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虛雲和尚——虛雲和尚的生平及其啓示▪P4

  ..續本文上一頁記》自述雲:傳戒法、立學校,以培育人才。時當末劫,法運垂秋,痛心下淚。何也?佛所囑咐:“波羅提木叉爲汝等大師。”又雲:“戒如明日月,能消長夜暗。”又曰:“此經能住世,佛法得熾盛。若不持此戒,世界皆暗冥。”今茲佛法衰微,叁門塗炭,豈非無因?無奈釋子挂名受戒,而不遵崇,外服袈裟,行同凡俗,是波旬徒屬,作獅子身中虱耳。雲爲挽頹風,捐費信施財物,成茲大廈,意欲一一如法,培植人才,常轉*輪,慧命是續。因此建立長期戒壇,逢年傳戒,道不論遠近,人不論多寡,依時而來,傳受戒法。期滿後,入學戒堂,重行熏習,以資深造,不受寄名,不容簡略,肅戒律也。

  針對當時一些寺院草率傳戒、失規違製之做法,虛雲和尚痛心疾首。爲了整肅道風,嚴守戒律,民國二十二年(1933),虛雲和尚特地將《叁壇傳戒儀範》加以重刊,分送各地寺院結緣,並親自撰寫《重刊叁壇傳戒戒儀範後跋》,提請廣大教界人士對如律傳戒的重視。

  3、設立禅堂、念佛堂,將坐香、念佛日常製度化,令僧衆身心安穩。 叢林的修行生活,雖然形式多種多樣,但都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叁學中的定學,在叢林生活中,主要通過坐香或念佛來體現。將坐香和念佛日常製度化,這是傳統叢林的普遍做法。堅持坐香和念佛是保證僧衆身心安穩、獲得法喜的必由之路。沒有它,僧衆的身心無法安頓,叢林也無法保證真正持久的清淨。所以,正規的叢林必定是每天要堅持坐香和念佛的。 虛雲和尚每複興一處道場,都非常重視恢複傳統叢林的坐香製度,要求常住大衆每天都堅持坐香。條件成熟時,還舉辦冬季禅七或佛七。即使是在寺院經濟最緊張、外部環境最不利的情況下(如修複雲門寺和雲居山的時候),盡管寺院日常事務繁多,建築任務繁重,虛雲和尚仍然沒有忘記督促常住大衆堅持每天坐香、冬季打禅七這一傳統。爲了激發大衆的道心,虛雲和尚還經常拖著老病之身,隨衆進堂坐香、講開示。《一九五五年雲居山方便開示》就是虛雲和尚諸多開示中,保存下來的一次非常系統的開示。目前,中國大陸叢林的禅堂規矩,被保存和繼承得比較完好的,要算雲居山真如寺了。這跟虛雲和尚當年在雲居山堅持坐香這一做法有著必然的聯系。 爲了更好地落實坐香製度,虛雲和尚早年在興複祝聖寺之時,還特地整理出《坐香規約》一書,用于指導大衆熏修。

  4、積極創造條件,組建佛學院,培養僧才,鼓勵出家衆發奮學習經教,樹立正知正見。虛雲和尚的個人修行雖然走的是禅宗的路子,但是,他對經教卻非常重視。虛雲和尚認爲,末法時代的人修禅,必須走達摩祖師所提倡的“籍教悟宗”的路子。如果沒有明眼人指點,又沒有深厚的經教作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修禅是根本不可能成就的。禅宗初興之時,雖然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那主要是針對盛唐時期教界普遍沈迷于對經教的研究、忽視了真修實證這一現象而痛下針砭的。在當時出家人對經教普遍都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提倡打破文字相、專務實修,可以起到糾偏救弊的作用。但是,明清以後,僧團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當時的出家人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受過良好的世間文化教育,也沒有受過系統的佛法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借口“不立文字”,輕視對經教和世間文化的學習,只會加劇出家人素質的整體下滑。近百年來,禅門中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數參禅之士缺乏深厚的經教基礎,不明白修行理路,在修行上基本上是盲修瞎煉;似這般修行,不走火入魔就不錯了,遑論開悟證道!

