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正勤(衍真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量的美心所。所以善心,即使是较低层次的欲界善心,其欢喜和平静的质量比贪心也更高。何况修习禅定得到的色界、无色界善心及修观慧得到的道心、果心呢。如果我们努力修习断恶修善的“四正勤”,慢慢就会放下贪心等不善心。因为善心、美心更具有吸引力。佛陀曾说,贪心的满足如搔痒出血。搔痒让人觉得快乐,但这是病态的。无病的健康状态比搔痒的享受殊胜得多。

  对于心和心所有了这些初步认识以后,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对心之善恶的较为精确的判断。

  比如我们去做一桩慈善事业,到某个贫困地区去救济贫困儿童,每个儿童发放两百元救济金。这些孩子得了救济金很高兴,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温饱有了保障了。我们看到自己付出并不多,但能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心中觉得很有意义,觉得做慈善救济很对、很值得。这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欢喜的、感动的。这是与慈和悲相应的欲界善心,我想大家都应该体验过。正当我们处于感动、慈悲、欢喜或平静时,这时来了一个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小乞丐,此前他已经领了一份救济了,但他想多要一份,就过来抓住你的衣服向你索要。那天你正好穿了一件新衣裳,小乞丐的手很脏,你的衣服被他抓出五个分分明明的手指印。想像一下,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我想我们很多人会喝斥那个小乞丐,而且心里感到很不痛快。心是刹那生灭的,这时前面体验到的欢喜、平静、感动、慈悲的欲界善心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类与嗔相应的不善心。为什么是嗔心呢?因为你对逆境生执着了。什么逆境呢?小乞丐想多要一份钱,对你而言便是逆境,你的新衣服被弄脏更是逆境。所以,这时生起了嗔心。嗔心生起对应的一定是忧受,所以心情变得不好。你会觉得很烦恼,就跟一起去做慈善救济的同伴诉说那小乞丐的不对,说小乞丐可恶,给过他救济他还贪心不足,而且还弄脏自己的衣服等等。当你这样不断抱怨的时候,刹那刹那生起的都是嗔心。不过虽然抱怨,虽然心情不好,这个慈善事业还是继续做,还是把带来的救济款分发完了。

  你的同伴看到你出来做慈善救济,结果弄得心情不愉快。他想帮你改善一下心情,想个办法让你开心一点。他就提议说:“我知道哪里有个好饭馆,我们去吃顿美味午餐。然后再找一个好茶馆去喝好茶。然后,再去看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你就一同去了。吃了好饭、喝了好茶、看了娱乐节目,果然心情好一点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听众答:生起了贪心)对。刚才我们说过了,贪心生起时是欢喜或平静的。同伴提供的方法是用贪来解决嗔的问题。社会人士都认为嗔是烦恼,因为嗔和“忧受”相应,嗔生起了会感到心情不好,但不容易知道贪也是烦恼。只有佛陀和诸圣贤这样的高智慧的觉悟者,才能彻见贪的过患,告诉我们“贪”一样是烦恼。如生了病有痛苦的人,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用对症的药把病治好。如果只是注射杜冷丁来止痛的话,杜冷丁能暂时止痛,但不能根治病苦。而且杜冷丁会带来上瘾等新的问题。贪也是这样,有更深层的过患。等你做完了这个慈济工作,回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中,你会受到大家的推崇和赞叹。大家称赞你是善人,是慈善家。可能年终还会给你表彰,送你慈善锦旗。一般来说,你贡献的钱越多锦旗会越大,捐一百万的话锦旗会大一点,五十万就小一点。但是你应该头脑清醒:这是站在社会伦理的层面上论证你是善心人士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佛法的善恶标准上来探讨,站在“四正勤”断恶修善的层面上来论善恶,那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所做的慈善事业有其意义。但你在这个过程中,从你开始救济到衣服被小乞丐抓脏以前,这一段时间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合乎“四正勤”说的“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的教导。这样的善心现行时,你会感到欢喜、平静、感动、慈悲。后来,小乞丐想多要钱以至用脏兮兮的手抓脏了你的衣服,你生气了,并且不断地跟同伴诉说小乞丐的不对,这时候生起的是第二类不善心嗔心,是应断的恶法。这种不善心现行时,你心里有忧受,心情不好。后来同伴鼓动你去吃好饭、喝好茶、看娱乐节目,你觉得高兴一点,这时生起的是第一类不善心“贪心”,也是应断的恶法。

