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仪轨
道智法师
(2010年7月19日晚于普贤阁)
各位辅导老师、各位营员:
大家晚上好!
在每一届夏令营开始的时候,都要为营员介绍一下寺院的仪轨、佛事、寺院各个部门的情况,以及在寺院生活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
寺院的仪轨,也就是在我们思想和语言、行动的一些规矩。寺院的生活全是由种种的法器来引领,不是靠人去喊,去通知。所以法器是大众的号令,龙天的耳目。
出家人的生活,每一天基本上是日日如是,每一天的时间安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会变。像早课,我们早上四点一刻起床,五点钟早课,这个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变的。所以大家在寺院里生活,说话声音要低,轻声细语,不要吵吵嚷嚷,尤其是晚上,出家人每一天晚上,在七点半或者是七点,在禅堂里打坐。观音殿后面的“无门关”,那里是出家师父的禅堂,出家师父晚上在那里打坐,所以大家在寺院里要保持安静。
大家这两天在寺院里住也知道,寺院每天早晨四点一刻的时候就会打板,寺院里一天的法器都是由禅堂开始,禅堂也是寺院的传承——寺院是什么宗派要看这个禅堂,禅堂好像是寺院的心脏一样,是个核心的地方。所有的法器是由禅堂开始。
早上我们听到打板后起床洗漱,同时会听到敲钟、击鼓。我们经常说晨钟暮鼓,早上是先敲钟然后再击鼓,晚上是先击鼓然后再敲钟,这是晨钟暮鼓。击过鼓以后五点钟我们就上殿。
每天晚上九点钟,敲了钟鼓,这时候我们就要休息了,我们叫开大静,因为这一天所有的法器,所有的功课到这个时候算结束了,要养息,就是要休息了。
早上起床是听打板。那么吃饭,是听到我们用一个木条,在斋堂门口,在寺内几个地方敲起来,叫“叫香”,同样也是集众用的。大家熟悉这两种在殿堂之外的法器的响声,等一下我们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听一听。
这是在殿堂之外的,那么在殿堂之内,又是一套法器。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有一个大磬、大木鱼还有引磬、鼓,我们所有的法器是用来掌握诵经节奏快慢的,起这个作用。大家都知道寺院里有木鱼,为什么有木鱼呢?因为鱼是不合眼的,休息的时候眼睛也是睁开的,用它来警策修行人要像鱼一样,要精进,不要懈怠与放逸。
今年的夏令营安排早晚功课是随着出家众一起来念诵,我们在大殿会给大家准备功课本。早课比较难学,因为是咒语,咒语是不翻译的,而且都是繁体字,有一些很难认的生字。所以早课可能比较吃力。如果念诵熟悉的可以跟着一起念诵,跟不上念诵的,安下心来听也可以。
在大殿里要注意,上殿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进大殿后就站好,不能讲话,要端身正站,不要东张西望。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离开,一定要从你那一排的拜垫最尾端绕行出大殿。所以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安心地做这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外缘全部放下。眼睛也不要完全闭上,闭上以后容易瞌睡,因为起得比较早,会瞌睡。另外在比较静的环境中才能对心有所观照,这个比较微细了,有时候妄想多。那么眼睛眼神下垂,闭八分睁二分,这样一场殿上下来感觉时间也会过得很快,不会觉得很无聊。
在大殿不能够由东到西直接地穿行,直接地穿来穿去,这是不允许的。这点不只是对各位不允许,是对寺院里所有的出家众都不允许,不允许在大殿中间随意地穿梭。有两个人可以,一是看管大殿的香灯师父,他可以,因为他要做事;再一个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每天进大殿的时候中间站着的那个师父,我们叫僧值师,他是负责寺院纪律的,他可以随意穿梭,因为他要招呼殿堂所有的人。其余的我们一定要绕到佛像的背后,我们万佛楼就是从佛像的底下,走到后面绕过去,不可以随意地从中间穿梭。在大殿不允许把脏东西丢在殿堂里,这也是不恭敬。这是殿堂要注意的基本的事项。
早课后出了殿堂,排班到我们吃饭的地方——斋堂。在斋堂里吃饭同样不讲话,碗里饭菜全部要吃干净,不能剩。因为寺院的饮食是十方善信的供养,来自于大众,我们就要珍惜,不要浪费施主的每一粒粮食。斋堂里有专门为我们服务的义工叫行堂,不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盛饭、盛菜,我们坐下来等就可以,有行堂的人来为我们添饭、添菜。
在斋堂里面有三个职务可以说话,我们叫两句半话。所谓两句半话就是方丈和尚可以讲话,方丈和尚在斋堂里讲话我们叫表堂,他会讲一些开示,或者是讲通知,这是一句话。方丈不在,在吃饭的时候发现有不遵守规矩的,破坏规矩的,僧值师父可以随时地讲,这是一句话。半句话是行堂的,为我们服务的人,可以轻声耳语,不可以大声讲,这就是斋堂里面的两句半话,其余的所有的出家众、在家众都不可以讲话。