  虛雲和尚的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中華民族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也是中國佛教最低迷、僧團社會地位最低下的時期。在漫長的行腳參方過程中,虛雲和尚對當時僧團中的種種不如法現象,都有真切的了解,對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和未來走向,也作過深刻的反思。他認爲,僧團是佛教的核心。僧團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運。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虛雲和尚甚至嚴厲而痛切地警示天下衲子: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爲言之甚也,今觀末法現象,知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佛法者,僧徒也,非異教也。

  所從要振興佛教,必須先培養人才,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佛學修養和文化素質的僧伽隊伍。虛雲和尚在《教習學生規約》中講:自正眼不明,人心陷溺,有蔽于聲色貨利者,有惑于異學左道者,有誤于旁蹊曲徑者。舉世茫茫,賴有人焉,弘傳正法,使覺樹凋而複茂,慧日暗而再明。無如末劫,障深慧淺,德薄垢重,求其識因果、明罪福亦已難矣!況明心見性入聖超凡乎?所以剃染雖多,解悟者鮮,因乏明師啓迪;即有教者,不過學音聲法事以爲應世之具,將我佛度世悲心,翻爲粥飯工具,不亦深可慨乎!學規雲:“師者人之模範,不惟人才所由育,亦治亂所攸關。”何也?彼童子而教之以正則正,習之于邪則邪。所以易端蒙養,論嚴弟子,擇中才以養育,樹典型以曲成;詩書弦頌,穆穆雍雍,出爲良士,處爲端人。世儒猶是,況我佛子欲明心見性,入聖超凡,非不藉經教以端其根本,戒律以嚴身心,禅定以掃其根塵,智慧以開其聾瞆,學而時習,庶易培植,此師資所以不能不慎也!今爲初學,立修行教約,延師教導,至簡易行,各宜遵守,以資深造。余老矣,春霜曉露,救頭不暇,安事小節?慨正法眼滅,僧寶將頹,區區之心,欲有補救!教諸幼學,以樹典型,其亦不以老人爲多事乎!

  虛雲和尚認爲,培養僧才要從小沙彌抓起,要督促他們努力學習經教和世間文化知識。這不僅對他們的個人成長和修行至關重要,同時也關系到中國佛教的未來走向。

  基于自己大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曆和思考,所以虛雲和尚出世之後,在修建祖庭、製訂規約、傳授戒律、提倡坐香的同時,還不遺余力地創造條件,或舉辦講經活動(據《年譜》初步統計,虛雲和尚曾經宣講過的主要經典有《法華經》《彌陀經》《楞嚴經》《圓覺經》《四十二章經》《心經》《金剛經》《地藏經》《藥師經》《觀音菩薩普門品》《大乘起信論》等等),或成立佛學院,或組織學習班,爲出家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早在光緒叁十年,虛雲和尚爲振興頹敗的雞足山佛教,盡快爲當地佛教界培養出一批人才,曾在大覺禅寺(今虛雲禅寺)挂牌成立了“滇西宏誓佛學堂”,民國二年又改爲“滇西宏誓佛學院”,並親自任院長。

  在住持鼓山期間,虛雲和尚“鑒于青年僧人很多,爲恐少年廢學,乃設立學戒堂,後來改爲鼓山佛學院。宗鏡、大醒、印順、心道等法師曾先後任教。慈老法師主講時,改爲法界學院。”虛雲和尚創辦鼓山佛學院,雖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中間幾乎停辦,可謂費盡了周折,但是最終還是堅持到他離開鼓山。

  在住持南華寺期間,虛雲和尚也創辦過南華學戒堂,以培養僧才。度輪(宣化)法師在《憶念雲公前塵後際因緣如是》一文中記雲:“(1948年)九月中旬,土匪聚夥搶劫南華,破門而入南華戒律學院。……老人聞訊,由雲門趕來,召集全體學僧開會。出席者爲懷一法師、度輪法師,老人自爲主席。學僧有祖印、雲妙、悟雲、宣揚、恒定、提揮、提廣、法亮、海龍、法慧、萬心、止空、法明、法開等叁十余人。當經土匪打劫之後,全寺震動,皆欲起單。公即席挽留懷師,懷師拒之;挽留同學,同學不聽。公見此情形,放聲痛哭,曰:“吾盡未來際,永不辦佛學院矣!”言畢,拂袖而起,迳返方丈。余大受感動,故誓將佛學院任務,荷擔起來,維持下去。後懷師赴廣西,南華戒律學院惟余一人負責課程。”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虛雲和尚創立南華學戒堂是非常不容易的。

