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的一切事務,統籌來招呼。
然後是知客,知客是負責寺院裏日常的接衆安單。就是接待到寺院裏來修學的出家衆、在家衆,負責來安排住宿,整個寺院裏的所有的來寺院居住的都由知客來統一的安排。
我們夏令營,因爲是特殊的活動,沒有按照寺院的常規的規矩,到客堂裏面去挂單,沒有走這個過程。是由負責這個活動的接待的地方安排的。我們要記住,參加過這次活動之後,無論大家到哪一個寺院去,想在那裏住下或者有什麼事情,一定要到客堂,通過客堂來安排。知客就是負責接單、安衆。
然後是僧值師父,僧值在寺院裏是負責紀律的,哪裏有做得不符合寺院的規矩的,他都要去講,包括方丈和尚,他同樣要講。我們上早課的時候,可以看到進大殿之前,有一位師父站在中間,那個就是僧值師。在寺院裏,僧值師父只有一位,監院可以有多位,知客可以有多位。僧值師如果有事情,不能隨衆,可以請知客代理僧值師,因爲都是在客堂裏工作,歸客堂安排。
然後就是維那,維那是負責寺院裏的佛事安排,同時唱念都由維那統一地來帶領,來引領。就是說每天我們做功課的時候,有一個人要先唱,我們叫舉腔,是由維那帶領的。維那同時也是禅堂裏的主管,負責禅堂一日的安排,也就是說在禅堂裏打坐修行都由維那師安排,同時維那師他要調理這些在禅堂裏打坐的人,有錯誤要隨時糾正。
然後是典座,典座師父是負責飲食的,每一天的一日叁餐,負責大衆的飲食。
寺院裏有叁綱,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四大班首的說法之綱;維那的規矩之綱,寺院的儀軌、規矩都是由維那來講;典座的滋身之綱,調理我們色身的。維那是掌握慧命的,典座是掌握色身的。
然後是衣缽,衣缽是負責方丈寮的日常事務,同時方丈的一些活動安排、接待,或者是外出都由衣缽師來安排,相當于方丈和尚的秘書。
然後是副寺,副寺相當于寺院的副當家,也就是副監院,是負責寺院裏的會計與出納。
然後是寮元,寮元是負責寺院的來往的信衆——單指出家衆,挂單、安單、安排住宿的,由寮元師來負責。常住的師父,也由寮元師管理,安排常住師父的修行活動,或者是出坡,都由寮元師父來負責。
八大執事當中又分爲四大寮口,客堂是一大寮口,禅堂是一大寮口,衣缽寮也就是方丈寮是一大寮口,再一個寮口是庫房,因爲古來的庫房是寺院所有的收支全部在這裏,監院也就是當家師是住在庫房裏,負責寺院的經濟,一切的收支、供養,全部在這裏。
在寺院裏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八大執事是負責寺院裏的具體事宜,寺院裏面一日具體的事情由這八大執事來負責。
這是寺院裏職務的分工。大家對這八個執事要了解他們所負責的是什麼事情,到寺院裏,涉及到哪一部門的事情我們可以與他們去聯系。一般我們寺院裏,不管是出家衆、在家衆,有事情都統一到客堂,由客堂來負責安排與銜接。
在寺院裏我們看出家人的著裝顔色不同,這個沒有等級的區分,樣式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穿的這個叫長衫,上殿時候穿的,袖子很大的叫做海青,還有那種對襟開的,短的,我們叫小褂。一般在寺院裏都要穿長衫,離開自己的房間就要穿長衫,在出坡的時候會穿短褂。
大家在寺院裏生活幾天,有幾項要注意的跟大家講一下。除了洗澡可以穿拖鞋,參加活動的時候不要穿拖鞋,著裝要端正。因爲我們是生活在寺院裏,不是在俗家,寺院裏應該是很嚴肅的一個地方,我們大家要尊重這裏一切的要求。不要隨意地到法師的房間,因爲我們常住有一個規矩,在家衆不允許到出家衆的房間。見方丈和尚,如果是女衆一定要兩個人以上,才能到丈室去見方丈和尚,不能一個人去方丈室見方丈和尚。到法師房間,那就絕對不允許,任何人不允許到法師房間,大家切記這一點。
