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
衍真法師
(2007年7月25日晚于文殊閣)
各位營員:
下午好!大家來這裏參加“生活禅夏令營”,學習佛法,應該要知道佛法的功能,也就是說,要知道學佛法能夠達成什麼樣的效用和如何達成。我們知道,我們學習醫學能幫人治病,解除人們身體的痛苦;學習土建就能修建房屋。各種各樣的知識,有其各種各樣的效用。那我們學習佛法能帶來什麼效用呢?學習佛法的效用是息滅煩惱,要通過精進于戒定慧的修習,亦即“四正勤”來達成。
社會發展到今天,因科技的進步,生産力大幅提高,社會經濟越來越繁榮。我們做到了祖先們想像不到的事。今天我們的生活狀況,和千年前的祖先相比,那真是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千多年前,如果要從江西來柏林寺,恐怕要走大半年,現在坐火車十幾個小時就到了,坐飛機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我們確實有信心說,我們的生活比一千年前的祖先方便多了,也更加豐富多彩。但我們有沒有信心說,現代人的煩惱比一千年前的祖先煩惱少?恐怕我們很難有這樣的信心。我們沒有信心說,現代人的煩惱比一千年前的祖先少,也沒有信心說,比兩千年前的祖先少,我們甚至沒有信心說,比叁千年前的祖先煩惱少。可見,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産力的提高、財富的積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不能帶來煩惱的減少。世間的學問,世間的進步,不能承擔息滅煩惱這件事,它們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息滅煩惱要通過佛法裏戒定慧的修習,斷惡修善來完成,也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內容,是四種正精進。
其內容是:
一、已生諸惡令斷的精進;
二、未生諸惡令不生的精進;
叁、未生諸善令生的精進;
四、已生諸善令增長的精進。
“四正勤”歸納起來就是斷惡修善,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那個著名的四句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諸佛所教導的,概括起來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叁句話,這是佛法的核心。
說到“四正勤”,說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大家也許會覺得很平常,沒有什麼特別。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這麼認爲。有一回,他去山中向鳥窠禅師請教佛法大意,鳥窠禅師回答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白居易覺得這個太簡單了,就說:“叁歲孩兒也解恁麼道。”禅師說:“叁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可見,“斷惡修善”不是簡單的。
修學“四正勤”,爲了要斷除已生的惡法,令未生的惡法不生,令未生的善法生起,令已生的善法增長,那我們就要先了解什麼是善惡法,要先能准確判斷善惡才行。如同我們種田的人,種了水稻。田中長的稗草和水稻樣子很像,稗草是稻田害草,要把它們清除,水稻才長得好。有經驗的老農民能很准確分辨稻苗和稗草,就能拔除稗草留下稻苗。若是沒經驗的人,就分不清了。對于善惡法也是如此,我們要能准確分辨,才能如理地斷除惡法,令善法增長。有的朋友就會說了,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難道還不知道善惡,不識好歹嗎?須知,我們平時說善惡,是從世間倫理道德這個層面來說的,是用比較粗泛的標准來界定的。“四正勤”所說的斷惡修善,指的是刹那刹那心中生起的善惡。要用精確的法相語言來描述,這個善惡標准比世間倫理道德標准精確度要高得多。進入修行,世間倫理道德的善惡標准是不夠用的。
了解善惡就要對心做准確了解。心一共有八十九種,或細分爲一百二十一種,如下表所示。
表1-1: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
欲界心
(54) 不善心
(12) 貪根心 (8)
瞋根心 (2)
癡根心 (2)
無因心
(18) 不善果報 (7)
善果報 (8)
無因唯作 (3)
美心
(24) 欲界善心 (8)
欲界果報心 (8)
欲界唯作心 (8)
色界心
(15) 色界善心 (5)
色界果報心 (5)
色界唯作心 (5)
無色界心
(12) 無色界善心 (4)
無色界果報心 (4)
無色界唯作心 (4)
出世間心
(8或40)
道心 (4或20)
果心 (4或20)
在這八十九種心中,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中講的惡法是欲界心中的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叁類,亦即貪、嗔、癡。其定義如下:
貪是對順境的執著;
嗔是對逆境的執著(表現爲對逆境的排斥);
癡是對所緣的自相和共相不能如實地了知。
當我們對順境生起執著的時候,就會生貪。貪根心一共有八種,分別是:
(1)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2)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3)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4)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5)舍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6)舍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7)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8)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這八種貪根心生起,有四種是悅俱的,有四種是舍俱的。所以,當貪根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愉悅(悅俱)或平靜(舍俱)。
當我們對逆境生起執著的時候,就會生起嗔恨。嗔根心有兩種,分別是:
憂俱嗔恚相應無行一心,
憂俱嗔恚相應有行一心。
這兩種嗔根心生起,都是“憂俱的”的。也就是說,當嗔根心現行時,內心都感受到“憂受”。而憂受也只會出現在嗔根心裏。比如我們感到憤怒、憂傷、恐懼、寂寞、孤獨等等,都是屬于嗔根心。嗔根心生起時,會感到心裏難受(憂受)。平時社會人士說有煩惱,以及一些心理問題如憂郁症、恐懼症等,都是屬于嗔根心。實際上,只要心情有一點點不好,自己就要知道這是嗔根心生起了,是“已生惡法應斷除”的時候了。
貪根心、嗔根心裏一定有癡,但這裏說的癡根心包含了缺少貪嗔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亦即:
舍俱疑相應一心,
舍俱掉舉相應一心。
這兩種心,名爲純粹涉及癡。其一與疑相應,其二則與掉舉相應。它們都是“舍俱”的。
以上叁大類貪、嗔、癡共十二種不善心。當它們現起的時候,要能很敏銳的識別它:這是貪根心,這是嗔根心,這是癡根心,是應斷的惡法。從上表中可以看到,欲界心還有十八無因心,二十四美心。另外的色界十五心,無色界十二心,出世間八心都是美心。美心共有五十九種。應明白“美”(sobhana)的涵義比善(kusala)更爲廣泛。美心不單只包括一切善心,也包括了擁有美心所的果報心與唯作心。
美心中的善心二十一種,有欲界善心八種,色界善心五種,無色界善心四種,出世間善心四種。色界善心、無色界善心要通過修習禅定才能生起。美心中的道心、果心,要通過修習觀慧斷諸煩惱才能生起。今天,只以欲界善心爲例,簡單講講斷惡修善。因爲,我們作爲初學者,即使沒有修過禅定和觀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一些欲界善心的。所以,用它來說明“四正勤”會容易懂一些。
欲界善心有八種,它們是:
(1)悅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2)悅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3)悅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4)悅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5)舍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6)舍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7)舍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8)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欲界善心,有四種是悅俱的,有四種是舍俱的。就是說有四種是歡喜的,四種是平靜的。我們還記得前面說過八種貪心,也有四種是悅俱的,四種是舍俱的。不過我們應該知道,欲界善心其歡喜和平靜的質量,比貪心的歡喜和平靜的質量要高得多。爲什麼呢?這就要說到和諸心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的心所。我們識別心,是通過識別心所來了知的。
心所有五十二個,如下表所示。
表1-2:五十二心所
十叁通一切心所 七遍一切心
(1) 觸
二十五美心所 十九通一切美心 (28) 信
(2) 受 (29) 念
(3) 想 (30) 慚
(4) 思 (31) 愧
(5) 一境性 (32) 無貪
(6) 名命根 (33) 無嗔
(7) 作意 (34) 中舍性
六雜 (8) 尋 (35) 身輕安
(9) 伺 (36) 心輕安
(10) 勝解 (37) 身輕快性
(11) 精進 (38) 心輕快性
(12) 喜 (39) 身柔軟性
(13) 欲 (40) 心柔軟性
十四不善心所 四通一切不善心
(14) 癡 (41) 身適業性
(15) 無慚 (42) 心適業性
(16) 無愧 (43) 身練達性
(17) 掉舉 (44) 心練達性
叁貪因 (18) 貪 (45) 身正直性
(19) 邪見 (46) 心正直性
(20) 慢 叁離 (47) 正語
四嗔因 (21) 嗔 (48) 正業
(22) 嫉 (49) 正命
(23) 悭 二無量 (50) 悲憫
(24) 惡作 (51) 隨喜
二有行 (25) 昏沈 一無癡 (52) 慧根
(26) 睡眠
一癡因 (27) 疑
作爲不善心的貪生起時,和它同生的是癡、無慚、無愧、掉舉、貪、邪見、慢等不善心所,這些心所都會導致心的不安和躁動。而每一種善心生起,都一定會生起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等等高質…
《四正勤(衍真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