  晚年,虛雲和尚在雲居山的時候,雖然沒有成立專門的佛學院,但是他對年輕出家人的學習仍然抓得很緊。1956年9月,虛雲和尚117歲壽辰之際,江西佛學社借給老和尚慶壽之機,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廟的僧衆,在雲居山舉辦了佛經研討講座。按虛雲和尚的旨意,這次較大規模的講座,主要講釋佛經的“叁大部”,即《金剛》《法華》《楞嚴》。虛雲和尚因爲年紀過大,講釋困難,遂邀聘海燈法師任佛經主講。這次佛經講座第一期曆時約6個月之久,至冬天才結束。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夏天,經虛雲和尚提議,海燈和尚繼續在真如寺爲僧衆講釋《法華經》,到十月圓滿。期間,因得南洋華僑王璧蓮居士資助,虛雲和尚遂創辦了“真如禅寺佛學研究苑”,擇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比丘就學其中,采取不脫産學習製度,每日早上四時早課後,即聽講兩小時,晚上六時又聽講兩小時,聽講後進行自習,然後複小座,並要求學僧背誦《法華》《楞嚴》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虛雲和尚創辦的“真如禅寺佛學研究苑”,沒有維持多久,後因海燈和尚的離去和時局的劇變而名存實亡了。

  5、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和諧寺院與地方民衆及政府的關系,利益一方,爲道場的興盛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空間。

  佛教雖然強調出世,但是,它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世間因緣的支持。僧團通過行菩薩道,采取四攝、六度的方式,利益一方,攝化一方,積極地爭取地方民衆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一個道場長久興旺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寺院、僧團也是佛教精神最集中、最直觀的體現。佛教的慈悲濟世、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社會價值觀,首先是要通過寺院、僧團展示給世人看。對于一個道場來說,是否充分向世人顯示了佛教利樂有情的精神,是否做到了利益一方、教化一方,第一條標准就是看寺院、僧團與當地民衆及政府的關系是否和諧。

  一個寺院和僧團,如果不能夠與地方民衆及政府和諧相處,不能得到當地民衆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那說明,該道場和僧團的攝化工作還沒有做到位。其直接的後果必將是,這個道場和僧團的生存和發展將會陷入重重無盡的煩惱當中。

  虛雲和尚對這一點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在修複道場的時候,非常重視和諧寺院僧團與地方民衆及政府之間的關系。在這方面,他有很多做法值得後人學習。

  首先,積極協助政府化解社會矛盾,幫助政府排憂解難。這方面的事例有:

  (1)民國七年(1918),虛雲和尚住持祝聖寺期間,曾經說服當地的土匪楊天福、吳學顯等人,接受招安,歸順到地方長官唐繼堯的部下,使當地民衆避免了一場兵災。

  (2)宣統叁年,中華民國剛剛成立,西藏王公活佛憑借地勢之險遠,不肯易幟歸順。中央政府命滇府出兵討伐,以殷叔桓爲總司令,前鋒已達賓川。虛雲和尚以爲邊釁一啓,禍無甯日,于是前往大理,勸說殷叔桓,以懷柔的政策,成功地化解了漢藏之間的的民族爭端,爲維護國家領土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虛雲和尚修複南華寺和雲門寺期間,正值日本侵略中國最瘋狂的時候,虛雲和尚號召全寺僧衆,修忏念佛,爲國消災,同時提倡過午不食,節省糧食,來支持前線將士。民國叁十二年(1943),虛雲和尚還應國民黨政府邀請,赴重慶啓建護國息災法會。

  其次,經常率領僧衆自覺地從事慈善救濟工作,幫助地方民衆解決疾苦。這方面的事例有:

