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
衍真法师
(2007年7月25日晚于文殊阁)
各位营员:
下午好!大家来这里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学习佛法,应该要知道佛法的功能,也就是说,要知道学佛法能够达成什么样的效用和如何达成。我们知道,我们学习医学能帮人治病,解除人们身体的痛苦;学习土建就能修建房屋。各种各样的知识,有其各种各样的效用。那我们学习佛法能带来什么效用呢?学习佛法的效用是息灭烦恼,要通过精进于戒定慧的修习,亦即“四正勤”来达成。
社会发展到今天,因科技的进步,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我们做到了祖先们想像不到的事。今天我们的生活状况,和千年前的祖先相比,那真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千多年前,如果要从江西来柏林寺,恐怕要走大半年,现在坐火车十几个小时就到了,坐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们确实有信心说,我们的生活比一千年前的祖先方便多了,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有没有信心说,现代人的烦恼比一千年前的祖先烦恼少?恐怕我们很难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没有信心说,现代人的烦恼比一千年前的祖先少,也没有信心说,比两千年前的祖先少,我们甚至没有信心说,比三千年前的祖先烦恼少。可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积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不能带来烦恼的减少。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进步,不能承担息灭烦恼这件事,它们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息灭烦恼要通过佛法里戒定慧的修习,断恶修善来完成,也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内容,是四种正精进。
其内容是:
一、已生诸恶令断的精进;
二、未生诸恶令不生的精进;
三、未生诸善令生的精进;
四、已生诸善令增长的精进。
“四正勤”归纳起来就是断恶修善,也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那个著名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诸佛所教导的,概括起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这是佛法的核心。
说到“四正勤”,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大家也许会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曾经这么认为。有一回,他去山中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大意,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觉得这个太简单了,就说:“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可见,“断恶修善”不是简单的。
修学“四正勤”,为了要断除已生的恶法,令未生的恶法不生,令未生的善法生起,令已生的善法增长,那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善恶法,要先能准确判断善恶才行。如同我们种田的人,种了水稻。田中长的稗草和水稻样子很像,稗草是稻田害草,要把它们清除,水稻才长得好。有经验的老农民能很准确分辨稻苗和稗草,就能拔除稗草留下稻苗。若是没经验的人,就分不清了。对于善恶法也是如此,我们要能准确分辨,才能如理地断除恶法,令善法增长。有的朋友就会说了,我们都是成年人了,难道还不知道善恶,不识好歹吗?须知,我们平时说善恶,是从世间伦理道德这个层面来说的,是用比较粗泛的标准来界定的。“四正勤”所说的断恶修善,指的是刹那刹那心中生起的善恶。要用精确的法相语言来描述,这个善恶标准比世间伦理道德标准精确度要高得多。进入修行,世间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是不够用的。
了解善恶就要对心做准确了解。心一共有八十九种,或细分为一百二十一种,如下表所示。
表1-1: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
欲界心
(54) 不善心
(12) 贪根心 (8)
瞋根心 (2)
痴根心 (2)
无因心
(18) 不善果报 (7)
善果报 (8)
无因唯作 (3)
美心
(24) 欲界善心 (8)
欲界果报心 (8)
欲界唯作心 (8)
色界心
(15) 色界善心 (5)
色界果报心 (5)
色界唯作心 (5)
无色界心
(12) 无色界善心 (4)
无色界果报心 (4)
无色界唯作心 (4)
出世间心