在寺院裏我們見到出家人或者營員之間見面了怎樣打招呼,見到出家人都是合掌問訊,或者說一句“阿彌陀佛”。不說“阿彌陀佛”就是合掌也好,以表示對僧寶的恭敬。對出家人的稱呼呢?知道名字的可以叫某某師,某某師父都可以,或者是某某法師,如果不知道名字的,你想知道他的名字,你可以問:“請問師父上下?”“上下”就好比世間人說“您貴姓”。
我們現在在座的出家衆是男女二衆,男性的出家人受過具足戒的叫比丘,女性出家衆受過具足戒的叫比丘尼,沒有受過具足戒的叫沙彌、沙彌尼。我們現在受戒不是看頭上這個疤,在1986年中國佛教協會就廢除了,不允許燒,因爲容易致殘。這也不是佛製的,這是當時一個朝代爲了區分藏傳和漢傳,漢傳頭上燒疤,叁個、六個,這個沒有其他意思。所以現在大家都不燒了,有燒的都是我們偷著燒的。所以我們見到師父,不管受過戒的,沒有受過戒的,都是一樣稱呼“師父”,不能輕慢。
要想頂禮師父,出家人在行走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或者有病臥床的時候,不禮拜。這幾種情況不禮拜。如果師父沒有什麼事情,我們想禮拜,知道師父的名字,就說:頂禮某某師父,或者頂禮法師,或者頂禮師父,然後拜下。如果師父說“問訊”就是“鞠躬”,或者說“一拜”,我們就依教奉行,就問訊或者一拜,不要接著拜,要聽招呼。如果在有佛像的地方,頂禮師父要向著有佛像的地方,一定是向上,好比師父面對佛像,你在佛像這邊,不要背對佛像來禮拜,要向上,但是你在禮拜的時候可以說一句:“禮拜師父。”那麼師父就知道是禮拜他,不是在禮佛。我們營員與營員,或者居士之間,同樣也可以合掌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歸投、歸敬的意思。我們一般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四個字,就代表了一切。我們見面打招呼“阿彌陀佛”,然後合掌就可以。
現在講一下禮拜,最常用的頂禮。先講站,我們站的時候是前八後二,腳尖和腳尖之間八寸,腳跟和腳跟之間兩寸。大家穿的衣服都沒有衣領(指營衫),有衣領的時候要頸靠衣領,下颌微收,擡頭,這樣一個姿勢就好像頭上頂著一碗水一樣,這樣頸椎與脊椎這裏是直的。然後是合掌,十指並攏,掌心合十當胸。拇指是在胸口這個位置上。兩臂不要架起來,要自然下垂,站的時候眼神下垂,可以看到無名指。不要一直盯著無名指,這樣會發暈。我們講要眼觀鼻,鼻觀心。眼觀鼻,我們的注意力在我們的呼吸上,同時可以調整我們這顆比較散亂的心。這樣一堂殿站下來是非常穩當的。這是禮佛前合掌的姿勢。一堂功課不是一直在合掌,還有放掌的時候,放掌的時候叫抄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拇指微微地對攏,是在胸口的位置上,這個印也叫彌陀印,我們大殿中間的五方佛,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個手印,同時也叫禅定印,打坐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姿勢。我們在不合掌的時候是結這樣一個印——彌陀印,要當胸,不要太向下,向下就顯得很懈怠,不精神,太向上又容易緊張,就在胸口這個位置上,這個姿勢(法師演示)。這是在不合掌的時候,在大殿念誦的時候是這樣一個姿勢。我們平時行走的時候就不需要。
我們在禮拜的時候,禮拜之前、禮拜之後都要問訊,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鞠躬。問訊是躬身九十度,上身是平的,腿不要彎曲。禮拜就是磕頭、頂禮,這個頂禮叫做頭面接足禮,就是我們頂禮的時候手要翻掌,掌心向上,意思是我們兩只手托著佛的足,在南傳佛教國家,頂禮一定要拜倒在出家人的腳下,禮足,所以叫頭面接足禮。
