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儀軌(道智法師)

  學習儀軌

  道智法師

  (2010年7月19日晚于普賢閣)

  

  各位輔導老師、各位營員:

  大家晚上好!

  在每一屆夏令營開始的時候,都要爲營員介紹一下寺院的儀軌、佛事、寺院各個部門的情況,以及在寺院生活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

  寺院的儀軌,也就是在我們思想和語言、行動的一些規矩。寺院的生活全是由種種的法器來引領,不是靠人去喊,去通知。所以法器是大衆的號令,龍天的耳目。

  出家人的生活,每一天基本上是日日如是,每一天的時間安排,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不會變。像早課,我們早上四點一刻起床,五點鍾早課,這個沒有特殊情況不會變的。所以大家在寺院裏生活,說話聲音要低,輕聲細語,不要吵吵嚷嚷,尤其是晚上,出家人每一天晚上,在七點半或者是七點,在禅堂裏打坐。觀音殿後面的“無門關”,那裏是出家師父的禅堂,出家師父晚上在那裏打坐,所以大家在寺院裏要保持安靜。

  大家這兩天在寺院裏住也知道,寺院每天早晨四點一刻的時候就會打板,寺院裏一天的法器都是由禅堂開始,禅堂也是寺院的傳承——寺院是什麼宗派要看這個禅堂,禅堂好像是寺院的心髒一樣,是個核心的地方。所有的法器是由禅堂開始。

  早上我們聽到打板後起床洗漱,同時會聽到敲鍾、擊鼓。我們經常說晨鍾暮鼓,早上是先敲鍾然後再擊鼓,晚上是先擊鼓然後再敲鍾,這是晨鍾暮鼓。擊過鼓以後五點鍾我們就上殿。

  每天晚上九點鍾,敲了鍾鼓,這時候我們就要休息了,我們叫開大靜,因爲這一天所有的法器,所有的功課到這個時候算結束了,要養息,就是要休息了。

  早上起床是聽打板。那麼吃飯,是聽到我們用一個木條,在齋堂門口,在寺內幾個地方敲起來,叫“叫香”,同樣也是集衆用的。大家熟悉這兩種在殿堂之外的法器的響聲,等一下我們給大家演示一下,讓大家聽一聽。

  這是在殿堂之外的,那麼在殿堂之內,又是一套法器。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有一個大磬、大木魚還有引磬、鼓,我們所有的法器是用來掌握誦經節奏快慢的,起這個作用。大家都知道寺院裏有木魚,爲什麼有木魚呢?因爲魚是不合眼的,休息的時候眼睛也是睜開的,用它來警策修行人要像魚一樣,要精進,不要懈怠與放逸。

  今年的夏令營安排早晚功課是隨著出家衆一起來念誦,我們在大殿會給大家准備功課本。早課比較難學,因爲是咒語,咒語是不翻譯的,而且都是繁體字,有一些很難認的生字。所以早課可能比較吃力。如果念誦熟悉的可以跟著一起念誦,跟不上念誦的,安下心來聽也可以。

  在大殿裏要注意,上殿的時候不能隨意走動,進大殿後就站好,不能講話,要端身正站,不要東張西望。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離開,一定要從你那一排的拜墊最尾端繞行出大殿。所以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首先要把心態調整好,安心地做這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外緣全部放下。眼睛也不要完全閉上,閉上以後容易瞌睡,因爲起得比較早,會瞌睡。另外在比較靜的環境中才能對心有所觀照,這個比較微細了,有時候妄想多。那麼眼睛眼神下垂,閉八分睜二分,這樣一場殿上下來感覺時間也會過得很快,不會覺得很無聊。

  在大殿不能夠由東到西直接地穿行,直接地穿來穿去,這是不允許的。這點不只是對各位不允許,是對寺院裏所有的出家衆都不允許,不允許在大殿中間隨意地穿梭。有兩個人可以,一是看管大殿的香燈師父,他可以,因爲他要做事;再一個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每天進大殿的時候中間站著的那個師父,我們叫僧值師,他是負責寺院紀律的,他可以隨意穿梭,因爲他要招呼殿堂所有的人。其余的我們一定要繞到佛像的背後,我們萬佛樓就是從佛像的底下,走到後面繞過去,不可以隨意地從中間穿梭。在大殿不允許把髒東西丟在殿堂裏,這也是不恭敬。這是殿堂要注意的基本的事項。

  早課後出了殿堂,排班到我們吃飯的地方——齋堂。在齋堂裏吃飯同樣不講話,碗裏飯菜全部要吃幹淨,不能剩。因爲寺院的飲食是十方善信的供養,來自于大衆,我們就要珍惜,不要浪費施主的每一粒糧食。齋堂裏有專門爲我們服務的義工叫行堂,不需要每個人自己去盛飯、盛菜,我們坐下來等就可以,有行堂的人來爲我們添飯、添菜。

  在齋堂裏面有叁個職務可以說話,我們叫兩句半話。所謂兩句半話就是方丈和尚可以講話,方丈和尚在齋堂裏講話我們叫表堂,他會講一些開示,或者是講通知,這是一句話。方丈不在,在吃飯的時候發現有不遵守規矩的,破壞規矩的,僧值師父可以隨時地講,這是一句話。半句話是行堂的,爲我們服務的人,可以輕聲耳語,不可以大聲講,這就是齋堂裏面的兩句半話,其余的所有的出家衆、在家衆都不可以講話。