(8或40)
道心 (4或20)
果心 (4或20)
在这八十九种心中,四正勤“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中讲的恶法是欲界心中的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三类,亦即贪、嗔、痴。其定义如下:
贪是对顺境的执着;
嗔是对逆境的执着(表现为对逆境的排斥);
痴是对所缘的自相和共相不能如实地了知。
当我们对顺境生起执着的时候,就会生贪。贪根心一共有八种,分别是:
(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这八种贪根心生起,有四种是悦俱的,有四种是舍俱的。所以,当贪根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愉悦(悦俱)或平静(舍俱)。
当我们对逆境生起执着的时候,就会生起嗔恨。嗔根心有两种,分别是: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
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两种嗔根心生起,都是“忧俱的”的。也就是说,当嗔根心现行时,内心都感受到“忧受”。而忧受也只会出现在嗔根心里。比如我们感到愤怒、忧伤、恐惧、寂寞、孤独等等,都是属于嗔根心。嗔根心生起时,会感到心里难受(忧受)。平时社会人士说有烦恼,以及一些心理问题如忧郁症、恐惧症等,都是属于嗔根心。实际上,只要心情有一点点不好,自己就要知道这是嗔根心生起了,是“已生恶法应断除”的时候了。
贪根心、嗔根心里一定有痴,但这里说的痴根心包含了缺少贪嗔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亦即:
舍俱疑相应一心,
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这两种心,名为纯粹涉及痴。其一与疑相应,其二则与掉举相应。它们都是“舍俱”的。
以上三大类贪、嗔、痴共十二种不善心。当它们现起的时候,要能很敏锐的识别它:这是贪根心,这是嗔根心,这是痴根心,是应断的恶法。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欲界心还有十八无因心,二十四美心。另外的色界十五心,无色界十二心,出世间八心都是美心。美心共有五十九种。应明白“美”(sobhana)的涵义比善(kusala)更为广泛。美心不单只包括一切善心,也包括了拥有美心所的果报心与唯作心。
美心中的善心二十一种,有欲界善心八种,色界善心五种,无色界善心四种,出世间善心四种。色界善心、无色界善心要通过修习禅定才能生起。美心中的道心、果心,要通过修习观慧断诸烦恼才能生起。今天,只以欲界善心为例,简单讲讲断恶修善。因为,我们作为初学者,即使没有修过禅定和观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一些欲界善心的。所以,用它来说明“四正勤”会容易懂一些。
欲界善心有八种,它们是:
(1)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2)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欲界善心,有四种是悦俱的,有四种是舍俱的。就是说有四种是欢喜的,四种是平静的。我们还记得前面说过八种贪心,也有四种是悦俱的,四种是舍俱的。不过我们应该知道,欲界善心其欢喜和平静的质量,比贪心的欢喜和平静的质量要高得多。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和诸心同生、同灭、同所缘、同依处的心所。我们识别心,是通过识别心所来了知的。
心所有五十二个,如下表所示。
表1-2:五十二心所
十三通一切心所 七遍一切心
(1) 触
二十五美心所 十九通一切美心 (28) 信
(2) 受 (29) 念
(3) 想 (30) 惭
(4) 思 (31) 愧
(5) 一境性 (32) 无贪
(6) 名命根 (33) 无嗔
(7) 作意 (34) 中舍性
六杂 (8) 寻 (35) 身轻安
(9) 伺 (36) 心轻安
(10) 胜解 (37) 身轻快性
(11) 精进 (38) 心轻快性
(12) 喜 (39) 身柔软性
(13) 欲 (40) 心柔软性
十四不善心所 四通一切不善心
(14) 痴 (41) 身适业性
(15) 无惭 (42) 心适业性
(16) 无愧 (43) 身练达性
(17) 掉举 (44) 心练达性
三贪因 (18) 贪 (45) 身正直性
(19) 邪见 (46) 心正直性
(20) 慢 三离 (47) 正语
四嗔因 (21) 嗔 (48) 正业
(22) 嫉 (49) 正命
(23) 悭 二无量 (50) 悲悯
(24) 恶作 (51) 随喜
二有行 (25) 昏沉 一无痴 (52) 慧根
(26) 睡眠
一痴因 (27) 疑
作为不善心的贪生起时,和它同生的是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慢等不善心所,这些心所都会导致心的不安和躁动。而每一种善心生起,都一定会生起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等等高质…
《四正勤(衍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