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习仪轨(道智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里的一切事务,统筹来招呼。

  然后是知客,知客是负责寺院里日常的接众安单。就是接待到寺院里来修学的出家众、在家众,负责来安排住宿,整个寺院里的所有的来寺院居住的都由知客来统一的安排。

  我们夏令营,因为是特殊的活动,没有按照寺院的常规的规矩,到客堂里面去挂单,没有走这个过程。是由负责这个活动的接待的地方安排的。我们要记住,参加过这次活动之后,无论大家到哪一个寺院去,想在那里住下或者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到客堂,通过客堂来安排。知客就是负责接单、安众。

  然后是僧值师父,僧值在寺院里是负责纪律的,哪里有做得不符合寺院的规矩的,他都要去讲,包括方丈和尚,他同样要讲。我们上早课的时候,可以看到进大殿之前,有一位师父站在中间,那个就是僧值师。在寺院里,僧值师父只有一位,监院可以有多位,知客可以有多位。僧值师如果有事情,不能随众,可以请知客代理僧值师,因为都是在客堂里工作,归客堂安排。

  然后就是维那,维那是负责寺院里的佛事安排,同时唱念都由维那统一地来带领,来引领。就是说每天我们做功课的时候,有一个人要先唱,我们叫举腔,是由维那带领的。维那同时也是禅堂里的主管,负责禅堂一日的安排,也就是说在禅堂里打坐修行都由维那师安排,同时维那师他要调理这些在禅堂里打坐的人,有错误要随时纠正。

  然后是典座,典座师父是负责饮食的,每一天的一日三餐,负责大众的饮食。

  寺院里有三纲,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的说法之纲;维那的规矩之纲,寺院的仪轨、规矩都是由维那来讲;典座的滋身之纲,调理我们色身的。维那是掌握慧命的,典座是掌握色身的。

  然后是衣钵,衣钵是负责方丈寮的日常事务,同时方丈的一些活动安排、接待,或者是外出都由衣钵师来安排,相当于方丈和尚的秘书。

  然后是副寺,副寺相当于寺院的副当家,也就是副监院,是负责寺院里的会计与出纳。

  然后是寮元,寮元是负责寺院的来往的信众——单指出家众,挂单、安单、安排住宿的,由寮元师来负责。常住的师父,也由寮元师管理,安排常住师父的修行活动,或者是出坡,都由寮元师父来负责。

  八大执事当中又分为四大寮口,客堂是一大寮口,禅堂是一大寮口,衣钵寮也就是方丈寮是一大寮口,再一个寮口是库房,因为古来的库房是寺院所有的收支全部在这里,监院也就是当家师是住在库房里,负责寺院的经济,一切的收支、供养,全部在这里。

  在寺院里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八大执事是负责寺院里的具体事宜,寺院里面一日具体的事情由这八大执事来负责。

  这是寺院里职务的分工。大家对这八个执事要了解他们所负责的是什么事情,到寺院里,涉及到哪一部门的事情我们可以与他们去联系。一般我们寺院里,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有事情都统一到客堂,由客堂来负责安排与衔接。

  在寺院里我们看出家人的着装颜色不同,这个没有等级的区分,样式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穿的这个叫长衫,上殿时候穿的,袖子很大的叫做海青,还有那种对襟开的,短的,我们叫小褂。一般在寺院里都要穿长衫,离开自己的房间就要穿长衫,在出坡的时候会穿短褂。

  大家在寺院里生活几天,有几项要注意的跟大家讲一下。除了洗澡可以穿拖鞋,参加活动的时候不要穿拖鞋,着装要端正。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寺院里,不是在俗家,寺院里应该是很严肃的一个地方,我们大家要尊重这里一切的要求。不要随意地到法师的房间,因为我们常住有一个规矩,在家众不允许到出家众的房间。见方丈和尚,如果是女众一定要两个人以上,才能到丈室去见方丈和尚,不能一个人去方丈室见方丈和尚。到法师房间,那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不允许到法师房间,大家切记这一点。

  在寺院里我们见到出家人或者营员之间见面了怎样打招呼,见到出家人都是合掌问讯,或者说一句“阿弥陀佛”。不说“阿弥陀佛”就是合掌也好,以表示对僧宝的恭敬。对出家人的称呼呢?知道名字的可以叫某某师,某某师父都可以,或者是某某法师,如果不知道名字的,你想知道他的名字,你可以问:“请问师父上下?”“上下”就好比世间人说“您贵姓”。

  我们现在在座的出家众是男女二众,男性的出家人受过具足戒的叫比丘,女性出家众受过具足戒的叫比丘尼,没有受过具足戒的叫沙弥、沙弥尼。我们现在受戒不是看头上这个疤,在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就废除了,不允许烧,因为容易致残。这也不是佛制的,这是当时一个朝代为了区分藏传和汉传,汉传头上烧疤,三个、六个,这个没有其他意思。所以现在大家都不烧了,有烧的都是我们偷着烧的。所以我们见到师父,不管受过戒的,没有受过戒的,都是一样称呼“师父”,不能轻慢。

  要想顶礼师父,出家人在行走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或者有病卧床的时候,不礼拜。这几种情况不礼拜。如果师父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想礼拜,知道师父的名字,就说:顶礼某某师父,或者顶礼法师,或者顶礼师父,然后拜下。如果师父说“问讯”就是“鞠躬”,或者说“一拜”,我们就依教奉行,就问讯或者一拜,不要接着拜,要听招呼。如果在有佛像的地方,顶礼师父要向着有佛像的地方,一定是向上,好比师父面对佛像,你在佛像这边,不要背对佛像来礼拜,要向上,但是你在礼拜的时候可以说一句:“礼拜师父。”那么师父就知道是礼拜他,不是在礼佛。我们营员与营员,或者居士之间,同样也可以合掌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归投、归敬的意思。我们一般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四个字,就代表了一切。我们见面打招呼“阿弥陀佛”,然后合掌就可以。