禮佛的時候(演示),站的時候是前八後二,站好,然後合掌,先問訊。禮拜的時候呢,躬身,同時腿彎曲,然後右手放在拜墊的中心,跪下的時候兩個腿是在拜墊的兩個右下角。雙腿是分開的不是並攏的,雙腿如果並攏,臀部就會高翹。等你拜下去的時候腿是分開的,(演示)拜下去以後,右手放在中間,然後左手放在拜墊的左上角,同時右手上去放在右上角,兩只手放在拜墊最上面,因爲我們是禮拜、禮佛,我們是向上拜,佛是面向我們站。剛好手尖與手尖是兩寸,兩掌——拇指的下方是八寸,剛好是好像托著佛的足一樣,頭觸到拜墊的時候然後再翻掌。頭和手距離不要太遠,(演示)起來的時候是手掌先翻過來。
這個是沒有用法器,我們在殿堂裏要用法器來招呼,我們在殿堂裏禮拜的時候,動作比這要快。我現在手裏拿的是引磬,是二磬,因爲大磬拿著不方便,用二磬代替大磬。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問訊或者禮拜,聽到聲音,躬身下去,一下,起身,一下(引磬聲),問訊是兩下。禮拜時我們一般是連貫的叁次,第一次拜下去的時候是叁下,起身的時候是一下;第二次是拜一下,起一下,第叁次是拜下去兩下,起身一下。最後問訊一下,起身一下。現在我們演示一下。我們看剛才法師起身以後呢,還有一個動作,雙手抱起來這樣一個姿勢,兩個食指豎起來了,就像我們大殿中間那尊佛像,毗盧遮那佛,同時我們這個手印也叫毗盧印,我們起身結這樣的手印。因爲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而所有的衆生都有佛性,與佛是無二無別,只因妄想執著不能顯現。我們結這樣的手印,就是回歸自己的自性毗盧,回歸我們自己的法身佛。結這樣的手印(法師示意)——毗盧印,左手在裏右手在外,兩個食指都稍彎曲,左手的食指向下一點,有點錯開。不是兩個手交叉,是一個手抱著一個手。這時我們問訊起來,與眉間相齊,不是非要碰到眉(法師示範),我們重新把這個動作連貫做一下。我們剛才這樣拜呢,還不是我們在大殿的速度,大殿裏還要快,大家注意聽引磬的聲音。頂禮的時候做一下觀想,頂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另外在大殿在齋堂打哈欠的時候,不要把嘴巴張得很大,一定要用手遮起來,因爲這是一個很懈怠的相,不要讓別人看到我們這樣一種狀態。
叁次禮拜的時候,每一次起來都是合掌,在拜的時候,必須要先躬身,先要像問訊一樣,躬身同時要彎腿,很連貫。因爲我們自己都有一顆傲心、慢心,自己都很難低頭,很難把自己降低,我們對佛、對叁寶生起這樣一顆敬仰的心,通過禮拜,把自己降低。禮佛意義很大,我們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也可以通過禮拜這樣一個肢體的動作來忏除內心裏的業障,通過這種形式也能對我們自己的心態有一個調整。所以我們在禮拜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顆謙恭的心,不管是對佛菩薩聖像,還是對法寶僧寶禮拜,同時都要有這樣一顆謙恭的心,把自己降低。
我們既然放下很多事情來參加這樣一個活動,我們就要把所有的外緣全部放下,全身心的、安安靜靜、踏踏實實的就做這樣一件事情。這樣來參與這次活動,質量會是很高的,不要做這樣事情的同時還想著一些俗世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全身心的、很快的進入狀態,把自己調整好。以上講的請各位在這幾天的生活當中要注意,同時我們每一組都有指導的老師、法師,沒有聽清楚的可以隨時向法師請教。
阿彌陀佛!
《學習儀軌(道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