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自述云:传戒法、立学校,以培育人才。时当末劫,法运垂秋,痛心下泪。何也?佛所嘱咐:“波罗提木叉为汝等大师。”又云:“戒如明日月,能消长夜暗。”又曰:“此经能住世,佛法得炽盛。若不持此戒,世界皆暗冥。”今兹佛法衰微,三门涂炭,岂非无因?无奈释子挂名受戒,而不遵崇,外服袈裟,行同凡俗,是波旬徒属,作狮子身中虱耳。云为挽颓风,捐费信施财物,成兹大厦,意欲一一如法,培植人才,常转*轮,慧命是续。因此建立长期戒坛,逢年传戒,道不论远近,人不论多寡,依时而来,传受戒法。期满后,入学戒堂,重行熏习,以资深造,不受寄名,不容简略,肃戒律也。
针对当时一些寺院草率传戒、失规违制之做法,虚云和尚痛心疾首。为了整肃道风,严守戒律,民国二十二年(1933),虚云和尚特地将《三坛传戒仪范》加以重刊,分送各地寺院结缘,并亲自撰写《重刊三坛传戒戒仪范后跋》,提请广大教界人士对如律传戒的重视。
3、设立禅堂、念佛堂,将坐香、念佛日常制度化,令僧众身心安稳。 丛林的修行生活,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三学中的定学,在丛林生活中,主要通过坐香或念佛来体现。将坐香和念佛日常制度化,这是传统丛林的普遍做法。坚持坐香和念佛是保证僧众身心安稳、获得法喜的必由之路。没有它,僧众的身心无法安顿,丛林也无法保证真正持久的清净。所以,正规的丛林必定是每天要坚持坐香和念佛的。 虚云和尚每复兴一处道场,都非常重视恢复传统丛林的坐香制度,要求常住大众每天都坚持坐香。条件成熟时,还举办冬季禅七或佛七。即使是在寺院经济最紧张、外部环境最不利的情况下(如修复云门寺和云居山的时候),尽管寺院日常事务繁多,建筑任务繁重,虚云和尚仍然没有忘记督促常住大众坚持每天坐香、冬季打禅七这一传统。为了激发大众的道心,虚云和尚还经常拖着老病之身,随众进堂坐香、讲开示。《一九五五年云居山方便开示》就是虚云和尚诸多开示中,保存下来的一次非常系统的开示。目前,中国大陆丛林的禅堂规矩,被保存和继承得比较完好的,要算云居山真如寺了。这跟虚云和尚当年在云居山坚持坐香这一做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坐香制度,虚云和尚早年在兴复祝圣寺之时,还特地整理出《坐香规约》一书,用于指导大众熏修。
4、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佛学院,培养僧才,鼓励出家众发奋学习经教,树立正知正见。虚云和尚的个人修行虽然走的是禅宗的路子,但是,他对经教却非常重视。虚云和尚认为,末法时代的人修禅,必须走达摩祖师所提倡的“籍教悟宗”的路子。如果没有明眼人指点,又没有深厚的经教作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修禅是根本不可能成就的。禅宗初兴之时,虽然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那主要是针对盛唐时期教界普遍沉迷于对经教的研究、忽视了真修实证这一现象而痛下针砭的。在当时出家人对经教普遍都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提倡打破文字相、专务实修,可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但是,明清以后,僧团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时的出家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世间文化教育,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借口“不立文字”,轻视对经教和世间文化的学习,只会加剧出家人素质的整体下滑。近百年来,禅门中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参禅之士缺乏深厚的经教基础,不明白修行理路,在修行上基本上是盲修瞎炼;似这般修行,不走火入魔就不错了,遑论开悟证道!
虚云和尚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华民族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最低迷、僧团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时期。在漫长的行脚参方过程中,虚云和尚对当时僧团中的种种不如法现象,都有真切的了解,对中国佛教衰败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也作过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僧团是佛教的核心。僧团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虚云和尚甚至严厉而痛切地警示天下衲子: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
所从要振兴佛教,必须先培养人才,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佛学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僧伽队伍。虚云和尚在《教习学生规约》中讲:自正眼不明,人心陷溺,有蔽于声色货利者,有惑于异学左道者,有误于旁蹊曲径者。举世茫茫,赖有人焉,弘传正法,使觉树凋而复茂,慧日暗而再明。无如末劫,障深慧浅,德薄垢重,求其识因果、明罪福亦已难矣!况明心见性入圣超凡乎?所以剃染虽多,解悟者鲜,因乏明师启迪;即有教者,不过学音声法事以为应世之具,将我佛度世悲心,翻为粥饭工具,不亦深可慨乎!学规云:“师者人之模范,不惟人才所由育,亦治乱所攸关。”何也?彼童子而教之以正则正,习之于邪则邪。所以易端蒙养,论严弟子,择中才以养育,树典型以曲成;诗书弦颂,穆穆雍雍,出为良士,处为端人。世儒犹是,况我佛子欲明心见性,入圣超凡,非不藉经教以端其根本,戒律以严身心,禅定以扫其根尘,智慧以开其聋瞆,学而时习,庶易培植,此师资所以不能不慎也!今为初学,立修行教约,延师教导,至简易行,各宜遵守,以资深造。余老矣,春霜晓露,救头不暇,安事小节?慨正法眼灭,僧宝将颓,区区之心,欲有补救!教诸幼学,以树典型,其亦不以老人为多事乎!