  早上和中午吃飯,尤其中午一餐在寺院是很重視的,要念供養咒和回向,晚餐呢就很隨意,我們把晚餐叫做藥食。因爲晚上有的師父不吃,過午不食。我們齋堂中間方丈和尚座位的背後有一個叫五觀,我們吃飯念過供養咒以後要做這五種觀想:一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是防心離過,貪等爲宗;第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第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也就是說我們吃這個飲食是爲了滋養我們這個色身,因爲有好的身體才能修道,所以我們吃飯要有正念的觀想,不是貪食物的好與壞,而是把它當作藥用,來調整我們的身體,有更好的狀態來修行。

  現在大家看到我的桌子上放著兩個碗,我們一般齋堂裏面擺碗是這樣的:兩個碗在沒用之前全部放在桌子上邊緣,筷子在下邊,是這樣一個擺放。在吃飯之前都會先念一個供養咒,把我們所有的美好飲食先上供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再用。念過供養之後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先拿筷子,在拿筷子時候,筷子是一頭細一頭粗,先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並攏將筷尖一頭輕輕壓起,另一頭自然會有空隙就彈起來了,之後再用另一只手拿起來。拿起筷子以後,我們將添菜的這個碗先拿起來,用左手托碗,這邊是用筷子把碗擔住,托起來,添菜的碗放在左手邊,添飯的碗放在右手邊。將添飯或者早上添粥的碗托起來,拿碗是四指在下,拇指卡住碗邊,碗要端起來,現在早上吃粥時可能特別熱,可以托菜碗,一定要托一個碗在手裏。這個姿勢好比一個龍的嘴含著一個珠一樣,叫做龍含珠。因爲出家人吃飯都是用缽,我們保護這個缽要像保護一顆寶珠一樣,因爲這是我們出家人的飯碗,把這個碗打掉了我們吃飯的東西沒有了。吃的時候,因爲筷子一直向下,這個動作叫做鳳點頭。(師父示意)吃的時候夾菜一定要用碗接著,以免掉在桌上。如果沒有吃飽,可以把你的碗放在桌子前面,看見我們行堂的過來,是粥也好,是菜也好,你就把那個碗推出去,因爲在齋堂裏不講話,所以一切用動作來示意,筷子在碗裏豎起來就表示要吃幹的稠的,那麼稀一點的呢,筷子在碗上橫著劃一下,這是吃稀的。那麼吃的量多少呢,用筷子在碗裏比一個部位,哪一個地方,那行堂的就知道,添過以後碗就拿回來。我們一般在早上吃粥時會發一個饅頭,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師父們吃饅頭會把它掰開,一小塊一小塊的掰開。這對我們出家人的威儀是很重要的,因爲吃一個饅頭要張很大的嘴,很不好看。所以把饅頭要掰開,掰開以後呢,吃到最後還要剩一塊,剩一塊是用這一塊把添菜的碗裏油擦幹淨,不要有殘余的油剩下。同樣我們吃過飯後要用開水,要把碗洗一下,還要喝掉。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也要這樣。吃過飯以後,將兩個碗要摞到一塊放到桌子上面最邊沿,用筷子比一下,把碗和桌邊比齊,然後把筷子並攏以後放在右手邊,筷尖和桌子前邊沿是一條線。

  這是講我們在齋堂裏怎樣吃飯。另外在齋堂裏坐的時候不要翹二郎腿,不要把腳伸出去,因爲我們的桌子是沒有擋頭的,伸出去要影響到行堂,所以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坐好,不管你吃得快與慢,先吃好的就把碗放出去,然後靜坐,等待著結齋,也就是吃飯結束。僧值師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就會站到中間,吃飯會結束。吃飯結束我們還要念回向,要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供養我們飲食的齋主,爲他們祈願。

  我們在過堂之後,出家人離開殿堂了,我們大家也要有秩序地離開齋堂,不要一哄而散,不要講話,一切動作要輕。

  下面給大家示範打板,大家聽,這是早上起床板和下午做晚課打的板。

  因爲我們禅堂是打叁板、四板、五板……那麼打四板是在整個寺院裏走一圈,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走一圈,我們就打四板,時間是早上四點一刻,是很准時的。(演示)這是四板,也就是四下,後兩下是連貫的,大概是走八步打一下,八步打一下。(演示)聽到這樣的聲音是起床,是早上。那麼晚課呢就是打一下,單打一下。(演示)走幾步打一下,這是晚課時候打一板。大家聽到這些聲音要知道做什麼。在吃飯的時候打叫香,(演示打叫香)聽到這樣的聲音馬上到齋堂去吃飯。

  下面給大家介紹寺院裏的工作分工。寺院上有方丈,下有班首,所謂四大班首八大執事。

  方丈是寺院裏的主要負責人,我們一般在寺院裏叫方丈和尚,方丈是指他居住的地方,這個詞是源于《維摩诘經》。方丈,他居住的地方一丈見方,所以是指他的住所叫方丈,有的地方叫丈室。方丈,我們寺院裏一般稱和尚,或者是大和尚。所以在寺院裏不是隨意一個出家人都可以稱和尚,“和尚”二字是非常高貴的,導師的意思。在寺院裏,我們叫一個半和尚,方丈稱和尚,在方丈之下有四個職務,其中首座稱和尚,所以寺院叫一個半和尚,就是方丈和尚、首座和尚。

  方丈下面四個職務:首座、西堂、後堂、堂主。這四個職務叫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在寺院裏是輔佐方丈分座說法,引導學人,引導後學。

  再下面是在寺院裏負責具體事情的,就是八大執事,有八個職務。

  監院我們俗稱當家,當家師在寺院裏基本上是全面招呼寺院…

《學習儀軌(道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