早上和中午吃饭,尤其中午一餐在寺院是很重视的,要念供养咒和回向,晚餐呢就很随意,我们把晚餐叫做药食。因为晚上有的师父不吃,过午不食。我们斋堂中间方丈和尚座位的背后有一个叫五观,我们吃饭念过供养咒以后要做这五种观想: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就是说我们吃这个饮食是为了滋养我们这个色身,因为有好的身体才能修道,所以我们吃饭要有正念的观想,不是贪食物的好与坏,而是把它当作药用,来调整我们的身体,有更好的状态来修行。
现在大家看到我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碗,我们一般斋堂里面摆碗是这样的:两个碗在没用之前全部放在桌子上边缘,筷子在下边,是这样一个摆放。在吃饭之前都会先念一个供养咒,把我们所有的美好饮食先上供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再用。念过供养之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先拿筷子,在拿筷子时候,筷子是一头细一头粗,先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将筷尖一头轻轻压起,另一头自然会有空隙就弹起来了,之后再用另一只手拿起来。拿起筷子以后,我们将添菜的这个碗先拿起来,用左手托碗,这边是用筷子把碗担住,托起来,添菜的碗放在左手边,添饭的碗放在右手边。将添饭或者早上添粥的碗托起来,拿碗是四指在下,拇指卡住碗边,碗要端起来,现在早上吃粥时可能特别热,可以托菜碗,一定要托一个碗在手里。这个姿势好比一个龙的嘴含着一个珠一样,叫做龙含珠。因为出家人吃饭都是用钵,我们保护这个钵要像保护一颗宝珠一样,因为这是我们出家人的饭碗,把这个碗打掉了我们吃饭的东西没有了。吃的时候,因为筷子一直向下,这个动作叫做凤点头。(师父示意)吃的时候夹菜一定要用碗接着,以免掉在桌上。如果没有吃饱,可以把你的碗放在桌子前面,看见我们行堂的过来,是粥也好,是菜也好,你就把那个碗推出去,因为在斋堂里不讲话,所以一切用动作来示意,筷子在碗里竖起来就表示要吃干的稠的,那么稀一点的呢,筷子在碗上横着划一下,这是吃稀的。那么吃的量多少呢,用筷子在碗里比一个部位,哪一个地方,那行堂的就知道,添过以后碗就拿回来。我们一般在早上吃粥时会发一个馒头,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师父们吃馒头会把它掰开,一小块一小块的掰开。这对我们出家人的威仪是很重要的,因为吃一个馒头要张很大的嘴,很不好看。所以把馒头要掰开,掰开以后呢,吃到最后还要剩一块,剩一块是用这一块把添菜的碗里油擦干净,不要有残余的油剩下。同样我们吃过饭后要用开水,要把碗洗一下,还要喝掉。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也要这样。吃过饭以后,将两个碗要摞到一块放到桌子上面最边沿,用筷子比一下,把碗和桌边比齐,然后把筷子并拢以后放在右手边,筷尖和桌子前边沿是一条线。
这是讲我们在斋堂里怎样吃饭。另外在斋堂里坐的时候不要翘二郎腿,不要把脚伸出去,因为我们的桌子是没有挡头的,伸出去要影响到行堂,所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好,不管你吃得快与慢,先吃好的就把碗放出去,然后静坐,等待着结斋,也就是吃饭结束。僧值师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就会站到中间,吃饭会结束。吃饭结束我们还要念回向,要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供养我们饮食的斋主,为他们祈愿。
我们在过堂之后,出家人离开殿堂了,我们大家也要有秩序地离开斋堂,不要一哄而散,不要讲话,一切动作要轻。
下面给大家示范打板,大家听,这是早上起床板和下午做晚课打的板。
因为我们禅堂是打三板、四板、五板……那么打四板是在整个寺院里走一圈,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走一圈,我们就打四板,时间是早上四点一刻,是很准时的。(演示)这是四板,也就是四下,后两下是连贯的,大概是走八步打一下,八步打一下。(演示)听到这样的声音是起床,是早上。那么晚课呢就是打一下,单打一下。(演示)走几步打一下,这是晚课时候打一板。大家听到这些声音要知道做什么。在吃饭的时候打叫香,(演示打叫香)听到这样的声音马上到斋堂去吃饭。
下面给大家介绍寺院里的工作分工。寺院上有方丈,下有班首,所谓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方丈是寺院里的主要负责人,我们一般在寺院里叫方丈和尚,方丈是指他居住的地方,这个词是源于《维摩诘经》。方丈,他居住的地方一丈见方,所以是指他的住所叫方丈,有的地方叫丈室。方丈,我们寺院里一般称和尚,或者是大和尚。所以在寺院里不是随意一个出家人都可以称和尚,“和尚”二字是非常高贵的,导师的意思。在寺院里,我们叫一个半和尚,方丈称和尚,在方丈之下有四个职务,其中首座称和尚,所以寺院叫一个半和尚,就是方丈和尚、首座和尚。
方丈下面四个职务: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这四个职务叫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在寺院里是辅佐方丈分座说法,引导学人,引导后学。
再下面是在寺院里负责具体事情的,就是八大执事,有八个职务。
监院我们俗称当家,当家师在寺院里基本上是全面招呼寺院…
《学习仪轨(道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