虚云和尚认为,培养僧才要从小沙弥抓起,要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经教和世间文化知识。这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修行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基于自己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所以虚云和尚出世之后,在修建祖庭、制订规约、传授戒律、提倡坐香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或举办讲经活动(据《年谱》初步统计,虚云和尚曾经宣讲过的主要经典有《法华经》《弥陀经》《楞严经》《圆觉经》《四十二章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观音菩萨普门品》《大乘起信论》等等),或成立佛学院,或组织学习班,为出家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早在光绪三十年,虚云和尚为振兴颓败的鸡足山佛教,尽快为当地佛教界培养出一批人才,曾在大觉禅寺(今虚云禅寺)挂牌成立了“滇西宏誓佛学堂”,民国二年又改为“滇西宏誓佛学院”,并亲自任院长。
在住持鼓山期间,虚云和尚“鉴于青年僧人很多,为恐少年废学,乃设立学戒堂,后来改为鼓山佛学院。宗镜、大醒、印顺、心道等法师曾先后任教。慈老法师主讲时,改为法界学院。”虚云和尚创办鼓山佛学院,虽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中间几乎停办,可谓费尽了周折,但是最终还是坚持到他离开鼓山。
在住持南华寺期间,虚云和尚也创办过南华学戒堂,以培养僧才。度轮(宣化)法师在《忆念云公前尘后际因缘如是》一文中记云:“(1948年)九月中旬,土匪聚伙抢劫南华,破门而入南华戒律学院。……老人闻讯,由云门赶来,召集全体学僧开会。出席者为怀一法师、度轮法师,老人自为主席。学僧有祖印、云妙、悟云、宣扬、恒定、提挥、提广、法亮、海龙、法慧、万心、止空、法明、法开等三十余人。当经土匪打劫之后,全寺震动,皆欲起单。公即席挽留怀师,怀师拒之;挽留同学,同学不听。公见此情形,放声痛哭,曰:“吾尽未来际,永不办佛学院矣!”言毕,拂袖而起,迳返方丈。余大受感动,故誓将佛学院任务,荷担起来,维持下去。后怀师赴广西,南华戒律学院惟余一人负责课程。”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虚云和尚创立南华学戒堂是非常不容易的。
晚年,虚云和尚在云居山的时候,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佛学院,但是他对年轻出家人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1956年9月,虚云和尚117岁寿辰之际,江西佛学社借给老和尚庆寿之机,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庙的僧众,在云居山举办了佛经研讨讲座。按虚云和尚的旨意,这次较大规模的讲座,主要讲释佛经的“三大部”,即《金刚》《法华》《楞严》。虚云和尚因为年纪过大,讲释困难,遂邀聘海灯法师任佛经主讲。这次佛经讲座第一期历时约6个月之久,至冬天才结束。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夏天,经虚云和尚提议,海灯和尚继续在真如寺为僧众讲释《法华经》,到十月圆满。期间,因得南洋华侨王璧莲居士资助,虚云和尚遂创办了“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择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比丘就学其中,采取不脱产学习制度,每日早上四时早课后,即听讲两小时,晚上六时又听讲两小时,听讲后进行自习,然后复小座,并要求学僧背诵《法华》《楞严》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虚云和尚创办的“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没有维持多久,后因海灯和尚的离去和时局的剧变而名存实亡了。
5、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和谐寺院与地方民众及政府的关系,利益一方,为道场的兴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
佛教虽然强调出世,但是,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世间因缘的支持。僧团通过行菩萨道,采取四摄、六度的方式,利益一方,摄化一方,积极地争取地方民众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一个道场长久兴旺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寺院、僧团也是佛教精神最集中、最直观的体现。佛教的慈悲济世、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社会价值观,首先是要通过寺院、僧团展示给世人看。对于一个道场来说,是否充分向世人显示了佛教利乐有情的精神,是否做到了利益一方、教化一方,第一条标准就是看寺院、僧团与当地民众及政府的关系是否和谐。
一个寺院和僧团,如果不能够与地方民众及政府和谐相处,不能得到当地民众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那说明,该道场和僧团的摄化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其直接的后果必将是,这个道场和僧团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陷入重重无尽的烦恼当中。