  这样大家可以知道了,世间伦理的善恶标准是很粗泛的,在社会生活的运行中,也许还可应付。而修行用的善恶标准是很精密准确的,探讨的是我们刹那刹那生灭的心的善恶。如果我们去丈量农田土地,可以带一个皮尺去量。测量几十亩几十公顷的土地,误差几公分没有人会计较。但是一个修理钟表或精密仪器的人,你给他皮尺去测量零件长短大小,那就派不上用场了。修行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心上去断恶修善,完成“四正勤”,正如《六祖坛经·忏悔品》中所说的: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坛经》上说的这段话,“愚迷”是痴、“骄诳”主要说的是贪,“嫉妒”属嗔。实际上说的就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心中,念念断除贪嗔痴。

  修行不能有半点含糊,要用精密的善恶标准来指导。善知识因为内心清净,他们能够很准确地判断刹那生起的心之善恶,并且警策弟子在念起的当下断恶修善。再让我们来看一下台湾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的故事。

  清晨,有一位衣着入时的女士上山,入得大殿,四下张望一番,见到一位出家师父,即问洗手间在何处?那位师父以手指示之,女士头也不抬,便说:“带我去!”等方便回来,恰遇老和尚入大殿,即正面对老和尚说:“你就是广钦?”老和尚点头回答。

  “我远远一望,便知道你是广钦,听说你会看相,你看我是谁?”

  “我不知道,我不会看相,你会看相?你看我是谁?”

  “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脸。”女士答。

  “噢!写在脸上!”

  “你看我像什么?我的命好不好?”女士问。

  “你的命很好,像有钱人的太太。”

  “凭什么看?我的脸?我的气质?”女士问。

  “我由你的衣着。”老和尚答。

  “我的衣着?衣服是外面的东西,怎可凭据?那我这套衣服给你穿,你也变成有钱人的太太。”

  “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

  “为什么你不说,我是有钱人家的女儿,而是太太?”

  “我看你不像,结过婚没?”

  “我是学生,在德国念书。”女士说。

  “你不像学生的样子,学生应该是像她那样。”老和尚以手指向正在会客室看书的中学生。

  “好!不过,老和尚,佛法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但是空中还有一个妙有。”说完即起座,昂然向门外走去。

  “噢!你也谈《心经》?喂!空即妙有,空是……”老和尚语未竟,来客已无踪影。

  在旁侍候的弟子,见此情状,颇为来客的倨傲而愤愤,即对师曰:“这位小姐真是狂傲,目中无人……”老和尚马上以手制止说:“事情来时,我们依当时的情况,斟酌情势,当面应对;但事境已过,便须放下,若再提起,论是论非,批评好坏,便是造口业,就是我们的过失。别人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不必把它带到我们心里来烦恼。”

  这段公案实在是“四正勤”活生生的写照。广老为什么要马上制止弟子批评那位女士呢?因不论对方的对错如何,一旦我们自己论是论非,内心刹那刹那生起的就是嗔心,这嗔心就是恶法,是要断除的。广老常说,只要一生烦恼,就是你不对,不论有理或无理。所以,当弟子心中愤愤不平说人是非时,老和尚当即制止,就是善巧帮弟子断除恶法。这也是善知识常告诫我们不要说是非的原因。说是非的人总觉得自己对,自己有理别人没理,但他就没有看到自己恰恰被自己所执的“有理”害了,他的“有理”刹那刹那地支持了嗔不善法的生起。