  现在讲一下礼拜,最常用的顶礼。先讲站,我们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脚尖和脚尖之间八寸,脚跟和脚跟之间两寸。大家穿的衣服都没有衣领(指营衫),有衣领的时候要颈靠衣领,下颌微收,抬头,这样一个姿势就好像头上顶着一碗水一样,这样颈椎与脊椎这里是直的。然后是合掌,十指并拢,掌心合十当胸。拇指是在胸口这个位置上。两臂不要架起来,要自然下垂,站的时候眼神下垂,可以看到无名指。不要一直盯着无名指,这样会发晕。我们讲要眼观鼻,鼻观心。眼观鼻,我们的注意力在我们的呼吸上,同时可以调整我们这颗比较散乱的心。这样一堂殿站下来是非常稳当的。这是礼佛前合掌的姿势。一堂功课不是一直在合掌,还有放掌的时候,放掌的时候叫抄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拇指微微地对拢,是在胸口的位置上,这个印也叫弥陀印,我们大殿中间的五方佛,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个手印,同时也叫禅定印,打坐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在不合掌的时候是结这样一个印——弥陀印,要当胸,不要太向下,向下就显得很懈怠,不精神,太向上又容易紧张,就在胸口这个位置上,这个姿势(法师演示)。这是在不合掌的时候,在大殿念诵的时候是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平时行走的时候就不需要。

  我们在礼拜的时候,礼拜之前、礼拜之后都要问讯,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鞠躬。问讯是躬身九十度,上身是平的,腿不要弯曲。礼拜就是磕头、顶礼,这个顶礼叫做头面接足礼,就是我们顶礼的时候手要翻掌,掌心向上,意思是我们两只手托着佛的足,在南传佛教国家,顶礼一定要拜倒在出家人的脚下,礼足,所以叫头面接足礼。

  礼佛的时候(演示),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站好,然后合掌,先问讯。礼拜的时候呢,躬身,同时腿弯曲,然后右手放在拜垫的中心,跪下的时候两个腿是在拜垫的两个右下角。双腿是分开的不是并拢的,双腿如果并拢,臀部就会高翘。等你拜下去的时候腿是分开的,(演示)拜下去以后,右手放在中间,然后左手放在拜垫的左上角,同时右手上去放在右上角,两只手放在拜垫最上面,因为我们是礼拜、礼佛,我们是向上拜,佛是面向我们站。刚好手尖与手尖是两寸,两掌——拇指的下方是八寸,刚好是好像托着佛的足一样,头触到拜垫的时候然后再翻掌。头和手距离不要太远,(演示)起来的时候是手掌先翻过来。

  这个是没有用法器,我们在殿堂里要用法器来招呼,我们在殿堂里礼拜的时候,动作比这要快。我现在手里拿的是引磬,是二磬,因为大磬拿着不方便,用二磬代替大磬。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问讯或者礼拜,听到声音,躬身下去,一下,起身,一下(引磬声),问讯是两下。礼拜时我们一般是连贯的三次,第一次拜下去的时候是三下,起身的时候是一下;第二次是拜一下,起一下,第三次是拜下去两下,起身一下。最后问讯一下,起身一下。现在我们演示一下。我们看刚才法师起身以后呢,还有一个动作,双手抱起来这样一个姿势,两个食指竖起来了,就像我们大殿中间那尊佛像,毗卢遮那佛,同时我们这个手印也叫毗卢印,我们起身结这样的手印。因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而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与佛是无二无别,只因妄想执著不能显现。我们结这样的手印,就是回归自己的自性毗卢,回归我们自己的法身佛。结这样的手印(法师示意)——毗卢印,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两个食指都稍弯曲,左手的食指向下一点,有点错开。不是两个手交叉,是一个手抱着一个手。这时我们问讯起来,与眉间相齐,不是非要碰到眉(法师示范),我们重新把这个动作连贯做一下。我们刚才这样拜呢,还不是我们在大殿的速度,大殿里还要快,大家注意听引磬的声音。顶礼的时候做一下观想,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另外在大殿在斋堂打哈欠的时候,不要把嘴巴张得很大,一定要用手遮起来,因为这是一个很懈怠的相,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们这样一种状态。

  三次礼拜的时候,每一次起来都是合掌,在拜的时候,必须要先躬身,先要像问讯一样,躬身同时要弯腿,很连贯。因为我们自己都有一颗傲心、慢心,自己都很难低头,很难把自己降低,我们对佛、对三宝生起这样一颗敬仰的心,通过礼拜,把自己降低。礼佛意义很大,我们讲“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也可以通过礼拜这样一个肢体的动作来忏除内心里的业障,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对我们自己的心态有一个调整。所以我们在礼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谦恭的心,不管是对佛菩萨圣像,还是对法宝僧宝礼拜,同时都要有这样一颗谦恭的心,把自己降低。

  我们既然放下很多事情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就要把所有的外缘全部放下,全身心的、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就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样来参与这次活动,质量会是很高的,不要做这样事情的同时还想着一些俗世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全身心的、很快的进入状态,把自己调整好。以上讲的请各位在这几天的生活当中要注意,同时我们每一组都有指导的老师、法师,没有听清楚的可以随时向法师请教。

  阿弥陀佛!

  

  

《学习仪轨(道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