虚云和尚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修复道场的时候,非常重视和谐寺院僧团与地方民众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他有很多做法值得后人学习。
首先,积极协助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帮助政府排忧解难。这方面的事例有:
(1)民国七年(1918),虚云和尚住持祝圣寺期间,曾经说服当地的土匪杨天福、吴学显等人,接受招安,归顺到地方长官唐继尧的部下,使当地民众避免了一场兵灾。
(2)宣统三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西藏王公活佛凭借地势之险远,不肯易帜归顺。中央政府命滇府出兵讨伐,以殷叔桓为总司令,前锋已达宾川。虚云和尚以为边衅一启,祸无宁日,于是前往大理,劝说殷叔桓,以怀柔的政策,成功地化解了汉藏之间的的民族争端,为维护国家领土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虚云和尚修复南华寺和云门寺期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最疯狂的时候,虚云和尚号召全寺僧众,修忏念佛,为国消灾,同时提倡过午不食,节省粮食,来支持前线将士。民国三十二年(1943),虚云和尚还应国民党政府邀请,赴重庆启建护国息灾法会。
其次,经常率领僧众自觉地从事慈善救济工作,帮助地方民众解决疾苦。这方面的事例有:
(1)民国十五年(1926),滇中发生兵事,许多民宅被部队占用,秋收时节,民众不敢下田收割稻谷。虚云和尚于是前往军部,为老百姓求情,最后军部同意,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兵不许阻。于是数千乡人同来云栖寺寻求避难。“僧俗共住,始则同食干饭,继则粥,粥尽则同食糠、饮水。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为之下泪。及军事略定,农民乃得返居。此后共同维护寺庙,皆出至诚。”
(2)民国三十二年(1943)六月,虚云和尚于南华寺 “宝林门内,办义务小学,收教乡村贫民子弟”。
(3)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夏间,日寇侵入粤北,乳源县城亦遭沦陷。附近民众多来云门寺避难。常住饭食不继,乃以稀粥及木薯粉代之。大众同甘苦,共住月余。
(4)民国三十四年(1945)夏,国民政府军队移防,当地流匪疑为寇至,袭夺其军资,损失甚重。政府震怒,拟发兵围剿四十余乡村。虚云和尚于是出面调停,使当地民众免除了一场灾难。对此,乡民感恩不尽。
解放后,中国大陆的政治气候,同过去封建社会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虚云和尚及时地调整自己,采取了许多积极的行动,与地方政府和民众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主要事实有:
(1)一九五四年春夏,为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虚云和尚率领寺众认购公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2)为支援当地的农林事业,虚云和尚向云居山农垦场捐赠开办费人民币二万元(约港币五万元)。
(3)为响应政府“全民炼钢”之号召,虚云和尚向地方政府捐赠木炭六万余斤,及柴火三十八万余斤,暨寺内铸钟铸瓦之铜铁材料数千斤。
(4)为支持“大办钢铁”运动,虚云和尚将弟子供养自己的医药费和果金等人民币五万元(合港币十万余元),捐给了地方政府。
(5)农忙时期,虚云和尚还组织出家人帮助云居山下各乡村的农民播种和收割早晚稻。
6、尊重道场历史,注意保护、整理寺院文化遗产。
虚云和尚一生中所修复的主要道场,都是禅宗的祖庭。这些道场历史都很悠久,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份无形的宝贵资产。充分地发掘和尊重道场的历史,注意保护、整理寺院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代祖师的尊重,同时也是维系和承传祖师道场之文化慧命,延续和强化它的辐射教化功能所必须的。
在这个方面,虚云和尚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种时人所少有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文化意识。从《年谱》中,我们可以看出,虚云和尚每至一处,在恢复道场建筑物的同时,总是不遗余力地多方搜求,发掘和整理祖师道场的历史,包括道场的兴替,法系的承传,过往高僧之行迹,文物典章等,在修复和保护寺院的文物古迹方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以鼓山为例。明清以来,鼓山刻版印经事业非常发达,其中有不少经版,如《华严疏论纂要》,是近代所稀见的孤版。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遗产,缅怀先人之德,虚云和尚特地请观本法师,将鼓山所藏经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鼓山涌泉寺经版目录》一书。此外,虚云和尚还利用闲暇,亲自重新编辑整理了《佛祖道影》《鼓山宗谱》《星灯集》《联芳集》等著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师道场的历史,虚云和尚曾多次组织重印或重新编辑所兴复的祖师道场之志书,如《鸡足山志》《鼓山志》《曹溪通志》《云门寺志》《云居山志》等。这一做法,对保存寺院历史、延续道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六个方面,是虚云和尚在道场建设方面对后人的主要启示。
《认识虚云和尚——虚云和尚的生平及其启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