,就更需要危機處理的智慧了。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再有一個是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同學們將來到社會上,不要因爲一時找不到工作就氣餒,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
我給大家看一個真實的電視短片。一只猴子口渴難忍,便冒險到鳄魚的水塘喝水,給饑餓的鳄魚一口咬住了,猴子不肯就範,不斷掙紮,但效果不大,鳄魚緊緊咬住不放,大家覺得這猴子還能活嗎?大家一定覺得這猴子只是在做無謂掙紮罷了,一強一弱,根本沒希望。但事情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猴子最終真的逃過一劫。因爲它在最危難時仍沒有放棄希望,在拼命掙紮過程中,它的腳抓到了鳄魚的眼睛,鳄魚痛楚難奈,不得不松口,猴子可謂是死裏逃生。這個短片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就會有希望,任何一樣東西,任何逆境之下,只有你堅持,才會有新的轉機;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那誰也幫不了你。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若能運用平面型思維從多角度思考,重視因緣條件,並善加利用,就能打破一切障礙,克服困難,成就幸福快樂的人生。
4.立體型思維
上帝創造羊群A和羊群B後,放在草原的東、西兩邊,相互隔開。上帝對A、B羊群說:“你們必須選擇一種天敵,一只狼或兩頭獅子。當然選擇獅子的羊群同一時間只會有一頭獅子和你們在一起,另一頭呆在天上,由我保管,供你們隨時更換之用。請注意,天敵一旦選定,就無法更改。”
羊群A想,獅子比狼凶猛得多,還是要狼吧;而羊群B想,獅子雖然凶猛,但其中一頭若是太壞,我們還有更換的機會,還是要獅子吧。兩群羊開始了草原的新生活。狼進入羊群A後,因身體小,食量也小,咬死一只羊夠它吃好幾天,相對比較平靜。而獅子一進入羊群B後,因其食量驚人,大開殺戒,不停地追殺羊群B,驚恐萬狀的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不料,上帝保管的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正饑餓難耐,它撲進羊群,比前面那頭獅子咬得更瘋狂……羊群B雖不停地更換獅子,但兩頭獅子同樣凶殘,情況並未有任何改變。最後,羊群B徹底喪失信心,索性任由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讓天上那頭獅子餓得精瘦,在死亡線上掙紮。此時,羊群B想,“快要餓死的獅子,應該沒有力氣追殺我們吧。”于是請上帝換下這頭瘦獅子。
瘦獅子經過饑餓的折磨後,終于悟出一個道理: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裏的,所以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羊群喜出望外,有只小羊甚至提議幹脆一直留下瘦獅子。一只老羊提醒說:“瘦獅子因怕挨餓才對我們這麼好。萬一肥獅子餓死了,只剩一頭獅子,我們沒有了選擇的余地,那瘦獅子很快就會恢複凶殘的本性。”羊群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爲了不讓肥獅子餓死,羊群B趕緊把它換回來。
幾經饑餓折磨的肥獅子也悟出了同樣的道理,爲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表現特別好。羊群B終于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羊群A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那只狼因爲沒有競爭對手,便變得肆無忌憚,每天都咬死幾十只羊。一段時間之後,所有的羊都被它咬死了,那只狼也被活活餓死……
以上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羊群B與獅子確實是天敵,但這只是兩者複雜關系中的一種,是事物的一面。然而,羊群B與獅子之間又處于相互“約製”與“被約製”的關系網絡中,相互依賴,互爲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與佛家“緣起的思維”不謀而合,心理學家稱之爲“立體思維”。換而言之,事物往往存在多面性,我們若能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掌握的層面越多,越有利于我們建立全局思維方式,把握事物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行動,改變我們的命運。
《人生的四種思維(淨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