  (1)民國十五年(1926),滇中發生兵事,許多民宅被部隊占用,秋收時節,民衆不敢下田收割稻谷。虛雲和尚于是前往軍部,爲老百姓求情,最後軍部同意,如有僧人領導農民收谷者,兵不許阻。于是數千鄉人同來雲棲寺尋求避難。“僧俗共住,始則同食幹飯,繼則粥,粥盡則同食糠、飲水。鄉民見僧伽同甘苦如是,爲之下淚。及軍事略定,農民乃得返居。此後共同維護寺廟,皆出至誠。”

  (2)民國叁十二年(1943)六月,虛雲和尚于南華寺 “寶林門內,辦義務小學,收教鄉村貧民子弟”。

  (3)民國叁十四年(1945)春夏間,日寇侵入粵北,乳源縣城亦遭淪陷。附近民衆多來雲門寺避難。常住飯食不繼,乃以稀粥及木薯粉代之。大衆同甘苦,共住月余。

  (4)民國叁十四年(1945)夏,國民政府軍隊移防,當地流匪疑爲寇至,襲奪其軍資,損失甚重。政府震怒,擬發兵圍剿四十余鄉村。虛雲和尚于是出面調停,使當地民衆免除了一場災難。對此,鄉民感恩不盡。

  解放後,中國大陸的政治氣候,同過去封建社會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虛雲和尚及時地調整自己,采取了許多積極的行動,與地方政府和民衆保持密切合作的關系。主要事實有:

  (1)一九五四年春夏,爲響應政府號召、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虛雲和尚率領寺衆認購公債,支持國家經濟建設。

  (2)爲支援當地的農林事業,虛雲和尚向雲居山農墾場捐贈開辦費人民幣二萬元(約港幣五萬元)。

  (3)爲響應政府“全民煉鋼”之號召,虛雲和尚向地方政府捐贈木炭六萬余斤,及柴火叁十八萬余斤,暨寺內鑄鍾鑄瓦之銅鐵材料數千斤。

  (4)爲支持“大辦鋼鐵”運動,虛雲和尚將弟子供養自己的醫藥費和果金等人民幣五萬元(合港幣十萬余元),捐給了地方政府。

  (5)農忙時期,虛雲和尚還組織出家人幫助雲居山下各鄉村的農民播種和收割早晚稻。

  6、尊重道場曆史,注意保護、整理寺院文化遺産。

  虛雲和尚一生中所修複的主要道場,都是禅宗的祖庭。這些道場曆史都很悠久,有豐富深厚的文化積澱。這是一份無形的寶貴資産。充分地發掘和尊重道場的曆史,注意保護、整理寺院文化遺産,不僅是對曆代祖師的尊重,同時也是維系和承傳祖師道場之文化慧命,延續和強化它的輻射教化功能所必須的。

  在這個方面,虛雲和尚的所作所爲,表現出一種時人所少有的遠見卓識和曆史文化意識。從《年譜》中,我們可以看出,虛雲和尚每至一處,在恢複道場建築物的同時,總是不遺余力地多方搜求,發掘和整理祖師道場的曆史,包括道場的興替,法系的承傳,過往高僧之行迹,文物典章等,在修複和保護寺院的文物古迹方面傾注了很多的心血。

  以鼓山爲例。明清以來,鼓山刻版印經事業非常發達,其中有不少經版,如《華嚴疏論纂要》,是近代所稀見的孤版。爲了保存這份珍貴的遺産,緬懷先人之德,虛雲和尚特地請觀本法師,將鼓山所藏經版,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編成《鼓山湧泉寺經版目錄》一書。此外,虛雲和尚還利用閑暇,親自重新編輯整理了《佛祖道影》《鼓山宗譜》《星燈集》《聯芳集》等著作。

  爲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祖師道場的曆史,虛雲和尚曾多次組織重印或重新編輯所興複的祖師道場之志書,如《雞足山志》《鼓山志》《曹溪通志》《雲門寺志》《雲居山志》等。這一做法,對保存寺院曆史、延續道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六個方面,是虛雲和尚在道場建設方面對後人的主要啓示。

  

  

《認識虛雲和尚——虛雲和尚的生平及其啓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