  善知识总是教导我们面对逆境时,继续让善法生起和增长,令未生的恶法(嗔)不生。不过有的人善心淳厚,即使逆境当前,也能很自然的不生嗔心,这是很难得的。莲池大师于《竹窗随笔》中记述后汉刘宽的故事,于中可见端倪。

  刘公讳宽,其治郡也,有过者蒲鞭示辱。夫人欲试其怒也,使婢故以羹污朝衣。公但曰:“羹烂汝手乎?”终不怒。即此二事,知其真菩萨人,不可企及。

  刘宽是后汉桓帝时候的南阳太守。他“温仁多恕”,心地非常仁厚。“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他的夫人同他一起生活多年,未尝见他发怒,就想试验试验他。暗地里指使婢女,在凌晨刘宽穿好朝衣要上朝时,佯装失手把一碗羹打翻弄脏他的朝衣。古代换朝衣是很麻烦的,而若因换朝衣上朝迟到,有可能会受到皇帝责罚。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刘宽首先关心的是“羹烂汝手乎?”刘宽淳善宽厚的品德,就是莲池大师也深为叹服。

  古代僧团更是有很多精严行持“四正勤”的比丘。那时,南方国家的比丘去村落托钵,往往按戒腊列队前行。行路过程中大家都要保持正念,不能打失正念。如果其中有某位比丘失掉了正念,他就会站住,精勤提起正念以后再往前走。他不前行的时候,同队的其他比丘也是跟着站定不前行的。这样同行中哪位比丘有不善心生起,其他人都会知道。生起不善心的比丘会很惭愧而努力提起正念断除恶法。有时不善心太强,站在那儿长时间还不能平息,那他就会到路边坐下来用功,这时其他的比丘也会跟着坐下来。这样子生起不善心的比丘,实际上受到了集体的无声无形的警策,他一定会呵责自己:“你这愚痴人,因为你生起不善心了,大家都跟着停下来,你要赶快息灭恶不善法,让善心正念生起。”

  这些古代行者,这样诚实而精勤地修习“四正勤”,所以成道证果的人非常多。下面一些为了护持正念行持根律仪的例子,也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古代斯里兰卡的心护长老,在乔罗达格大窟里住了六十多年。大窟里的绘画非常精美。有一天,很多比丘参观此窟,见了绘画说:“尊者,这画很精美。”长老说:“诸师,我住此窟已六十多年,尚不知有此画,今天由诸具眼者所说,才得知道。”这位长老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从未去看过窟上的壁画。他的根律仪守护这样好,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禅堂中,很多参禅人的根律仪也非常好。从前,金山江天禅寺有两个禅和子住禅堂三年,出堂离开寺庙后在路上碰到了,就互相问候:

  “上座从哪里来

  ”

  “金山。”

  “我也从金山来,你住禅堂还是外寮?”

  “禅堂。”

  “我也住禅堂,你住东单还是西单?”

  “西单。”

  “我也在西单,你是西单第几单呢?”

  这一问,他们发现两人是邻单。在一起住了三年,也不认识对方。这三年他们时时心存正念,守护根门,心无旁骛。

  八九十年前,来果禅师在金山住禅堂。他每天跟班上早晚殿,但是住了两年,也不知道大雄宝殿里的佛像是什么样子。有一回随众洗澡毕回禅堂,途经大殿门口,不经意间抬眼看了一下大殿里面。正好被常住的一个小价,也就是寺院里帮忙的小工看见。这个小工就呵责他:“你看什么?”来果禅师很惭愧,内心忏悔,提起正念。那时候的丛林,外来的师父挂单,知客师一定会交待:“第一要把眼根收好,不要到处乱看。”如果新来的参学者失去正念,到处闲逛乱看,老常住师父立刻就会呵责的。乃至于常住上住久了的小工,也知道常住的规矩。所以,当来果禅师抬头往大殿内看时,小工也呵责他。

  古德为了完成 “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的四正勤,这样的行持,真令我们敬仰。

  “四正勤”的内容还很多,今天我们只是开了个头。大家如果要更完整地了解,可以用心学习《清净道论》。

  

  

《四正勤(衍真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